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东床快婿的名作(三)
不断追求便捷,这几乎是任何一种发明创造的动力,书法也不例外。
其实,自从汉字产生并广泛应用之后,如何提高书写速度,如何实现便捷高效,是历朝历代书写者的共同目标。草书与行书,就是这一意愿最典型的产物。伴随着毛笔的问世,人们追求快捷的心愿就越来越强烈。
任何事物,似乎都有个起源,毛笔也不例外。相传,毛笔的发明者是秦朝大将军蒙恬。《史记》记载:
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
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
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
《史记》中的记载比较简略,民间则有着更丰富的演绎:
据说有一次,蒙恬打猎时正巧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兔子。小兔子挣扎着想要爬到草丛里,受伤的尾巴拖出一条长长的血迹。蒙恬看到这里突然有所感悟:他剪下兔子尾巴上的毛儿,又找来一支竹管;将兔毛插进竹管里,试着写字。书写起来,果然十分流畅!
后来,蒙恬更发现:如果将兔毛在碱性水中浸泡,去掉油脂,效果会更好!
当然,正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毛笔的发明也不会是一人之功。其实通过不断的殷墟挖掘研究,专家们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商王朝日常公文的流转,并非一味地都是契刻文字。制作不算精良的毛笔,大概已经是那一时期的主要书写工具了。
更有专家通过对已经出土的仰韶时期的彩陶进行研究,发现上面的花纹,可能就是用类似毛笔一样的工具绘制而成的。
翻阅文物材料,我们也总能看到用毛笔书写的篆书文字。可以想象,拿着这样一只得心应手的工具,原本的横平竖直恐怕都会被偷偷忽略——怎么方便怎么来:连笔的现象,定然是越来越多。至于隶书,那种顿挫之间的波磔也渐渐消失,最终演变为行书。
这样说来,似乎正印证了我们之前的说法:行书的发展,至少是与隶书、楷书、草书结伴而行的。为此,在早期的行书作品中,具有这三类书体特征的作品并不少见。
至于行书兴起的原因,其实与隶书极为相似:
都是较低阶层的民众
希望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
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
一种发明创造
隶书自然比篆书书写方便,但与行书相比,则又落了下乘。或许,最早的行书,与其说是行书,倒不如说是在隶书基础上的变体与改造。
书体的规范,对下层民众而言并不重要;书体的名称,自然也不重要。但不饿可否认,任何一种书体想要有长足发展并流传千古,严格的规范性必不可少。之前我们介绍过,刘德昇,是促使行书规范起来的大功臣。但真正让行书从草根儿走向前台、走向高层的,却是由刘德昇的两个徒弟来完成的。尤其是钟繇。
作为楷书的创造者,钟繇不仅是一个书法家,还是朝廷重臣。有着社会地位的他,在一定范围内颇具影响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正是因为他对刘德昇行书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才使得行书更上一层楼。别说当时的朝中官员,即便是文人墨客,也都在钟繇的影响下,开始认真研习行书。不得不说,钟繇还真是人如其名——“重要”啊!
至此后,行书开始流行。西晋时期的杜预以及当时享有盛名的“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山涛、刘伶,都极为擅长行书。只是多书体并存的时代,行书又是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保留着其他书体的特征。
(杜预)
(竹林七贤)
在钟繇及其身后多位文人的推动下,行书渐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发展至曹魏时期,不仅在中原士子中间广为传布;甚至在江南地区,也逐渐推广开来。
虽说晋代书法独领风骚,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在中国书法史上,随后而至的各个朝代,在行书发展的进程中,也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比如唐朝。
如果说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行书书法,以意韵悠长取胜;那么唐代的行书风格,则堪称秀美壮阔。
大唐王朝的兴盛繁荣,莫说在中国历史上,即便是在周边近邻的历史上,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王朝,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即便前面有一座高峰,也势必是要创造出与之等高甚至超越的成就来。为此,行书在唐朝也有着极大的发展。具体说来,大致有两条发展脉络:
其一,严格遵守王羲之书风特色,创作规范化行书作品。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
虞世南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其二,求新求变,力图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这一派,以颜真卿为主要代表。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再也没有哪个朝代,对王羲之的推崇更甚唐朝了。原因无他,就是之前我们说过的:唐太宗本人对王羲之的推崇备至。亲自为王羲之书写传记,不断搜罗王羲之的作品,对于一个理智而狂热的粉丝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写得一手与自己偶像神似的行书,更足以表达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与喜爱。《晋祠铭》与《温泉铭》,便是唐太宗的行书代表作。
或许历史的轨迹就是这样,盛极而衰是颠簸不破的规律。唐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繁盛时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充塞着分裂割据与战争的五代十国。——尽管短暂,但在书法史上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当然,若指望短短几十年,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的情况下还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书风书体,是不太可能的了;但承上启下之功,却不可抹杀。作为唐代书法的总结与宋代书法的先声,五代十国关联二者的桥梁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
杨凝式,唐昭宗年间进士。生于末世,他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或许他并不是一个出众的官员——不断更迭的朝堂,似乎也很难让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但说起他在书法历史上承唐启宋的重要作用,却少有人会否认。继往,他的行书深受王氏父子与颜真卿等人的影响;开来,他又深深地影响了“宋四家”。
他的《韭花帖》,整肃典雅,秀丽而富有神韵,颇具魏晋风度;
至于《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分明看得到颜真卿《祭侄稿》笔法圆润、遒劲有力的特色。
有句话说得好,“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但文化得以传承,真的得感谢这乱世中仍坚持不放弃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