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盘点中国书法史上的“孩儿体”!
《郑长猷造像》全称《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等造像记》,正书,可见八十四字,书法劲厉朴拙,结体方整,隶意较重。
景明二(501)九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8行,一行12字。有翻刻本,其第7行'敬造’敬字左上点漏刻。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口上方南侧,共六龛,均为圆券形浅龛。分上、中、下三排,每排两龛,其大小不等。
圆楣拱内刻卷草葡萄纹,主尊为交脚弥勒(已经残破)。左右二胁侍菩萨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造像记位于佛龛右侧,高50厘米、宽35厘米,记景明二年郑长为亡父、母皇甫、亡儿士龙以及其妾陈玉女为亡母徐,各造弥勒像。碑文书法有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重要意义。
傅山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书法作为基本的教育环节也受到了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傅山晚年曾回忆说他八九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七十七岁[1]还临池不辍,临帖活动伴随了傅山近七十年,影响着傅山每一次书风的转变。傅山临过的帖现已无法准确统计,根据其文集、书论里的记述和传世的作品来看,傅山遍临百家,涉及真、草、隶、篆、行各体,而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赵孟頫、颜真卿、篆隶及二王。本文试图梳理出傅山在各个时期临帖的特点,说明临帖对其书风形成的影响。
傅山的人生有多传奇,毋庸赘述!尽管后世对傅山的学问和艺术推崇备至,但在傅山的生命中他关心的却是世间疮痍和民间疾苦,因此他曾愤激于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无能和无用:“男儿生无权,简阅深低头,文章费精神,仅与刺绣侔。”
傅山《临王献之江州帖轴》 绫本 174.5x5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傅山 《草书临王羲之明府帖》轴 绢本 191cm×49cm 山西省博物院藏
草书 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之十四诗轴
【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