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学习中医心得
如何快速、深刻、高效、灵活的学会中医?
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大脑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不是男女、老少、美丑、贫富、贵贱、家境的区别。首富、主席、苍生大医的思维方式必定与普通人不一样,这才造就了他们不一般的成绩。
学中医也是同理,同样要掌握不一般的方法,才能快速、深刻的学到中医真本领。如果使用大众方法能学到真本领,那么天下将是高手多如牛毛,可是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大众方法只能造就普通大众,无法造就苍生大医。
想学好中医,需要掌握几个不一般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有道是“有理不一定能走遍天下”,但是“有方法一定能走遍天下”,我们学中医不但要讲理,还要讲究方法技巧。
1、中医是整体联系的医学,专家们是学不会的,专科医生也难以学会,只有全科医生才能学会。学中医应一定要具备整体联系思维方式。
中医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来看病,只要掌握了中医的看病思维方式——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实中医是挺简单的,可以说,中医比其它医学都简单、高效。而专家们却喜欢把中医复杂化、神秘化、分科化、西医化,让大众无所适从、无法理解,从而使疗效大打折扣。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用、高效的东西,往往是简单的那种,而不是复杂的那种,大自然永远都是遵循大道至简的规律。
当你站在整体的高度,放大格局,融入大自然,细细体会,就会理解中医,掌握中医。中医思维是高纬度的大格局思维、整体联系思维方式、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不是专家式的局限思维、狭隘思维,专家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中医一定要有广阔的胸襟和气魄,一定要总览全局、包罗万象、求同存异、灵活运用、求真务实、符合客观实际情况、透过表象看本质。好的中医大夫往往可以看见树木,也可以看见森林,往往能抓住疾病的本原真相(真正的病因病根、主要矛盾、发病原理),就像一代中医宗师张仲景一样,只要明确了病因病根所在,往往用药都很精简,不会像后世中医那样一开处方便是一二十味,甚至几十味。如果一个医生思维混乱,诊断不清,抓不住主要矛盾,搞不懂发病原理,往往会体现在其处方上面,他的方子所用药物往往高达几十味药,乱七八糟的,有遍地撒网、什么都想治的感觉。一个医生水平怎么样,看其处方便知一二。
人体各个器官、血管、神经、骨骼、经络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的。人的心情会影响身体变化,身体疾病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心情。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中医看病不像西医那样只看见器官,看不见整个人,不考虑病人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
正因为中医有这样的思考方式,才利于理清很多疾病的来龙去脉,找到真正的病因病根,弄清楚疾病的发病原理,所以中医能标本兼治很多疾病。中医不似西医那样,把人当作器官零件来看,西医是无关联、无情感、冷冰冰的医学。
2、中医是注重实践的医学,弄虚作假的人是学不会的。学中医一定要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总结,那些喜欢凭空想象、捏造事实和懒惰的人是学不会的。
中医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医学,需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去伪存真,尽量使诊断和治疗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必须兼顾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把病人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感觉、相互联系、身心一体的人。不似西医那样把器官分割开来看,认为人只是一堆器官组成,没任何关联、更没思想感情、也没啥感觉。我们学中医一定要“在看病中学会看病”,联系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联系实际情况,一切脱离实际的做法,比如为了进职称发表虚假论文、未经临床验证凭空想象出疗效、为了功名利禄胡乱编造种种造假行为……都是经不起考验和重复印证的,不能相信,谁信谁遭殃。
3、中医是灵活处置的医学,那些死板刻板的人是学不会的。
中医是是一门灵活运用的医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变通运用,随机应变处理,既有标准的“道”层面的东西,比如规律、原则、规范(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又有无标准化、无限制发挥的“术”层面的东西,比如具体方法、具体治疗措施(包括针灸、推拿、药物、熏蒸、气功、贴敷、刮痧、拔罐、接骨、手术、汗法、吐法、下法、泻法、温法、清法、消法、和法补法……),不似西医那样死板、专制、权威化、教条化、固定化。
很多人认为中医是过时的东西,认为老中医们都很古板,其实真正的中医大夫是很随和的,也懂得变通,因为真正的中医是灵活多样、包罗万象的。中医没有固定模式,没有权威专制,没有门派之见,管你用什么方法,能治好病就是好方法,正所谓“上山的路不止一条,能到达山顶就行”、“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黑猫白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中医是中国老百姓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发现的医理,是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是人们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解决疾病的各种方法技巧。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灵活多样的,不会局限于一家之言,妄自尊大,中医没有权威专制,只看疗效。
4、中医有病因病机学,而西医没有。
很多人觉得学中医很难,比学西医还难,是因为他们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弄错了,不注重领悟中医的精髓——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阴阳学说、五行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学),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背诵方子和药物上面,甚至还像西医一样把中医分科细化(把中医分出很多科目来,却不知真正的中医是一体的、不分家的),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这样子学中医不难学才怪。要快速而深刻的学会中医就要在医疗实践中弄懂疾病的发病原理(病因病机),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方子、套用方子,只有这样学出来的中医才是最灵活的、最能随机应变的、最能想办法解决疑难病症的。
世间是有一些特效药,但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我们看病,更多时候是要找准病因病根、弄懂发病原理,把合适的药拿给合适的病人,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不是一味的追求特效药,比如治疗咳嗽就只会追求特效止咳药,须知引起咳嗽的原因是很多的,我们只有找准病因,祛除病因,才能釜底抽薪般的治本,咳嗽才能好得快速、好得长久。只会寻找特效药,不注重查找病因病机,是药师的思维方式(推崇某种所谓的特效神药),也是西医的思维方式(把大量时间花在“根据检查结果寻找特效药”上面,而不是寻找病因病根。因为西医看病是药厂说了算、医保说了算、仪器说了算,医生说了不算、病人说了也不算。)
万变不离其宗,中医对疾病、人生、世界的思考方式永远是“整体联系、阴阳辨证、相生相克”这些,并以此来指导看病、看待生老病死、处理人际关系等。中医要想取得良好疗效,唯有如此思考方可,才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以西医理论来指导中医,不伦不类,牛头不对马嘴。
中医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为指导,以四诊合参、综合分析、多维思考、灵活处置为方法。学中医首先要把《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弄懂,再研习《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这些,并且经过反复实践、重复检验印证,才能有所得。中医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医学、灵活处置的医学,还专有病因病机学(西医没有这些),故中医能把很多疾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对因处理,简单高效。只有对因处理,才能叫做治本。治本,疾病才能好得快速、好得长久。
5、中医最大的病因其实就是阴阳,而阴阳对应人体疾病就是寒热,只要能分清寒热就掌握了中医最大的病因,其它病因的都是在阴阳寒热指导下进行的。中医就这么简单,寒者热之,热则寒之,针对寒热处理便可。
体质类型是遗传基因的具体表现形式,不管好的遗传基因还是坏的遗传基因,都会表现在体质类型上,即父母是什么样的体质类型,子女大体是什么样的体质类型。中医阴阳为首,故中医体质也大体分为三种:寒体、热体、阴阳平衡健康体(平和体质),最理想的就是阴阳平衡健康体。其它体质分类都是在阴阳寒热指导下进行分类的,比如湿热体质、痰湿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特禀体质。体质是可调的,不良遗传基因是可改善的,比如寒体的人常吃桂圆可趋于阴阳平衡健康体,热体的人常饮茶也可以趋于阴阳平衡健康体。
6、中医把脉亦有技巧,脉的寸关尺对应人体上中下,脉的浮沉表里、速度快慢、节奏规律与否、紧张度如何、是粗是细、有力无力等,都代表着不同的疾病信号,并不是无中生有,都是中国老百姓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脉诊做得好的医生,确诊率都非常的高,因为脉象是疾病的真实反应,不会撒谎。一个中医生如果连脉诊都不会,只会像西医一样问诊、开检查单,误诊率会很高,因为很多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都很相似,而我们却可以通过脉诊来区分出具体的病因,特别是针对大人病情的诊断。小儿诊断与大人诊断有点不一样,小儿脉象不成熟,一般不进行脉诊,而是通过问诊、望诊、闻诊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比如通过了解大便、小便、舌苔、扁桃体、面色等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7、人的先后天之本(脾胃肝肾)都在腹部,而人体解剖也显示人体80%器官在腹部,心肺大脑只占20%,如果一个人的腹部不健康(不健康状态是:按压时又痛又硬),人体就不太健康,就出现很多内科方面的疾病。所以腹部触诊也很重要,不亚于脉诊。对于内科方面来说,病情严重不严重,更重要的是看病人的腹部如何(让病人平卧,医生按压其腹部,触诊其腹部硬不硬、痛不痛)。如果病人腹部很硬、很痛,就说明这些疾病是长年累月累积起来的,严重影响了身体机能,我们只能慢慢消除,会恢复得慢一些,不会像急性病那么快。
8、关于中药剂量大小问题。很多人被教材、药典规定的剂量所限,不敢多用。也有很多人被世俗观念所束缚,认为小儿药量只能是大人剂量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不敢逾越。还有,一个方子的药物配比不一样,治疗方向是不一样的,别以为得知药物组成成分就掌握了别人的秘方,如果是这样,药厂生产的成药盒子上,谁还敢写明组成成分。大家都知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可是这个“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把握?这个“量”既包括前面所讲的那个配比变化,也包括剂量大小问题。剂量大小是根据病情轻重来决定的,而不是小儿量、大人量、药典规定剂量,这才是“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的真正含义,否则会导致病重药轻或者病轻药重的无效局面。小孩子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所用剂量也会比较大;大人如果病情比较轻,所用剂量也可以很小。
有效经验,可供参考:未经粉碎原生药材,病轻的每味药日剂量10-20克,病情中度严重的每味药日剂量20-30克,病情非常严重的每味药日剂量30-50克。如果是粉碎成细粉的药材,剂量只需使用以上剂量的三分之一。(适用于大多数中药,有毒的、有严格使用剂量限制要求的、药效含量特强的除外)
9、什么是确诊?什么是误诊?
符合实际情况的、接近疾病本原真相的、能弄懂疾病来龙去脉的、能找准病因病根的、能弄懂发病原理的,都属确诊情况。那些只看仪器检查结果不顾个人感受的、牵强附会解释的、模棱两可解释的、处于各种猜测学说阶段的、各种医学科学无法阐释清楚发病原理的、只会对症处理不会对因处理的、需终身服药的,都属误诊情况。确诊则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误诊则延误病情、伤害性大、久治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