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大家为什么称她是最后一位女先生?

叶嘉莹,当你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可能有些陌生。人们很少关注她,因为她不是那个官宣离婚的明星,也不是那个发了一个微博动态又秒删的名流。她甚至接连两次捐赠巨额积蓄也没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

只有少数人知道她,比如热爱古典诗词的学者,比如敬重学识的人们。知道她的人都尊称她为“先生”,这不是虚假的奉承,而是对她最中肯的评价。如果你知道她的事迹,很难不对她肃然起敬。

璀璨星河中的太阳

叶先生是位知名汉学家,精通古典诗词,受聘于国内外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先后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等荣誉。

90岁生日时,前总理温家宝亲自抄录她的诗为她贺寿,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知名诗人席慕蓉也曾多次坦言:叶老师是她的偶像,每次见她都分外激动。

而她的成就,来源于一生的积累。从小,她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出生书香门第,与纳兰性德同宗,在她3、4岁的时候,父母便开始当她的启蒙老师。她的伯父母在诗词上颇为精通,经常给小叶嘉莹讲诗词,并要求她通篇背诵。

她回忆道,当时哪懂诗词的意思,只知道背罢了。但是诗中的那种意境,却在心里激荡起了涟漪,从小就在小小的心田埋下了诗词的种子。

17岁,人们说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如待放的花苞,是美丽至极的年华。而总有人是不幸的,比如叶嘉莹。这一年,她的母亲因疾病而去世,小小年纪,却永远失去了母爱。她将所有的悲痛写进了一首又一首的《哭母诗》中:“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瞻衣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早知一别成千古, 悔不当初伴母行。

极大的悲伤促成她写出了令人动容的诗作。对生命的感悟,也在此阶段做了升华。

大学期间,她遇到了自己的恩师顾随先生。她说:“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而顾随先生对她,也有极高的评价:“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甚至将传承古典文化的愿望寄托在她身上。

她大学毕业后,站上了三尺讲台。由于课讲得好,众多学校还有电视台都邀请她讲课、写稿。她从中学课堂,讲到了台湾,讲到了哈佛大学,讲到了温哥华,最后又讲回了中国。

叶嘉莹在工作学习上,是属于既比一般人有天赋又比一般人勤奋的那类人。难怪作家蒋子龙会说:“现在谈诗词,世界上再无第二人能与叶嘉莹先生相比。”她是星河中最耀眼的太阳,散发着最炽热的光。

对诗词不仅是爱,更多的是敬重

本可以55岁退休颐养天年,而她却没有选择这样的安逸,90多岁依然在课堂上传道授业。将近百岁的老人,坚持站着讲课。曾有一次公开演讲,91岁的她,站在了讲台上,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将诗词从秀口吐出,幻化成一个个美丽而深远的意境,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她就这样站着讲了三个小时,而台下的听众,就这样静静地听了三个小时,这不是一次演讲,而是一次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在演讲开始前,主办方为她准备了凳子,所有人都希望她坐下来讲课,不要累到自己。而叶先生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很郑重地说:“我一定是站着上课的,这也是对诗词的尊重。”她话音刚落,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她不仅是在公众场合上站着讲课,她上的任何一节课,都坚持站着,即便腿脚已经非常不便。或许这就是人文风骨吧。

叶先生刚回国到南开大学授课的时候,众多学生慕名而来。教室的走廊、过道都站满了来听课的学生,她是他们心中的偶像。

有学生表示,看到她的第一眼开始,就被她在台上的魅力所折服,甚至有人感叹从未见过如此优雅美丽的老师,举手抬足间都散发着光芒。叶嘉莹老师的名字就这样,被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每位学子的耳中。

叶先生的学生席慕蓉曾在《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著)荣获年度中国好书颁奖晚会上致辞:“当她介绍李白的时候,李白就很骄傲地出来了;当她介绍杜甫老年诗歌的时候,杜甫就真的老了。老师一开始讲辛弃疾,我们所有在场的人都觉得有一种雄浑的气势逼人而来。好像就是辛弃疾的本尊来了,跟我们说他的蹉跎的一生。”讲课水平之高,令人神往。

上天总会用各种方式去考验一个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叶先生的丈夫曾受过牢狱之灾,在牢房呆了三年返回家后,性情大变,变得怪戾暴躁,甚至对家人动手。

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她在诗中得到了解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先生释然,从此不再为家事烦恼,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逐诗词的路上。她决定出国教书,将文化传播到国外。她的教学路越走越宽广,因为她一路披荆斩棘,怎会不顺畅?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那是1976年的春天,她的长女与女婿在一次出游的车上出了车祸,同时离开了人世。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白发送黑发。那段灰暗的日子里,她整日闭门不出,日夜垂泪,写了10首哭女诗。

经过又一轮苦难,她顿悟了:“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两年后,她选择了回国,将毕生所学所思奉献给祖国。接下来的30年间,每年都奔波于加拿大与中国之间,她一生讲了多少课,是你我无法想象的。直到2014年,才停止了奔波,选择了定居南开。

有人会认为她常年奔波两地,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如果是,她不会将毕生的财产捐赠出来,包括去年捐给迦陵基金的1857万,和今年再次捐出的1711万!有人不解,她用《论语》中的话作为回答:“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当有人问她中国诗词是否会走向消亡时,她却坚决地说不会。她曾看过一个报道:考古学家从汉朝坟墓中挖出了两颗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开了花。叶嘉莹深受鼓舞,写了一首《浣溪沙》“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她对于中国诗词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叶嘉莹先生的生命是燃烧着的,她将一生奉献给诗词,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她是一位穿裙子的“士”,是年过九旬依然有梦想的先生。当你还找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时,请读一读叶嘉莹,她的一生就是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