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重修灵璧虞姬墓,他…
厚重灵璧文史
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许奉恩与虞姬的文字因缘
虞姬,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相传为今沭阳人,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刘邦、项羽垓下决战,为解除项羽突围的后顾之忧,拔剑自刎,死后葬于灵璧。许奉恩,字叔平,桐城人,清代“诗文皆知名”的文言小说家,“一生科举不达,沉沦不遇,为幕僚以终”(见《安徽通志·艺文考·小说家类》)。虞姬与许奉恩相距两千余年,也没有地域上的交集,可他们却有一段美妙的文字因缘,在灵璧传为佳话。
虞姬在《史记》中,惊鸿一瞥地出现,又昙花般凋谢,却给后世的文人及艺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她以美丽的红颜为血雨腥风的楚汉战争增添了一抹温柔的亮色,她以生命的大义点亮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空间。当她横刀将生之绚烂绽放成颈前的一注殷红,她已经涅槃,成为人们心中的女神。她那如花般的生命虽然过早的凋谢,但人们一直在用各种形式感怀她、纪念她,为她建庙立碑塑像。虞姬自刎于垓下,项羽匆匆将其安葬在这里。当地人有感于虞姬的大义,为其筑起了高大的墓冢,后来又在虞姬墓的北边建了虞姬庙(后改为霸王庙),吸引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来此游览凭吊。
明清以来,历代政府皆注重修葺虞姬墓。清道光乙巳年(公元1845年),知县朱甘霖走马上任前,考察灵璧县志,了解虞姬墓年久失修,决定重新修葺。碑文由谁来写呢?这可是一篇要求很高的大作,必须是像唐代主张“崇雅黜浮”的“燕许大手笔”方能胜任。恰巧朱甘霖在皖城遇到了“有隽才”的作家许奉恩,便真诚相邀。许奉恩谦逊再三而后允诺,写下了《重修虞姬墓碑》。此文为骈体文,韵散相间,摇曳多姿,用典精准,文采丰蔚,勘称艺林鸿篇。文章介绍虞姬墓的位置,追思千古存亡,哀恸前人的成败,议论刘项的仁厚暴虐、楚汉的强横虚弱,分析楚亡汉兴的原因,赞美虞姬的忠贞刚烈,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读来音韵铿锵,似韶乐绕梁。
作者评论历史,赞美虞姬,实际也是作者与虞姬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在解读虞姬的过程中,作者研读历史,查阅资料,全身心的投入,将虞姬放置在不同的坐标中进行对比,书写虞姬的与众不同。将其与西施、息妫、甄后作对比,彰显虞姬的卓尔不群,将其与戚夫人和吕后相对照,抒发得与失的无限感慨,将其与娥皇女英相提并论,盛赞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将其与褒姒、妲姬相映对,照射虞姬的高风懿德。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使虞姬的人性光辉更加璀璨夺目。可以说虞姬的贞操美德润泽了作者的心灵,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虞姬的形象。
《重修虞姬墓碑》是受邀之作,却促成了一段文字因缘。作者赞美虞姬的美言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虞姬,于是她走进作者的梦中,在梦中与作者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心灵对话。此事记录于许奉恩的笔记小说集《里乘》卷七《纪梦》篇。
撰写《重修虞姬墓碑》的第二年,许奉恩从南京参加完秋试回乡,在乌江因风浪滞留。当时正值八月下旬,他坐在船中寂寞无聊,凭窗眺望,凉风习习,江天一色,心意畅然,精神焕发。一会儿想要入睡,忽然看到一位古装美人,风度翩跹,登上小船,容颜绝代,风采照人。许奉恩惊愕之间想要躲避,美人行礼介绍自己是虞姬,因和先生有文字因缘,所以不避嫌疑前来请教,感谢许奉恩的崇论伟议使其“千年幽愤,顿为一泄”。于是许奉恩邀虞姬上坐,询问当年的真实历史情景,闻听虞姬生生世世的轮回。
事件的本身姑且不论真伪,但就文章确是精彩。文中介绍了撰写《重修虞姬墓碑》的经过,和虞姬梦中相遇的原因、情景。梦中借虞姬之口,进一步印证《重修虞姬墓碑》的观点。梦中的虞姬已成仙入住瑶池,此是梦境,也是虞姬在许奉恩心中的形象,如此美的容貌、美的灵魂唯有仙人方能永恒。
《重修虞姬墓碑》刻石立碑于虞姬庙(也称霸王庙)。该碑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战火。1998年山东齐鲁书社编纂《清代笔记小说丛刊》,许奉恩的小说集《里乘》在出版之列。《纪梦》篇文末附录《重修虞姬墓碑》。两篇文章互相印证,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对了解虞姬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知名作家耿瑞英女士简介
耿瑞英,女,安徽萧县人。1963年5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2007年以来,致力于灵璧地方文化的研究、搜集、整理,出版散文集《磬乡聆风》《钟馗》《记忆灵璧》《灵璧——一座撬动中国历史的小城》,编写动漫《垓下之战》脚本。《虞姬文化园记》刻于虞姬文化园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