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
王洪顺
“在接受现成的真理和探寻真理之间,我宁愿选择后者”。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和角色,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和真理。然而,当前很多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甚至与接受性学习完全对立。
课堂教学的两种主要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必须正确对待的命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猜测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于是,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的唯一法宝。不管本节内容是否符合学生们探究,他们一律采取探究式学习,生怕戴上“灌输式”教学的高帽。
【教学片断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两个
师: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
生:一个
师: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
生:半个
生:一半
师: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
师:发挥你聪明才智的机会来了,看看谁能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记得我爸爸对我说过,可以用0.5表示。
师:也行!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一片茫然……
师:还有谁知道呢?
【一生迅速看看了书,举起了小手】“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就是1/2。”
师:你最棒!奖励你颗小金星。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
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半个苹果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谓是陌生的,因为这节课他们所要学习的就是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用分数来表示?教师或许是怕背上“灌输”的帽子,再三追问,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茫然、答非所问、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对于一些不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我们仍应通过“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果什么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什么话都想让学生说出,所有知识点都想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那么引申出去,我们老师大概也就可以真的下岗待业了!因为学生自己就探究了啊!
接受式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接受式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仅要反映概念、原理的内在联系,而且反映知识的生产者在探索、创造知识的过程中理论思维的过程及研究方法;不仅反映既定的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知识,而且反映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追求开放的多种结合,学生不仅要将科学知识作为认识的条件,而且也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接受式学习”与“灌输式学习”之间划上“=”。
而一些教学内容则更适合于进行探究式学习,如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等,则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展开多形式的探究学习。
【教学片断二】:梯形面积的计算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下面就请大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找到梯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参与到其中的一个小组,共同研究。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或你们小组的研究方法及最终结论?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最终得到了几种较典型的转换方法。因为这几种方法都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得到的,从后面的练习应用中学生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牢固,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教学片断三】:三角边的大小关系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准备好的塑料吸管拿出,你能将其中的一根吸管剪成三段并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自己先试试看。
学生们独立剪断,拼摆,尝试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有时可以围成,有时不能。
生2:我每次都成功了!
生3:我也是有时成功,有时不行。
师:看来,要想用剪开的吸管围成一个三角形也不是件很简单的事,这其中有什么窍门吗?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
如果同学不介意的话,能不能把没有围成的“作品”贡献出来供我们研究?
教师从这些不成功的“作品”中任选了一份,投影在屏幕上。
师:这三根一定围不成吗?我们试试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们猜测结论:
生1: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能围成三角形。
生2:两根小棒的长度比第三根长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
师:这些同学猜测得对不对呢?我们再做一次试验。请同学们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生合作操作,相互讨论交流补充,最终得出: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如果将上面的两节课也上成“接受式”的,那么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理性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也就是说,现代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要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推崇,课改也强调探究式学习。因为“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可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但之所以强调探究,主要是针对以前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并不是“排斥”接受式学习,或是将之“扫地出门”,“一棒子打死”。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改不仅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更要有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的教育智慧和创新能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实地走在课改的路上,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时髦课改”!在课改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才是我们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