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香港,1861-1863年
肖像是摄影永恒的主题!在整个19世纪,绝大部分华人经营的照相馆专门拍摄人物肖像,而不拍摄其他题材;而洋人经营的照相馆尽管也拍摄和销售风光、风俗照片,但肖像拍摄仍然是他们最主要的经营内容。19世纪年照相馆拍摄的肖像照有不同的客户:一类是中国的富裕阶层和在华外侨,他们拍摄自己和家人的照片,用于珍藏和纪念;另一类是中国的平民阶层,他们并非拍摄自己的肖像,而是在照相馆购买照相馆销售的伶人和娼妓照片。还有一类也是西方客户,他们大量购买能满足自身“猎奇”需要的“中国人肖像”,其中有些是在华外侨购买“中国人肖像”带回欧洲给亲人和朋友,也有些是外国摄影师把拍好的“中国人肖像”带回欧洲销售。而根据客户不同,这些肖像照片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一品红顶大员,广州,1861-1863年
在华外侨和中国的富裕阶层是中国早期照相馆最早的顾客,他们支付一笔价格不菲的费用,照相馆为他们拍摄纪念照或家庭合影。家庭肖像在摄影术传入中国的初期就出现了,埃及尔在他短暂的中国之行中,为广州十三行买办潘仕成及其家人拍摄了一些达盖尔银版肖像照。此后,在中国沿海开放的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临时照片馆,记录下了当地最早的一批家庭肖像。而全天候经营的照相馆则要晚些才出现。尽管达盖尔法、卡罗法、湿版法和安布罗法都被运用于拍摄影楼肖像,但纵观整个19世纪,绝大多数肖像照都是采用湿版法拍摄的,干版法是在19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开始出现的。照相馆一般开设在城市繁荣的街道,如上海三马路、香港皇后大道。摄影室则设在位于顶层楼上的玻璃棚内,“照相楼”“影楼”的称谓即由此而来。因为早期照相没有能提供足够亮度的闪光设备,而只能依赖于日光,所以拍摄影楼肖像往往会受不同天气和时间早晚的影响。当晴朗天气中光线较强的时候,可以通过棚顶配备的白布来把直射光转化为适合人像摄影的柔和光线;而当光线较弱时,则通过反光板来辅助加光。由于湿版法等早期拍摄人像的方法曝光时间都很长,为了让被摄者保持不动,会为他们准备有靠背的座椅和固定头部的装置。拍照时,摄影师拍一下木板,就像说书人敲“醒木”一样,以引起被摄者注意力的集中(据说“拍照”二字即由此而来),大喊一声揭开镜头盖(当时照相机上还没有快门),然后数字计时,往往要数到一、二十个字曝光才算完成。所以早期肖像大多数是都是以摆拍的方式在影楼内拍摄的。而到了1880年代干版摄影法出现后,以户外自然景色为背景的肖像摄影才逐渐出现,由于曝光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使抓拍的方法也逐步运用于拍摄人像。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肖像和西方肖像的取景和背景的安排会存在明显的区别。在西方人看来,拍摄头部和肩部的半身像是标准肖像,而中国人却坚持要拍摄全身;西方人喜欢拍摄四分之三侧面照,而中国人认为拍摄不偏不倚的正面照非常重要,大概是受“祖先像”的影响。正如约翰·汤姆逊在其游记中所说:“中国人从不照那种侧面或四分之三脸部的相片,其原因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肖像应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只有这样才会使整个脸庞望如满月。按照这个传统的对称要求,中国人要把整个轮廓完整地表现出来;在脸上,要求尽可能地减少阴影。即使有一点儿,也要求对称。”在背景和道具的选择上,往往也会有一定的讲究,如摆放一堆书来体现有学问,放一口钟来显示很现代,盆景、扇子、茶杯、盖有桌布的三脚圆桌也经常出现在背景中。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也提到了早期肖像摄影的情况:“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因为像腰斩。……他们所照的多是全身,旁边一张大茶几,上有帽架、茶碗、水烟袋、花盆、几下一个痰盂,……人呢,或立或坐,或者手执书卷,或者大襟上挂一个很大的时表。”至于拍摄夫妻合影,“照例是左坐公右坐婆,中间放一张茶几;几上有的是盖碗茶、自鸣钟、水烟袋,或者还要加上些什么不相干的东西”。
▲广州海关原翻译员,1861-1863年
所以照相馆为了招揽生意,会在背景、道具和服装上下功夫,如上海悦来容照相馆即在《申报》上刊登广告:“本馆照相与众不同,因园景而得自然之气,博古琴书随意布置,兼备古装,士女照式皆有,意义可取。”如何取景和安排背景,不取决于是华人摄影师还是洋人摄影师,而取决于照片的客户。如果是为中国客户拍摄纪念照,那么会拍摄中国风格的肖像照;如果是为在华外侨客户拍摄留影纪念,则拍摄的完全是欧洲风格肖像;另外,即使拍摄的是中国人,但如果拍摄的目的是把照片销售给欧洲人,那么也会按欧洲风格的肖像来拍摄,如弥尔顿·米勒和赖阿芳都拍摄了许多迎合欧洲人口味的中国人肖像。
图书推荐:晚清老照片,存留至今的极少,且缺乏年代、作者信息。下面推荐的这本英国人泰瑞·贝内特写的《中国摄影史1861-1879》,内容详尽,是目前最理想的晚清照片集,印制极为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现存的早期中国人影像中,肖像照片所展现出来的身份未必和被摄者真实身份相统一,尤其是用于售卖给西方人的中国人肖像。正如何伯英在《旧日影像——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中所言:
▲广州清军将军,1861-1863年
“不知道是他们自己付钱照的相,还是摄影师为了拿到西方市场出售而从街上找来的。这些人是否经化妆扮成重要人物?中国淑女是不会随便给外国男摄影师拍照的,那么他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拍下她们的照片拿到西方销售呢?除了花钱请娼妓来冒充,还有其他办法吗?”常见的肖像照规格是名片式照片,把冲印的相纸贴在卡片上,以整套12张出售,这类名片式照片经常收集在特别的照片册内。名片式照片要比一般的照片尺寸小,而所贴的卡片标准尺寸是6.5 cm×10.5cm。当时亲朋好友互换肖像照是一种礼仪。由于在19世纪彩色底片尚未诞生,所以照相馆也会采用人工上色的方法使照片带上色彩,用水粉、颜料给照片中人物的衣服、皮肤涂上彩色,如桑德斯1860年代在上海的森泰照相馆就已经开始提供为照片手工上色服务了。
▲一品红顶大员,广州,1861-1863年
▲买办商人和其子,广州,1861-1863年
▲官人和其友人,广州,1861-1863年
▲广州城的三个满族人,1861年
▲中国高僧,1861-1863年
图书推荐:在整个19世纪,最好的晚清老照片,是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摄的。面对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他没有像其他摄影师一样,采取异域猎奇的眼光,而是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