我在驾校十六年【赵学进】
2007年8月,我调入阳城县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该校是于上年8月由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阳城县公司汽车队申请组建的,习惯性称"阳城煤运驾校"。车队队长兼驾校校长成保贵是位退伍老兵,也许是军人之间的一种缘分或信任他原计划安排我做管理工作,但我执意从事驾校教学工作,并承诺无论理论教员、还是术科教练员都保证胜任。我所以信心十足,是因为在部队学习掌握了一套比较扎实的汽车理论和驾驶技能。
老队长可能是出于考验的目的,先是交给我一辆由晋东南纺织厂(阳纺)调拨使用的武汉生产、载重量2.5吨的仿"跃进″牌汽车充当教练车(当时规定载重量在2.5吨以上的为大型货车、黄牌照,以下的为小型货车、蓝牌照),跃进车属于液压制动系统,在产生制动作用时往往要连续踩第二脚才能提高制动力,在紧急制动时则效果较差,况且由于在部队学车时我一直偏执于对"解放"车的学习研究和操作,所以对掌控"跃进″车底气不足,加之该车型未能配置副刹车设备,缺少安全保障,所以不得已而为之。三个月后,由于省交警总队出台了教练车车型使用规定,此类车型因车长不足标准终被淘汰。
不久,队领导又让我修复从东方红机械厂购回的报废已久的解放CA10型大货车。第二天我便穿着一身旧衣服开始了修复工作,随即成了满身油污的修理工。老队长看到我这个样子曾对别人说:“这人挺踏实,像个当兵的。”约一周后,车辆整修完毕并试车,意料中的是这辆车确已"老态龙钟″,属于"除了喇叭不响哪都响"的"重症患者"。然而,就是依仗这辆老爷车,我带出了两批学员,尽管它每天都要"吃药″、"打针",但在我的精心调理下还算是服服帖帖。期间,我兼职理论教员,与外聘的原化肥厂车队队长、转业军人赵保顺共同承担理科教学任务。
1989年,根据驾校管理要求和组织架构需要,我被任命为教务主任,负责教学计划制定、实施、管理工作,同时在教练员、理论教员人手紧张时及时补位,是驾校唯一的多面手、"救火队长"。
煤运驾校的教练员大部分是退伍军人,是从原矿业公司及煤运公司车队生产一线退下来的老同志,尤其以1966年参军的退伍老兵为骨干,他们中间有援助过川藏线的老汽车兵,普遍具有强烈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观念以及过硬的驾驶技术,特别能打硬仗,在多次省级验收中,煤运驾校是全市唯一未曾被勒令停业整顿、撤销办学资格的驾校。这主要得益于"两大优势″:
一、由我执笔编制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细则》详实、科学、实用,特别是所撰写的《驾校术科教学经验汇编》(小册子)以及被《汽车》杂志、《山西公安交通报》发表、连载的学术论文《驾校术科教学要善于找"窍门″》、《如何掌握增档时的进档时机》、《如何正确理解方向盘操作时的一手拉动一手推送》等为验收赢得不少面子(当时驾校学术论文全国绝无仅有)。
其次是教学设施(含教练车)数、质量过关、教学质量过硬。在屡次验收合格后,晋城市交警支队领导曾风趣地称煤运驾校是"不倒翁"。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的退伍老兵、教练员队伍"令行禁止、不怕吃苦、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作风不无关系。
老同志的优点无可厚非,缺点也无法掩饰。文化水平低、性格倔犟、爱面子、认死理是他们的普遍"问题″。在之后我担任副校长、校长近十年时间里能够与这些比我年龄大、军龄长的老同志和睦相处,圆满完成教学及各项任务我自信完全是以魅力取胜。
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尤其是技术型工种,领导者如果不懂业务或甘做"半瓶子醋"是根本没有说服力和统治力的,大家最信服的是技术和能力。老同志们的驾驶技术是很棒的、保养车辆、排除故障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大多数理论水平有限,因此多次出现了在上级对教练员实施的业务素质考核中对同样的问题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正确的尴尬现象,比如,减档时为什么要加"空油"?加档时办什么要使用两脚离合器?尽管这些在驾驶车辆中最常见的动作老司机们都能够熟练地操作,但却不能从理论上的机械原理方面进行讲解或作答,这是教员的最大缺陷。但作为教务主任、校领导却不能"一问三不知",被问得张口结舌。否则绝对会被人"小看"。而出现此等窘态时"考官"往往让我给大家作讲解,甚至在全市教练员培训现场。
许多经历,不得不让人"高眼″相待。
我说试试吧!到现场后,我漫水登上车,首先起动车辆判断故障,只听得起动机正常运转却听不到丝毫混合气燃烧的爆震声音,我当即断定为电路系统高压故障,随即打开发动机盖看到了中央高压线从分电器中央插孔中脱落,将其插入后便顺利地起动了车辆,前后不足5分钟,待车开到驾校也不过半小时。工具车司机及车上人员个个显示出惊奇和佩服的目光和神情,校长和在场的同事们也非常惊讶。其实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一般性故障,车辆在通过水坑时由于颠簸导致中央高压线脱落便熄了火,因为驾驶员对机械原理的无知才弄出笑话。
某次,我带队进行一般道路驾驶科目训练,当车队行至白桑村与张庄村路段时遇堵,车队排成了长龙。我下车后发现原来此路段在修路,途经车辆均绕道路边河槽内通过,但一辆满载矿石的跃进牌卡车(俗称两吨半)因变速箱故障而停在河槽正中堵死了唯一通道。我上去问清了情况,让司机打开变速箱盖一看原来是操纵部分滑轨与拨杆之间脱空所致,经拨动调整后很快恢复了正常,司机高兴地问我要多少钱,我谢绝了。但看得出在场的所有人都投来了信服和赞佩的目光。道路通畅是司机们最高兴的事。
类似情况在道路上经常遇到,乐于助人是我一贯坚守的习惯。
1996年秋,晋城市交警支队组织全市驾校教练员在城运驾校进行了业务培训,结业时进行了全员考试,主要科目为场地驾驶(倒桩),结果竟然仅有30%的及格率,笔试成绩更为糟糕。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兼车管所长冯绍清闻讯后很是不解,他说,很难想象这样的教练员队伍如何能带出高质量的学员队伍?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场地布置不规范、不标准所致。他问负责培训工作的民警王光池谁可以做了示范、讲解?王光池回答说,阳城煤运驾校的赵学进。冯副支队长立即决定让我明天到现场做示范、讲解。次日上午我应召到场,在所有支队有关领导、各驾校校长(我当时任煤运驾校校长)、参加培训的全体教练员围场观看和注目下,沉着地启动了车辆(必须说明的是我对使用车辆的技术状况、场地情况毫无了解、丝毫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挂头档,略带油门,以非怠速状态从A点倒入甲库,又顺利地完成侧方移位,再从乙库穿过甲库驶出至公路线B点,然后略加油倒入乙库,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完成了作业,整个过程只用了8分钟左右,比其它人员快了一半时间,随着我还对倒桩训练的要领和决窍做了讲解,推荐我校的田培亮也做了完美的示范表演。受到了支队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表扬,自然也得到在场人员赞许、羡慕的掌声和目光。之后,我受推荐代表晋城市参加了几次省交警总队组织的学术交流和比武活动都获得了较好成绩。
2004年4月,我奉命调至山西煤销集团阳城公司任职,从此离开了工作十六年之久的驾校。但那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老战友、老大哥、老同事们却一直令我敬佩、令我怀念。我们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待今后慢讲......
【作者简介】: 赵学进,生于1958年,山西阳城人。插过队、当过兵、做过企业领导人。现为晋城市文化旅游促进会理事、阳城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