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乒乓球的框架?
我们经常提到框架,似乎熟悉而又很模糊,有些人把框架理解为动作,看得见的动作,我想动作只是框架的一部分,他应该包含着:意识、发力秩序、以及我们看不到胯、手指、手腕等等。
纵观中国乒乓球队比较出名的马龙、樊振东等世界顶级乒乓球运动员,似乎找不到一个运动员的动作是一个模样的,每个人动作都有其特点,然而在意识、发力秩序上框架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鉴于此:在打造运动员框架和业余球迷在框架的完善应该注意以下个方面:
1,意识,乒乓球的意识有很多,例如:移动意识,还原意识,迎前意识,落点意识等等,(我想在以后的文章中会详细的写关于乒乓球意识的文章)如果打球不带着意识去打球,那么你很难形成自己的框架,也就是打球没有目的性,球来球打,打完以后等着球,没有形成意识去支配我们从开始到连续动作的一连串的击球。
2,动作发力秩序,其实也是一个意识问题。专业跟业余的区别在这里会十分的明显,专业队员看到球,首先是判断,接着找位,第一身体看到球的反应,腰腹给地面一个下沉的力量,找到发力支撑点,下身带动上身,完成上身的击球动作。然而咱们广大业余球迷,看到球最多的反应就是拉手急急忙忙去击球,无找位,更无下身带动之说,变成击球稳定性不高,质量差,连续性不好,动作不协调等等。就是我们所说的框架不行或者根本没有框架可言。
3,框架不好更容易受伤,业余球迷受伤的部位最多的是:肩膀、肘关节、其次是腰和膝盖,为什么业余球迷受伤的部位都是体现在上身居多呢?就是因为我们上面说的,打球靠上身打得过多,看到机会球不自觉的用手去发力,变成上身带动下身,常年累月就及其容易这些部位的受伤!中国有句古话:胳膊拧不过大腿,就是说我们的胳膊的力量肯定没有我们的力量大,而我们的大腿力量肯定没有我们的腰腹力量大,所以充分的用身体去打球,不但动作更协调击球稳定性更高,同时还可以减少我们受伤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