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是迅速老化的救生圈

一篇论文,从无到有,至少需要一年半载;从有归无,最多只要一年半载。这是社会科学界的常态。

不少人讲论文如何从无到有,但耳闻目睹所及,似乎还无人探讨论文如何从有归无。论文很像救生圈。学者在学术界大海浮沉,全靠救生圈保命,但这救生圈会迅速老化。发表当年,列入成果报表。一年后,变成短期发表记录,下次评审有效。评审通过,论文变成中长期发表记录。最后一次评审过后,论文变成作者记忆中的几行陈迹。

不仅如此,论文折合救生圈的“汇率”是浮动的。救生圈的大小、韧度和老化速度,往往并非完全由论文质量决定,也并非由同行学者决定。在多数大学,论文的质量由行政管理者评估。知识爆炸的时代,通才不专,专家不博。不论谁掌权,可行的评估方法都是依靠或精或粗的计算,除非论文中彩得个大奖。

年轻人精力旺盛,趁一个救生圈还新,要赶紧制作下一个,保证前一个老化前得到替补。积累几个救生圈,才有望组装成一只橡皮筏。橡皮筏也难免老化,但浮游时间较长。更重要的是,上了筏就不必再泡在海水中。谋生存第一,求发展第二,完成使命第三,次序不可颠倒。

学问之道,难在张弛有度。心情尽量放松,双手片刻不停。研究写作不间断,投稿发表有节奏。品牌作是红花,厚积薄发;签名作是绿叶,细水长流。饭碗尚未端牢,追求厚积薄发是冒险

确信自己是中人之材,即使工作有保障,也要不断有产品,至少间或有发表。不自我约束,很容易自我松懈;不急于事功,就难免一事无成。

张益唐先生的成功,在天才中也十分罕见,值得赞叹,不可效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