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与老板的关系?—“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一百零九
如何处理与老板的关系?
先前谈到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丞相长史黄霸因不肯署名群臣联名上书颂扬武帝功德的奏章,而获罪下狱。两人非但不丧气,反而在牢狱中一起探讨起经史来。
后来汉宣帝大赦天下,两人才得出狱。宣帝对夏侯胜非常倚重,封为谏大夫,每次有朝中大事,都会邀请夏侯胜列席进言。
夏侯胜因已年逾八旬,有时候跟宣帝说话的时候,直呼宣帝的名字。宣帝毫不计较,越发信任。
有一次夏侯胜把与宣帝的对话直接与同僚官员分享了,宣帝听到不高兴,就责备夏侯胜漏言,夏侯胜从容回答说:“陛下所言甚善,在下十分佩服,所以在外传扬。唐尧是古代的圣主,言论传颂至今。陛下有言可传,何妨使人传颂呢?”
宣帝当即点头称善。更加信任,称夏侯胜为先生。夏侯胜后来又被封为太子太傅,活到九十岁而终。
史学家评论,西汉时期的读书人,数夏侯胜生前和死后最为殊荣。我们探讨一下,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与老板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读书人的特点,再来看如何与老板相处。
首先,读书人是认理的人,而且比较重视理论的依据,如果不符合理论,读书人就会据理以争,而不太考虑老板的面子和感受。
其次,读书人通常没有实权,只能做参谋。例如古代的谏大夫、师爷,今天的咨询师、参谋其实都是这样的职位。这种职位说的话分量不重,因为他只代表个人,而不是他背后的利益群体。所以老板对他的话是可听可不听的。
最后,古代读书人撰写历史,而且古代人对传承和宗祠看得较重,所以看得比较远的老板通常会考虑自己现时和未来的名声影响。从这一点来看,读书人的建议也往往不仅仅考虑决策对当前的影响,也会考虑将来的影响。
因此,鉴于上面的特点:
第一、参谋的建议最好当众维护老板的权威,私下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第二、正因为没有实权,参谋的话客观性更强,老板会把参谋的话当成中立的观点来做最后决策。所以参谋注意不要被某些利益集团所绑架,失去建议中立性和公信力;
第三、参谋需要有全局和将来的视角,但同样也设身处地考虑决策者当下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样可以确保自己的建议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又考虑道路的泥泞不堪。
请思考:你认为当好一个参谋最重要的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