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 一对思想孪生子!(下)

最令人难堪的不幸,莫过于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因为好的事物往往是在被丢掉后才真正懂得它的好。

——坤鹏论

一、真理是什么?

这里坤鹏论先要强调一点,古希腊哲学思辨的基本特征是:真理并不是通过艰难的苦思冥想所能得到的,真理本来存在,并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任务只是动身去寻找真理,通过观察听闻获得。

巴门尼德对于真理的描述,是通过列举几种大多数人的意见,然后在对比表现出来的。

第一种意见:人们通常认为,各具特性的单一事物就是真正的现实,从而忽略了整体。

但是:只有位于整体之中,单一事物才能够独立存在。

第二种意见:人们通常认为,世界是互相对立的东西之间的矛盾,比如:黑夜与白昼、光明与黑暗、男性与女性等,从而忘记了所有的矛盾之中还有统一。

巴门尼德认为,女性代表白昼和光明,男性代表黑夜,后来的德谟克利特纠正道,应该男性代表光明。

但是:只有以统一为基础,对立才能产生。

第三种意见:人们通常认为,处于消亡或形成之中的暂时性的东西看成是本来存在的,从而没有看到存在同时还包括虚无。

但是:现实都是存在与虚无的结合,单一的东西能够存在,只因为另一个单一的东西没有存在,在矛盾中,事物互相否定着,消失的东西,就是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的东西,所以,着眼于存在与非存在(即虚无),人们通常的看法是自相矛盾的。

正因为绝大多数人持有以上三种意见,所以,人们所说的存在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只是过眼云烟,只是表象。

而哲学家则必须看穿表象,动身去寻找真正的存在,争取窥见现实存在的真谛。

巴门尼德指出,谁要寻找真正的存在,就不能单纯停留在包围我们的现实之中,不能死守暂时性的事物,必须看到永恒的、位于所有现实存在之上的那个唯一的、真正的存在——“一”。

而赫拉克利特则从对立、矛盾开始,清楚地看到了对立不是结果,对立者以及对立的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结合,相互转换,不断重复着分离到统一,统一到分离,周而复始,无限循环。

到此,赫拉克利特并未止步,他转到了运动的背后,进入到了事物内部,看到了这样的永恒流变背后有着更深的、主宰这些对立的统一体——“一”,看到了真正的存在这个层次。

最后,他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道:“万物为'一’”。

就这样,他和巴门尼德站在了一起——都将真理归到了“一”那里。

他们最终关心的都是那个真正、唯一、包括了整个现实的存在——“一”。

这里坤鹏论提醒大家注意,也正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提出一个所谓的法则:但凡是生成者,都不能永存。

之后的西方传统哲学将其视为亘古不变的法则。

可以说,哲学“存在”的开端始于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这个开端就是“永存”的理念。

黑格尔则认为,这个功劳应归于赫拉克利特,因为他是第一次说出了无限的性质的人,也是第一次把自然了解为自身无限的,即把自然的本质了解为过程的人。

所以,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确实是精神上的孪生子,他们并非对立,他们殊途同归,甚至说,他们的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本质联系,从学说基础都归为毕达哥拉斯,再到“一”传承自色诺芬尼,以及宇宙观、本原观中那些隐隐的相同或相似。

黑格尔也认为,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并不矛盾,他指出:

巴门尼德认为,只有“存在”是存在的,是真实的——这是第一个思想,是直接的。

赫拉克利特则认为,“存在”的真理是“变”,一切皆变——这个“变”是“存在”的原则。

这是关于从“存在”过渡到“变”的伟大思想,揭示了生命的原则。

二、不同的寻找真理的道路

写到这里,坤鹏论不禁想到了佛教《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它的意思是,一切现象,都只是幻境、幻象,只因为因缘的凑合而有了现象,如果另外的因缘产生,现在的现象就会改变,形成另一种现象,所以它是虚妄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

接着这句话的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它的意思是,人们如果清楚地知道一切现象不是真实相,就不会被其困扰而产生痛苦的烦恼心,这个时候智慧就出现了。

这基本也是巴门尼德的观念——将世界当作纯粹的假象而弃之不顾。

西方传统哲学家对感官的猜疑由来已久,追根溯源,最早便源于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

他们都从相反立场出发拒绝感官的证据。

前者是因为感官只能感知事物的多和变,不能感知事物背后的不生不灭、不动不变、不可分的“存在”;

后者却是因为感官获得的是事物持存和统一的假象,不能感知像永恒活火一样变化的世界真相。

尼采指出,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家们出于“对一切流逝、变化、生成之物的蔑视、仇恨”,因而“要求一个不变之物的世界”。

“他们全都(甚至怀着绝望之心)信仰存在者。可是,他们得不到它,于是探寻它被扣压的缘由。”由此而把感官看作“向我们隐藏了真正的世界”的骗子。

尽管尼采极其崇拜赫拉克利特,但也批评他“对感官也不公平”。

尼采坚持认为,感官并不说谎,只是在理性对感官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其中塞进了“统一”“持存”之类的谎言。

不管是巴门尼德还是赫拉克利特,他们将真理归结到“一”之后,都需要面对三条道路的选择:

第一条道路:常人的意见之路,得到自相矛盾的“真理”,是“什么也不知道的凡人大摇大摆走过的路”。

第二条道路:在存在与虚无的矛盾中选择虚无,认为不存在的才是真正的存在,后世有些哲学家选择了它。但是,巴门尼德认为,虚无无法被认识,无法被表达,所以也是不真实的。

第三条道路:抛弃这个由意见构成的虚幻世界,“现在剩下的,就是寻找存在的道路”,因为它才是真理。

所以黑格尔评价道:“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在这里面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一个人使得他自己从一切的表象和意见里解放出来,否认它们有任何真理,并且宣称,只有必然、只有'有’才是真的东西。”“……就引起了这样的辩证法,即变化的东西没有真理;因为当人们把这些规定当作有效准时,他们就会遇着矛盾。”

虽然,巴门尼德的观点非常伟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非常极端——为了纯粹的存在不惜放弃全部现实。

人生一世,终归是生活在这个现实之中,因此,具体的现实存在不能就这样被粗暴地不管不顾。

抛弃感官、现实世界毕竟不可能成为哲学的终点。

大多数哲学家也不能像巴门尼德那般将现实看成是暂时的。

正是在这里,在这个三岔路口,赫拉克利特走上了与巴门尼德不同的寻找真理的道路。

而且,他也没有从三条道路中进行选择,而是另辟蹊径,走出了第四条道路。

他着眼于最终统治现实的那个东西——“一”,将多样性、运动变化一并纳入了进去,说出了:“万物中产生'一’,'一’产生万物”。

在他看来,虽然“自然喜欢掩盖自己”,但是,现实还是以时隐时现的方式表现出自然的本质(逻各斯)的。

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变化中,总有'一’的东西被表现出来。

所以,赫拉克利特说,“一”位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是统一体,它在富有生命力地发展自己,同时又将发展变化重新收回到自己本身之中。

四分五裂、变化万千的现实世界中,藏着“一”这个真实存在。

更为关键的是,赫拉克利特提出了逻各斯,并且万事万物都分有“一”的逻各斯,这就奠定了一个基础——不仅是人,任何事物都分有灵魂,灵魂中都分有逻各斯,那么,都有着找到真理的潜能。

只是,虽然“他们总和逻各斯打交道,但却生活在矛盾之中”,如同处于睡眠之中,需要哲学家去唤醒他们。

我们可以说,赫拉克利特拯救了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将它纳入富有活力的“一”之中。

三、理性主义统治世界

总的来说,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代表了西方形而上学思辨的两种基本可能:

忘乎一切地沉溺于对绝对的窥视之中——巴门尼德;

从绝对出发解释谜一般的现实——赫拉克利特。

在后来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两种可能以无穷无尽的变化形式不断出现着。

但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既然感官不靠谱,感官是“骗子”,眼见耳听的皆虚幻,那么只能相信理性——并非来自于感官的它必定是最接近真理的。

理性主义自此渐渐开始统治西方传统哲学。

特别是随着欧洲通过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封建社会时代的世界强国,称霸世界,理性主义最杰出的后代——科学主义也普及到了全球,日益昌盛,如今早已如新宗教般统治了大多数人类。

而且, 相对来说,赫拉克利特终究还是独树一帜,特别是他说现实中也隐藏有真理,任何事物中都分有“一”,“一”弥漫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产生“一”,一下子令寻找真理变得异常复杂。

既要诚心向“一”,又要重视感官认知,从中探寻现实中的“一”,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既要……又要……”,虽然它是概率的,但是,没有人喜欢一件事有多个可能,特别是那个还不知概率为何物,几乎所有人认为一切皆有因果的古代。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赫拉克利特违反了矛盾律。

并且,人们往往只记得(或只知道)他所说的万物流变,常变不居,甚至为他编了一句名言:“万物皆变,唯有变化不变”,认为他持不可知论,基本可归为怀疑论。

却不曾了解他那永恒的“一”以及它的火与逻各斯,那里才是支配万物皆变的真理,而它却是不变的。

这里提到了矛盾律,为了便于理解,坤鹏论简要说说它。

矛盾律是逻辑学的四大基础原理之一。

它指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那样。

有时,矛盾律可以被看作是逻辑学另一基础原理——同一律的延伸,如果X是X(同一律),那么在同一时刻,它就不能是非X(矛盾律)。

状语“在同一方面”指的是存在方式,同一时刻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方面既是又不是,并不矛盾。

比如:你可以在同一时刻人在北京,心在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

但是,你不能同时身在北京和上海,这就是同一方面。

针对同一事物,如果出现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它们就是相互矛盾的。

总之,后来的西方哲学家,以柏拉图为首,大多继承的是巴门尼德的立场,都因为仇恨生成、渴求统一而完全不信任感官的证据。

虽然柏拉图曾经特别勤勉地研究过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他的著作中也经常引用它,并且无可争辩的是,他是通过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而获得他早期哲学素养的,赫拉克利特完全可以称作柏拉图的老师。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

  • No.6 动还是不动?赫拉克利特的火和巴门尼德的是者~书本滑

    在说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前,先继续说说时代背景.此前节目中提到了米利都学派的两个代表人物,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分别提出了水本原说和无定说.而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人,阿那克西美尼再反前者的理论,将'本原 ...

  • (一)早期希腊哲学-2

    米利都学派是"无定形"的立法者,将万物本原归结为水.气等无定形的东西: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有定形"的捍卫者,认为万物生灭转化皆遵循数量关系,抽象出事物规定性-数: ...

  • 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发端

    在西方哲学中有很多基本的概念是非常容易弄混的,其中有一个就是'本体论',下面我们就简单说说什么是'本体论'. 1.什么是本体论? 在古希腊哲学中,有一个转向,这个转向就是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之前, ...

  • 巴门尼德的永恒:凡是存在之物存在,存在即是被思想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讲谈社」→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039 篇文章 [光荣希腊]第 14 篇文章 之前介绍了由泰勒斯为主的"米利都学派",这 ...

  • 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下)

    很多常识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审视下,都会败下阵来. --坤鹏论 一.色诺芬尼的真理与意见 色诺芬尼提出"意见"与真实者和真理(也就是"一")相对立,他这样吟唱道: ...

  • 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中)

    学习哲学,很多时候不是观点难懂,而是我们没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哲学家的话. --坤鹏论 一."一"."有"."无" 在<真正的哲学 ...

  • 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上)

    学习哲学史不是为了增加谈资,而是了解各种哲学思想的初心以及其论证过程. --坤鹏论 <希腊哲学史>曾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色诺芬尼是"第一个说出'一'的,但他没有作出清楚的说明& ...

  • 坤鹏论:伯克的认同(下)

    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秘密,最好的办法是先给别人一个自己的秘密来交换. --坤鹏论 如果某种思想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那么任何其他与之相矛盾的观念就很难让人们接受. 哲学与修辞学就是这样一对典型. 更为关键 ...

  • 坤鹏论:什么是修辞学?(下)

    现实中,人只要一成群,成为群众,便很容易受他人追求私利的甜言蜜语哄骗. --坤鹏论 一.修辞学发展简史--西塞罗和<论演说家> 在我的眼中,当他(柏拉图)对他们表示一连串的蔑视时,他绝对像 ...

  • 坤鹏论:芝诺的四大悖论(下)

    正如俗话所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事不鉴不清,人们正是在对那些的悖论不停论证.辩论过程中,增加了认知能力. --坤鹏论 昨天,坤鹏论在<芝诺的四大悖论(上)>中介绍了芝诺为" ...

  • 坤鹏论:如何学习哲学?(下)

    哲学书有思想的魅力.吸引力,它最大的功效应该是引起你自己思想的兴趣,启迪你,点燃你的思想之炬,而不是直接燃烧你. --坤鹏论 一.从哲学的本质上寻找如何学习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哲学是什么. 坤鹏论认 ...

  • 坤鹏论:哲学最没用?(下)

    在面对不确定性,又无法找到答案时,人最容易失去信心和自信,变得特别脆弱,甚至绝望. --坤鹏论 一.哲学可以变心 人最难改变的是思想. 人若想彻底改变自己,必须先改变思想. 哲学的最大功效就是可以变心 ...

  • 坤鹏论:赫拉克利特在现代科学那里得到了十分肯定

    如果把那种对自身利益精打细算到极致的人称为聪明人,哲学家则根本就不是聪明人,而且,他们通过重视无用的东西而使自己不同于聪明人. --坤鹏论 一.人们为什么要去研究哲学和科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