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021届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自尚永亮《说言意》,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作品中的未定点具体化,作品的主题意义就会表现出来。
B.作者认为李贺的诗歌算不上多么优秀的诗作,他对李贺的诗歌完全持否定的态度。
C.虽然典故不一定能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但是可以使得诗歌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感。
D.宋代以后诗人更重视作品蕴涵的情、理关系,而之前多聚焦于作品的言、意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做到“境外生意,境外见境”,就要“语少”。“语少”可能会产生语言的模糊和朦胧,这样更易于增加“言”和“象”的多义性。
B.因见秋风起而萌发一种归隐之意,是仕宦或漂泊中的文人的惯常心态。张籍和张季鹰都是在洛阳那个地方,都是因秋风起而兴归隐民间之情。
C.《锦瑟》具有形式美感,阅读起来也不困难,吸引了众多读者;但其理解起来有难度,内涵深隐,朦胧模糊,导致了不少破解密码的索隐派。
D.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三位注家的解释不同,这令人无法得出一致意见。
3.结合材料内容,选出下列各项中与所给例句在写法上并不类似的一项是( )
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A.含情两相同,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
B.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C.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D.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胡博士
张中行
(选自张中行《写作的三个层次》,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闲谈”的方式娓娓道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文中写胡适之先生的轶事,简淡中有深情,字里行间多含有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敬意。
B.作者在文中鲜明地说他写胡博士的办法是“孔融让梨”,专拣胡博士一些琐屑小事来谈。但文章读来不仅不乏味,反而真切动人,不仅弥漫着生活气息,还富有趣味性。
C.即使是学生去找胡博士,他也是很谦和,满面堆笑。作为校长,他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他这样多少有失体统,会影响到公务和学问。
D.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闲谈到此,本可结束。继而一想,不妥,谈老师长辈,用夫人和女士事件结尾,未免不郑重”,足见作者思虑之深细,由其为文见其为人。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可指老庄学说。《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称自己腾跃而起,“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B.在儒家传统中,尊孔子为至圣,尊孟子为亚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句体现了亚圣孟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C.《老残游记》被鲁迅列入“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通过他的见闻感受来深入开掘社会的矛盾。
D.《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书中所言“金玉良缘”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缘。索隐派是关于该书的众多研究流派中的一支,探幽索隐,发掘本事。
8.请简要分析胡博士的形象特点。
9.结合文本二中作者的创作观简析《胡博士》一文的写作特色。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B.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C.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D.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授予官职。此外,表升官或加封之意的词语还有晋、进、擢、陟、拔、升。
B.“左右”,文中意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的“左右”意思相同。
C.“中郎将”,官名。《苏武传》“武以中郎将使”的“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
D.“耆老”,六十曰者,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用来特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出身低微。小时候,他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底下去打仗,即使被姐夫邓当呵斥也不改变。
B.吕蒙轻率莽撞。年少时,邓当手下小吏轻视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
C.吕蒙作战勇猛。带头冲锋陷阵,杀死陈就,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被士兵捉住,吕蒙因此得到孙权赏识。
D.吕蒙严明宽厚。攻占南郡后下令军中不得干扰、冒犯百姓。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生病的给医药,挨饿受冻的送衣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2)“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14.成当、宋定、徐顾三将死后,吕蒙为什么不愿收纳他们的部众?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淞江
蒋堂
江人见我谓谁何,行李无羁野意多。
六幅青帆趁潮去,一樽白酒扣舷歌。
沙边历历辨云树,岛外溅溅弄月波。
兴尽归来还更喜,舞鸥相送入烟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来到吴淞江,卸下了行李对自我的羁绊去追求山野意趣,体现了作者的率性洒脱。
B.颔联对仗工整,进一步写作者乘船出游:乘着涨潮扬帆游玩,边喝酒边唱歌,追求自由的生活乐趣。
C.尾联整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旅途兴尽归来的愉悦,而海鸥伴舞相送则更是令作者感到欣喜。
D.整首诗从早出写到晚归,作者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纵情享受自然山水之乐,向往归隐生活的形象。
16.诗歌颈联写景造境独居匠心,请作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圆缺增减的辩证关系为例,形象地揭示了世间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妙用叠词,描写乡村寻常景象,展现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状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无数诗人用诗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屈原就曾写过许多饱含爱国热忱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上文中“沉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他平日里特别喜欢占小便宜,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C.“小”的哲学并非是小器或者吝啬,而且是小巧而精致的艺术境界。
D.自然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七、语言表达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22.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45字。
(2)请简述此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5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答案以及解析
1.D
2.B
3.B
4.①举例论证。本文例举张籍的《秋思》、李商隐的《锦瑟》等诗论证了诗歌言意的模糊性;②对比论证。通过李商隐和李贺诗歌的对比,指出了二者在模糊朦胧上的细致区别。(亦可分析张季鹰和张籍情形的对比);③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本文多处引用著作和注家注解,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①本文首先从中国古代诗论和西方接受美学两个方面,结合诗例揭示了语言和意义存在模糊性、朦胧性的特征;②接着分别论说二李诗歌的模糊性特点,并做出比较;③最后以宋代为界,谈不同时期诗歌对言意或情理的侧重,阐明了言意与情理的关系,并提出“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要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作品中的未定点具体化,作品的主题意义就会表现出来”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是“只有在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地表现出来”可知,原文“只有……才”讲的是必要性,该选项的表述为“只要……就……”,讲的是充分条件。
B.“他对李贺的诗歌完全持否定的态度”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李贺的一些诗、一些意象极具独特性,可谓天才般的创造,反复推敲获得真解后,你会拍案叫绝的;但他的诗中不少意象过于诡谲、怪异,想象超越常人,个别词句晦涩难解,由此形成的模糊性、晦涩度便将相当一批读者挡在了门槛之外”可知,不能笼统地说是否定的态度,作者对李贺诗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否定的只是李贺诗歌的晦涩度,认为其晦涩度影响了李贺诗成为优秀诗作;
C.“虽然典故不一定能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但是可以使得诗歌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感”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典故可以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张籍和张季鹰都是在洛阳那个地方,都是因秋风起而兴归隐民间之情”表述错误。张季鹰是思念家乡美食而归乡,张籍也是思念家乡亲人而盼归,二人都有归乡之情,而不是厌恶官场、归隐民间。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文本“'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采用递进法,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再向前推进一步,在信已经封上、捎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把信封重新打开,补写上未尽之意。不是不想说,而是感觉难以说出、难以说尽,想说的在'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来”。
而ACD也都采用了模糊化的写法。三种情况都不是不想说,其实心头有万千话语想向对方倾诉,却难以说出、难以说尽,想说的在“气咽”、“凝噎”、“执手”、“千行泪”和“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来,想象空间得到了一定拓展。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①举例论证。根据文本“张籍的《秋思》就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细微”“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可知,本文列举张籍的《秋思》、李商隐的《锦瑟》等诗论证了诗歌言意的模糊性;
②对比论证。根据文本“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可知,通过李商隐和李贺诗歌的对比,指出了二者在模糊朦胧上的细致区别;
③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根据文本“方扶南解释说:'此二句言葛之难得,申上出洞之致’。这三个人的说法,令人莫衷一是”可知,本文多处引用著作和注家注解,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文本“语言和意义的模糊性、朦胧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从接受美学来看,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细味此诗,写法巧妙而真切,在语言、意象上都无模糊之处,他的模糊重在借助直说和描写,生动、深刻地表现出多重意绪”可知,①本文首先从中国古代诗论和西方接受美学两个方面,结合诗例揭示了语言和意义存在模糊性、朦胧性的特征;
根据文本“此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可知,②作者接着分别论说二李诗歌的模糊性特点,并做出比较;
根据文本“宋代以前,人们更重视的是言、意关系;宋代以后,关注的焦点则多集中在情、理方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宋以前诗中就没有情、理,实际上情、理是言、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引申、派生关系”可知,③最后两段以宋代为界,谈不同时期诗歌对言意或情理的侧重,阐明了言意与情理的关系,并提出“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
6.C
7.C
8.①治学上,重科学考证。用科学方法影响了红学研究方向;
②为人上,平易有德。胡博士善社交,对任何人都很平易,爱友以德;
③处事上,从容聪明。胡博士事务繁多且不乱,说话聪明,精力过人;
④情感上,谨严不风流。能及时消除夫人疑虑。
9.①书写真实,懂得分寸。文章既写了胡博士治学、待人等方面的风范,也写了他“不能令人首肯”解聘教授的事。每件事的叙说恰到好处,不该说的则不说。
②务去雕饰,不弄玄虚。对胡博士潇洒外貌的描写近乎白描,叙事也干净利落,没有虚空之言。
③选材典型,不落流俗。对胡博士在文学革命、担任北大校长、研究经史子等“尽人皆知”的方面,采用简笔;在以德待友、情感谨严不风流、聪明过人等方面则不惜笔墨,直接展现了人物风采。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C.“他这样多少有失体统,会影响到公务和学问”错。胡博士作为校长,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反映的是其平易近人,而非“有失体统”,由文中“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精力过人”可知胡博士从容有余,不会“影响到公务和学问”。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蜩与学鸠称自己腾跃而起”错。称自己腾跃而起的不是“蜩与学鸠”,而是“斥鴳”。
B.“体现了亚圣孟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孔子说的话,体现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D.“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缘”错。“金玉良缘”是指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情缘。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是猜谜,甚至作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考验。……,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1921年,此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治学方面,胡博士重科学考证,用科学方法影响了红学研究方向。
“那就再说一件,是他对朋友能爱人以德”“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为人方面,胡博士平易有德。胡博士善社交,对任何人都很平易,爱友以德。
“可是看见他,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胡博士聪明过人,所以精力过人”,处事方面,胡博士从容聪明。胡博士事务繁多且不乱,说话聪明,精力过人。
“胡博士像是不这样,而是应该谨严的时候并不风流”“江夫人不懂,自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也自然会生疑。胡博士立即察觉,并立即请那位女士迁了居”,情感方面,胡博士谨严不风流。当夫人有疑虑时,能够及时消除夫人疑虑。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书写真实,懂得分寸。“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文章写了胡博士治学、待人等方面的风范;“说起北大旧事,胡博士的所为,也有不能令人首肯的,或至少是使人生疑的。那是他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学系主任,立意整顿的时候,把系里多年的教授林公铎解聘了”,文章也写了他“不能令人首肯”解聘教授的事。每件事的叙说恰到好处,不该说的则不说。
务去雕饰,不弄玄虚。“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对胡博士潇洒外貌的描写近乎白描;“他留学美国的时候,也曾遇见主动同他接近的某有名有才的女士,但结果是他还是回到老家,同父母之命的江夫人结了婚……”,相关叙事也干净利落,没有虚空之言。
选材典型,不落流俗。文章在对胡博士在“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研究经史子等“尽人皆知”的方面,采用简笔,只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在以德待友、情感谨严不风流、聪明过人等方面则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了他和周作人的交往故事、及时消除夫人疑虑的故事、聪明过人的故事,通过这些情节直接展现了胡博士的人物风采。
10.B
11.C
12.D
13.(1)鲁肃心里还轻视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赫,可不能用旧眼光看待他啊,您应当去拜访他。”
(2)吕蒙问鲁肃说:“您接受重任,与关羽防区相邻,打算用什么策略,防备意料不到情况发生呢?”鲁肃很仓促回答说:“根据情况临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14.①怜悯三将的子弟;②吕蒙待人仁爱宽厚;③对三将心存敬佩。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不可”:不能,是一个表示否定的副词,和后文联系紧密,不能单独成句,故排除A、C;“以乡里故”做状语修饰“而废法”,故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翻译:吕蒙帐下有一个兵士,是汝南人,拿了百姓家一个斗笠,用来覆盖铠甲,铠甲虽是公家物品,但吕蒙仍然认为他违犯军令,不能因同乡的关系而废除法令,于是流着泪杀了这个兵。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说法错误。“中郎将”非专职使臣。西汉时,宿卫宫中的中郎分属五官、左、右三署,各设中郎将统率之。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理解错误。据原文“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可知,是吕蒙让亲近的人早晚慰问。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轻”:“轻视”;“故”:“过去或者旧的”;“顾”:“拜访,看望”。
(2)“不虞”:“意料不到,没想到”;“造次”:“仓促、随便”;“施宜”:“采取适当的措施”。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三将死,子弟幼弱”“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可知,三将死后,三将的子弟幼弱,吕蒙给三位年幼的将领选择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体现了吕蒙怜悯三将的子弟及待人仁爱宽厚。
由“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可知,吕蒙坚决推辞,并上书给孙权说徐顾等人都为国事辛勤劳苦,他们的子弟虽然幼小,不应该废除他们子弟继承统其军队的权利,前后三次上书。这些都是因为吕蒙对三将心存敬佩。
参考译文:
15.C
16.①写景视角由近及远,远近结合。“沙边历历辨云树”写近景,“岛外溅溅弄月波”写远景,层次安排井然有序。
②运用叠词的修辞手法。“历历”写出了周围树木的茂盛,“溅溅”写出了月光洒在水面上,水面在微风吹拂下银光闪闪的优美景象。
③动静结合。“历历”所述之景为静态景,“溅溅”所述之景为动态景,通过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晚归所见的吴淞江之景,表现了吴淞江环境的优美、宁静,映衬出作者恬淡的心境。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尾联整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错误,诗歌尾联前一句作者通过“兴尽”、“更喜”等词,直接表达了游玩晚归的愉悦心情,但后一句“舞鸥”“烟萝”等景象则采取以景作结的抒情方式来渲染和烘托此时作者的心情,间接表达了游玩晚归的愉悦心情。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沙边历历辨云树,岛外溅溅弄月波”,意思是吴淞江边树木茂盛,月光之下江面波光粼粼。
写景视角由近及远,远近结合。“沙边历历辨云树”,写江边的树木是近景;“岛外溅溅弄月波”,写广阔的江面上空月光明亮,月光之下,江面在流水在闪动,这是远景,从近到远,层次安排井然有序。
运用叠词的修辞手法。“历历”,意思是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写出了月光明亮,树木茂盛;“溅溅”写流水,写出了明亮的月光洒在水面上,水面在微风吹拂下银光闪闪的优美景象,叠词使句子不仅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突出表现了树木和水面的状况。
动静结合。“历历”所述之景是茂密的树木,为静态景;“溅溅”所述之景为江水,是动态景,通过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晚归所见的吴淞江之景,因为内心轻松愉悦,所以所看之景也充满了灵性,表现了吴淞江环境的优美、宁静,映衬出作者恬淡的心境。
17.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盈,卒,暧,墟,哀,艰。
18.C
19.D
20.它们被采摘熬制成汤,做成药丸,从辽阔山野走入摇摇晃晃的身体,疗愈身心,抚慰人类。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沉香”的引号作用是强调。
A.“招牌”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B.“聪明人”引号作用是反语;
C.“小”引号作用是强调;
D.“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引号作用是引用。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中草药”拟人化,“不装腔拿调”“不张扬喧嚣”。
A.借代,“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B.比喻,将洞庭湖水比作银色的盘子,将洞庭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
C.双关,“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晴”和“情”谐音双关。
D.拟人,“桃花”拟人化,赋予桃花人的动作“笑”。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它们采摘熬制成汤”错误,不合逻辑,它们不能采摘,它们只能被采摘,改为“它们被采摘熬制成汤”;
“抚慰人类,疗愈身心”错误,语序不当,先“疗愈身心”再“抚慰人类”。
即它们被采摘熬制成汤,做成药丸,从辽阔山野走入摇摇晃晃的身体,疗愈身心,抚慰人类。
21.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缺点就成了优点也自岿然不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可知填入榫卯的功能,以及和“还”搭配的关联词语,即“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
第二个空根据“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特别是“看似缺点”“但”,可知填入不是真正的缺点,即“缺点就成了优点”;
第三个空根据“于是即使地震来袭”,可知填入对榫卯做成的物品没什么影响,即“也自岿然不动”。
注意字数限制。
22.(1)两匹大汗淋漓的黑色的马在努力向前奔跑,下面是“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几个字。
(2)这幅漫画告诉人们:事情未结束之前,一切都有可能。相信自己,勇敢前行,永不放弃。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仔细观察画面,抓住画面中关键事物,进行分析描述,描述时注意顺序,文字也不能漏掉。
画中两匹黑色的马满头大汗,正在拼尽全力赛跑,下面写着“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几个字。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之解读漫画寓意的能力。
漫画寓意可联系“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进行解读。“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出自《菜根谭》,原文:“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莫以一时得失定天下。”释义:胜负还没有分出来的时候,你跟我都有可能赢,在这个生活中,永远不要轻易的小瞧任何人,因为大家永远不知道,在生活的下一个转角处,这个人会有什么样出彩的举动,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而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觉得自己是弱的。故此漫画告诉人们:事情未结束之前,一切都有可能。相信自己,勇敢前行,永不放弃。
23.【范文】
美育是一种刚需
亲爱的同学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1.分析材料。
材料中的第一句话,“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水仙花”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面包”指的是人的物质需求。在拥有两块面包的前提下,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有两层意思:用一块去换而不是用两块去换,就是说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就是说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用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形象地表达了在物质追求的同时,不能缺少精神层面的美的感受与追求这一观点。
第二句强调美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三句直接讲述了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到重要作用。从材料的指向来看,显然是倡导全面推广美育。
由此可知,这三句名言的中心词是“美育”。
2.分析任务。
二个写作任务带有各自的情景要求,学生可以结合材料及自身经历谈美育的作用或意义,提倡或肯定全面推广美育。因为“美育”是一个统笼的概念,在写作时特别需要对“美育”概念进行分解或具体化,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阐明其作用或意义。
任务(1)设置的情境是“班级主题演讲活动”,考生的身份是“学生”,文体是“演讲稿”,演讲稿的主题是“美育是一种刚需”。
任务(2)设置的情境是“学校'美育’专栏征稿”,考生的身份是笔名为“子任”的学生,要求向专栏投稿。
【立意】
1.美育是一种刚需;
2.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3.人生路上携美同行;
4.用美育为人生铺底;
5.以美育人时代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