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今天清明节。该节其重要性可与春节中秋节等相提并论。当下过清明节,无非两大主题,一是怀念逝者进而慎终追远,一是亲近自然焕发生命活力。两者其实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两个方面,看似相反而实则相辅相成。前者以祭扫为表现方式,后者则体现在踏青、赏花、荡秋千之类的游乐活动中。
清明本来是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后来衍化为节日。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和汉武帝的叔叔,他集结门人写了一部书叫《淮南子》,其中记载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是古代的八风之一,清爽而温暖,能催生万物,因此,清明本来是个生机勃勃的节气。唐玄宗做皇帝时,将清明节扫墓作为国家政府行为,由此清明节地位提升。唐诗中有好多写到清明节,比如熟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之类。宋朝的清明节更加红火,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证,热闹程度从图中可窥一斑。

还要说到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时间靠得很近,有人误认为两者是一个节日,其实不是一回事儿。古籍记载,冬至后的第105天是寒食节,根据农历推算,此节一般在清明的前一两天。查万年历得知,今年的寒食节就是今天。寒食节起源于纪念春秋名臣介子推,这种说法向无异议。据左传和其他史书记载,春秋时介子推随晋文公重耳流落异国多年,晋文公当国后封有功之臣,忘记了曾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的介子推。介子推于是奉母入山,晋文公找获不得,于是派人烧山,最终导致介子推母子俱焚,晋文公于是规定数日内不得动火,大家只能吃寒凉食物,由此生出了寒食节。寒食节可谓是史实与传说共同造就的节日,因其符合先民们的伦理思想和审美喜好,于是衍化为节日。据老人们讲,很多年前农村地区还有过寒食节的,好几天家里都不动火,就是为了纪念孤介的介子推。
近年来寒食和清明两节已经基本合流,两者的文化内涵也融合于一处,于是大家只过清明节了。清明节的节气意义正在淡化,而人文意义却日益凸显,其中最核心的当属祭祀缅怀先人,尽中国人传统的孝道。中国文化以孝立本,传统文化典籍十三经里,孝经向来都是学童开蒙的第一经。可以说,孝文化是延续中华民族传承,结构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中国传统向来重视祭祀,所谓国之大事惟祭与戎。清明节祭天祭地,祭鬼神祭先人,在敬畏自然和礼敬先人的同时,我们才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明白我们该如何珍惜和创造我们当下的生活。


南宋诗人高翥有一首诗,叫《清明日对酒》,因入选了蒙学教材《千家诗》而特别有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前四句是清明祭扫场景的白描,白蝴蝶一般的纸灰和红杜鹃一样的泣血,两个意象道尽人们的哀思。诗末两句写人生感悟,尽管有些颓丧,却也不违常理。其实从正面看,它正是鼓励生者自强不息,将哀思逝者的力量化做自己对生命的张扬,在这个时代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文/许秉智
原文刊发于2020年4月3日《青岛晚报》,有删节。原题:明天清明节,该如何慎终追远
原文刊发版样

作者许秉智 青岛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