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在“六一”聊聊赤子之心 2024-08-02 23:08:57 昨天 有位道友网名叫“常德”,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某天,谈论起某些社会事件,他说:“现在有些成年人不懂事,像个长不大的小孩。”这番话正好和他的网名撞上了,我便故意给他出了道难题:“既然道祖教导我们'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那成年人活得像个小孩,不靠谱不负责,又有什么问题?”一下就把他给问傻了。“那……这个……确实说不通……啊……那要怎么解释呢?”我可以立刻给他答案(我个人的答案),但是毫无意义。这就像数学老师给人上课,如果直接就一个方程式给出答案,并不能让学生学会这个方程式的解法。学生掌握方程式的方法有且仅有一个:自己去演算。于是,我给他点了几本书,希望他能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当中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出来。他买了书,读了书,但终究是没能解出这个问题,然后这个事儿便这么不了了之了。这不,又到了六一儿童节,这个事儿和这个问题再次浮上心来:既然道祖教导我们“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那成年人活得像个小孩,不靠谱不负责,又有什么问题?我想就此写出自己的解法。婴儿与呼吸除了《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之外,“婴儿”这一概念同时出现在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通行本作“能如婴儿乎”,但是河上公本、王弼本与帛书本,均无“如”字。“婴儿”,是《道德经》当中的关键概念,但是经常被人滥用。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论调:“啊,我之所以这么不靠谱,活得像个巨婴,是因为我读了《道德经》,深契“复归于婴儿”之道,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呐!——谈责任?谈工作?太俗了!”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河上公注: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王弼注: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简单概括,《道德经》当中所谓“婴儿”,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呼吸柔和,性情柔顺,无私无欲,无忧无虑。我将“呼吸柔和”列入心理状态,是因为心理状态确实与个人呼吸息息相关:凡急躁者必气短,那是气躁易怒;而柔顺者必气长,谓之心平气和。所以一个人的呼吸情况实际上是他心理状态的展示。不但如此,呼吸又与我们的个人健康息息相关:老年人的气最短,就在喉咙上打转,一口气回不来就得蹬腿。中青年的气稍长,在胸口;小朋友的气更长,在丹田。观察小朋友睡觉,小肚皮起起伏伏,节奏很慢,因为气长,所以走一个来回的节奏很慢。当然气最长的还是得道真人,一口气直接穿过丹田吸至脚跟: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南华经·大宗师》 总而言之,(1)一个人如果嗜欲纵欲,思虑过多,性子急躁,就会气短,气短则扰乱心神,戕身害命;(2)相反,一个人如果寡欲节求,少思少虑,内心清静,就能气长,气长则性情和顺,益寿延年。小朋友混沌未分,乃纯阳之体,无忧无虑,无私无欲,其心理状态最接近得道真人,所以小朋友的呼吸也最长——这才是《道德经》所描述的“婴儿”状态,这才是道家道教所追求的“赤子之心”。赤子和气未散,真精固存;赤子心专,以喻含德之人屈身顺物,柔心从道。——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要注意,我们将道家道教的“婴儿”及“赤子之心”讨论了半天,其范畴是“心理状态”,而非“心智状态”。 心智与修道婴儿的先天“心理状态”(包括呼吸)最接近得道真人,没错。但是婴儿的后天“心智状态”却与真人有着天壤之别。(1)婴儿缺乏后天心智,因而无法学习,无法识字,更无法明理(所以婴儿不讲理);(2)婴儿缺乏后天心智,因而无法独立生存,需要父母精心供养,所以婴儿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婴儿长到18岁心智成熟之前,这份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 至于得道真人的心智状态呢?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经典当中推断出:(1)真人与道相合,通达整个宇宙的真理,通过演经论道,将这些道理传达给我们;(2)真人以“仙人贵生,无量度人”为目标,不但要度化自己,还要度化他人(不但为自己负责,而且为他人负责)修道,是以后天返先天——我们需要通过后天的心智发展,找回先天的心理状态。 这样一种后天心智的发展,《道法会元》将之总结为8个字:明心知理,了了分明。 所以静坐内炼之前,首先需要读经明理。教理不通,直接下坐,绝大多数情况会跑偏。 婴儿和真人,是心智状态的两个极端,普通成年人则居于其中,只能往前,不能往后——往前叫修行,往后叫退行。 退行:现代心理学术语,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或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最简单的例子:(1)如果我们在大白天看见一个三岁的小朋友穿着开裆裤在街上当众随地大小便,那叫天真无邪;(2)如果我们在大白天看见一个三十岁的成年男人解开裤带在街上当众随地大小便,那就叫心智退行。道教徒,作为成年人,为避免其心智退行、并同时保持往真人方向前进,则必须:(1)通过经教学习,以“明心知理,了了分明”(《道法会元》)为心智发展的根本目标,以期最终悟道证道;(2)度人先度己,首先为个人的基本生活负起责任;同时,行善积德,利益他人,少私寡欲,无忧无虑,性情和顺,渐进仙宗。 总结与回答综上所述,回到我们开篇的问题:既然道祖教导我们“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那成年人活得像个小孩,不靠谱不负责,又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将《道德经》所谈论的婴儿的“心理状态”混淆为婴儿的“心智状态”,那么道教修行的方向就会被误解为主动降智、主动退行——然后,成年人身上所发生的一些不负责任的降智行为,就会被曲解为“复归于婴儿”。不要再贬低《道德经》了。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主动降智、不负责任的言行举止,不叫“复归于婴儿”——那叫“退行于婴儿”。最后:时值“六一儿童节”,愿所有人不断发展心智的同时,都能在心理上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性情和顺,无忧无虑! 赞 (0) 相关推荐 鲲读《道德经》| 贰捌 晚上好欢迎和鲲一起读<道德经> 开设本系列,是想聚集一批同好,一起来学习中国经典,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静下心提升自己,从中受益,鲲就充当一个领读者的角色(预计花6-7个月的时间更新完). ... 道德经,二十八章,有为法过渡到无为法后守什么,怎么守? 金童子道德经养生不传之秘 函谷对之二十八:为雌为弱,归于无极尹喜问:对道的认识也基本清楚了,但是具体怎么修练才好呢,有守三田的修法,有周天修法,有身外修法,有法咒修法,千万法门,不究竟怎么样才是正确法 ...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这一章节,老子讲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仔细想来,很少能够做到,能够做到的人如果没有对应的心性是容易走另外一种极端的,而心性行为合一做到如此所说的,的确是大家,并且难得. ...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四章:修身至普观己知天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四章(德篇第九章) 修身至普 观己知天 (原第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 ... 【道德经】“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如何获得人生幸福? 小 播 读 书 /// 04/28 2021 <道德经>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如何获得人生幸福?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前两天,一位路边卖鸡蛋的老人,在佛 ... 《道德经》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道德经>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闔,能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谈谈不良性行为的危害以及常见误区 首先给大家看三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 有一个麦友曾经一段时间功课很认真,身体恢复特别快.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身体又不好了,怎么做功课效果都不明显.他晚上睡着后总是会勃起,然后醒来睡不着,睡眠极差,他感 ... 专气致柔,像个孩子 临近党校周围的空地上,看见一个老人与一条金毛犬静静的坐在石阶上,旁边,是围绕着的两个孩子,边抓起碎碎的石子丢到狗的身边,这只六岁的憨狗,将一颗小的要在嘴里,碰触着声音咯吱咯吱的响. 孩子们笑着叫着,对 ... 道德经:达到“专气致柔”之态,便因内心平和而得“善果” <道德经>:达到"专气致柔"之态,便因内心平和,而得"善果". 01 世俗之人看世间的时候,看的是表象的果:而得道之人看世间,看到的是背后的因. 当 ... 气交灸初体验——专气致柔,能婴孩乎 我是一位民间中医,但是属于以业养医的类型.第一次接触气交灸,是因为立新七针的一位弟子的强力推介.刚开始,我对这个不以为然,不就是艾灸神阙么,不就是弄个功夫茶碗倒扣过来么,有什么了不起?后来一上手,才发 ... 道德经讲义-第十章 专气致柔-道德真源 此章开口即说炼精化气之道.既得精气有于身,即要一心一德而不使偶离,离则精气神三宝各分其途,不能会归有极以为炼丹之本.故太上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夫营者,血也,血生于心,魄藏 ... 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 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道德经第10章 第十章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 ... 庚.国学堂--东吴相对论3-失控非常道.庚.[专气致柔] 07 - 专气致柔 要"专气致柔",像到婴儿的状态. "专气致柔:谓结聚精气使身体柔顺." --<道德经>.婴儿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当然成人是回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