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华】打捞记忆——《简单生活》札记之一
文/王正华
一个偶然的机会,电话那头传来清脆、熟悉,又久远了二十二年的女声,开始以为是耳误,再仔细辩听,没有错就是她一一张德丽老师。初识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在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进修,按学校教学大纲设计,那次社会实践课是外出调研部分省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管理。兵分两路,学员自由结伴,自选方向,班干部带队。一部分人去大连、长春、哈尔滨、沈阳等地。我负责南下重庆、武汉、广州、深圳、厦门。队伍中唯有张德丽具有双重身份,学校那边她是老师、校刊编辑部责任编辑;学员这头她又是为人之妻,随队家属。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和朝夕相行,对她的印象是沉稳、少言、腼腆而不乏激情,学问虽博求知心依切,走一路,问一路,一路手记不停,关注社会热点,思维方式,我们异曲同工,能说在一块,聊在一起,总有讲不完的话题和共同语言......在校期间,我若有了拙作还时常送她指导、斧正......
光阴似箭,一别几十年,像断了线的风筝信息全无。莫想到再见着她时,乌黑的秀发上生出斑白 ,也已到了退休的年龄。问她这些年在忙什么?她送我两本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说答案全在这里边拿去读吧!三十万字的《西安文化论稿》记录着她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成果。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简单生活》分军营记忆、原上日子、祖籍印象、心灵港湾、亲情回味、游走履痕6部分。39张老照片或大或小,或淡或暗,或英姿飒爽或满脸沟壑,显现了人物生活沧桑中的文化符号。文章或长或短无不是一出出鲜活、生动的时代情景剧。字字句句记述她认识生活,学习生活,生活给予她的酸甜苦辣,她对生活的感悟、理念。文字直白、纯朴, 细节真实可信,情感细腻极富人文道德、哲理、激奋读者的心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首先感动和引起我阅读兴趣的是李宗奇先生以及她的兄长张德行、张德恩,女儿王匆的序言。我把阅读的时间安排一再提前,终于在龙年春节到来的前夜读完了《简单生活》的最后一个句号。掩卷深思收益匪浅,首先果断的修正了她在我脑海中弱妇、小女人的印记。让同情与理解,欣赏与支持,敬佩与仰慕代替我对她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这些天来,张德丽的影子和发生在她身上的那许多故事,一直在萦绕,折腾得我干什么都心猿意马。仿佛不写出一些文字来难以安静。写什么?书评?推介文章?恐自己力不从心,词不达意,降低了书的思想水准。想了想还是读书札记为好,说说读后的一点心得、体会或许对他人的生活有所可用。
......
每个人都是披挂着母亲身上的血迹,怀着美梦来到精彩万千世界,又随着第一声啼哭便开始迎接人生道路上的挑战。按国人习俗18岁是个坎,承认他已长大,法律也会赋予他应有的权利义务。可对张德丽来说13岁丧母,父亲进了“五七干校”,自身难保,三个兄长出门在外,身不由己。无情的现实过早地把她推上生活的风口浪尖,像被扔在荒野的小鸟,需要独自觅食,独自上学,独自守空房。往日活泼、可亲、可爱的疯丫头一下子变成了少言寡语,煎熬在孤寞、忧伤的包围之中。没有人再为她做衣服、添加营养,更没有谁知晓她的内心所求。学校组织去大荔农场学农回来,她孤零零的一个人背着沉重的行囊,艰难的一步一步朝家走去,然而家是什么?冰锅冷灶!面对无助、孤独、委屈,千万般的凄楚涌上心头。扔掉行李,山倒样的扑在落满灰尘的床上放声大哭。从此,她慢慢变的异常敏感、倔犟而自信。早晨常因睡过时间而误了上学,迟到后宁愿站在教室门口胆怯心慌,却从不肯喊声“报告”!她企图想改变或证实什么?
当时,全国上下响应老人家的伟大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浪正起,她主动报名,积极参加,是全市第一批插对落户延安裴庄的高中生,还被电视台拍专题片宣传。小小年纪的她随着大人们一起刨土、种植、锄地,手上打起血泡,钻心的痛。她一声不吭,因为来时是向毛主席保证过的!第一次拉着架子车挨家挨户的收粪,论体力、技术(特别是下坡)她都无资格驾驭装满干粪的车子。但她偏偏驾驭起来。突然,一只轮子离开路面悬空而起,车身倾斜,“哗啦”一声车子翻在坡下,她也跟着跌下去,干粪扣满全身。她毫无怨言。因为,她崇尚“别看农民的手上有牛屎,灵魂是干净的”学说。上山背麦捆是男劳的活,她也一试高低,麦捆高过头,压得她几乎趴下,一不小心滚下山坡,清醒过来继续坚持要背。她就是这般的自强、自信。浇水那天,渠水因洞穴漏水,有决堤的危险,或许“铁人”王进喜危急时刻用肢体搅拌水泥的壮举给了她力量,扑嗵一声跳进水里拿身体堵漏,让同伙们加快填充泥沙......
有人说,写作就是打捞记忆。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快乐、痛苦,他都只能成为自己,而非别人。确定到底是自己,他人?完全依靠自己的个体记忆。上述文字就是张德丽记忆中几个刻骨铭心的真实经历,读后感慨颇多,一 个人一生经历了多少事?随着日月的推移,一件一件又忘却了。而那些曾影响、决定、改变自己命运、事业、性格、世界观的东西,无形中被记忆下来,成为一种理念、力量,左右自己的行为,甚至陪伴终生。文字就是最好的记忆符号,简便、持久、易于留存与传播。好在当今写书、出书,不再是是名人、写作家的特权和专利。个人出书、家庭出书、老人出书、学生出书、博客出书、旧书翻印等成为时尚。我愚想国人中凡具有条件、可能、兴趣者,都来打捞记忆,把自己生命中那些最为闪亮辉煌的东西(哪怕是痛苦),归纳、整理、提纯编印成各类读物奉献读者。试想一个群众性的写书、读书、用书的社会将是怎样的社会?中华民族五千年培育出来的勤劳、善良、勇敢、助人的美德还能不被传承、发扬?我们的经济的确发展了,指标上去了。但客观讲爱书、读书的热情没有从前那么迫切和高张了。社会的浮躁、功利、自私,甚嚣尘上,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张德丽女士无疑做了件有意义的善事。
2012年1月24日(龙年春节初二)上午于东城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