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民国街”大塘骑楼【蔡金针 | 文学看台2269】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
................................................................................
走过大塘骑楼
●蔡金针
“大塘”,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有文友告诉我,并给我发来了该村古建筑的照片,尤其是被称为“民国街”的骑楼;说它陌生,是我从来没到过该村。要不是参加“汕尾文化之旅——陆丰行”采风活动,我不知哪年哪月才能走近大塘骑楼。
也就是说,大塘的出名,主要在于骑楼。而我们知道,大塘位于陆丰市东海镇东14公里,属于桥冲镇,因为村左右河流好似玉带环绕该村,故称金带塘,简称“带塘”。
我们参观了大塘卢氏大宗祠,看到了祠前两边的一副副旗杆夹,无不为大塘耀祖荣宗的卢氏先人所惊叹,该村中式功名的先人之多。后在大塘卢姓人的带领下,我们绕过几街改建的新厝,才来到了“大塘骑楼”。
据介绍,“大塘骑楼”,又称“大塘墟”,是爱国华侨卢文仪先生于1924年出资兴建。“大塘墟”由两段两排相向楼房组成,共72间商铺,中间大街,均铺上石板。它的图纸来自马来西亚,仿吉打州鲁乃大街上的商铺样式绘制,以南洋“骑楼风格”筑造。
大塘墟前身叫“墟仔”,清道光初年,这里有几间简陋摊点,至光绪初年逐渐扩充小店、小铺等二十多间,成为溪南的商贸中心。民国初年,爱国华侨卢文仪继筑造支房宗祠“继述堂”之后,目睹家乡的落后状况,就有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雄心大志,决定斥巨资建造“大塘墟”。于是,卢文仪从民国甲子(1924年)始建“大塘墟”,历五年才建成。
走近“大塘墟”,才真正领略到了民国街,才真正欣赏到了大塘骑楼的建筑艺术风格。它为南洋“骑楼风格”。我们走在两排骑楼之的石板大街上,无不为它建筑的坚固高雅墙壁上栩栩如生的雕塑、走廊水泥柱的图案所叹服。“大塘骑楼”历经这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还是这样牢固无损,可见民国初期的水泥结构建筑技术的高超。这样的商住骑楼,在我们海陆丰地区乃至粤东乡村实是不可多见,是桥冲大塘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线。
听一位八十三岁的老婆婆说,她十八岁从壆尾嫁到大塘,在这骑楼已住了六十多年,与骑楼一起生活,一起呼吸,见证了骑楼经“土改”、“文革”、“破四旧”运动的种种冲击,虽然墙壁上的浮雕及其纹饰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些古色古香的各家商号被涂抹得不见踪迹,但现在还有个别原始窗棂与百合窗页的遗存。她怕我们不相信,竟然带我们向保存原始建筑的一处走去,向上指给我们看,果真,保存的窗棂跟别处的不一样,并认真地说:“我老人的话可以不信,但骑楼上的窗棂与窗页是不会说假话的,你们慢慢探究吧。”这是一位“大塘骑楼”的守望者,在向我们诉说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
前次,我参观过汕尾城区三马路的骑楼建筑,均是三层楼,而“大塘骑楼”却是两层楼建筑,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骑楼。
那么骑楼是如何说呢?据了解,骑楼建筑最早见于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洋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但有人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干指上面,栏指房屋,在史前时代,岭南的原始建筑经历了洞穴、半地穴到完全地面式的发展过程。岭南汉墓出土遗物干栏,据考证是上屋住人,下面容纳家畜和杂物。这种干栏,特点是干爽、通风、避暑、防潮,适合岭南的亚热带气候和地理环境。”
无论是什么风格的骑楼,但我们知道,骑楼下面是商铺,上面是住家。但可惜的是我工作的地方甲子,许多两层建筑的骑楼受到破坏,被改建,它们主要在大街、三角楼、东关街和真君街。
如今,我们正在“大塘骑楼”大街上,向被称为“民国街”的创建者卢文仪先生致敬。确实,大塘骑楼,见证了卢文仪先生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巨大,它的存在,是一位爱国华侨对家乡眷恋之心。
................................................................................
................欢迎点击进入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