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相伴走天涯——《论语》悟读【74】
忠孝天下道,仁义世间情。
《论语》第四篇第十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依从,适宜)也,无莫(不肯)也,义(适宜)之与比(相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悟读】
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
温良恭俭让上善若水。
本章孔子再论一个人的仁义问题。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解读。
其一,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其二,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无妄加抵触之念,也无贪慕之心,只是亲近仁义的人。”
其三,孔子说:"君子在对社会判断的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嗜好或偏见,总是站在正确的一方。"
其四,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能立足于天下,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待人接物不是以人为标准,也不是以事为标准,而是以道义为准则。”
无论哪一种解读,都关乎君子处世的“仁义”问题。
弦高,春秋时郑国商人。弦高与朋友去成周经商,经过滑国,半路遇到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使者,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暗示秦军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视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领兵顺手灭掉滑国后返回,使郑国避免了亡国。郑穆公想要奖赏弦高救国的行为,弦高辞而不受,远走他乡。
君子以义走天涯。弦高面前摆着两样东西,一为利益——国家对他的酬谢;一为道义——国家的风气。弦高拒绝了利益,彰显了道义。
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他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轻而易举的胜利予以了说明。
有德行的人不会因为私欲而伤害本性,
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私利而损害道义。
仁义之人,对人对事,往往能做出正确的理性的判断。故云,道义相伴,遍走天涯。
人生假如是一个园,那么,仁义就是半经。半经越大,园圈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