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潘二、三事
章永潘,下盘山人,生于光绪六年(1880年),比鲁迅大一岁,虽没有鲁迅赫赫有名,在我老家附近也算是个大人物。
永潘,当地人都叫“老运炮”,家中兄弟三人,他是老大。16岁时母亲去世,他分得20亩农田,被迫自立门户,娶妻生子。此后他让人管理田产,自学医术。
清朝末年,下盘山村,往东去浦江50里,往西去兰溪50里,是浦江到兰溪必经之地,是兰浦大路中转站。挑箩筐,运送物品的挑夫----今天的快递小哥----累了,都要在下盘山休息。下盘山是一个热闹的集市,南北货商店、肉店、歇脚店等店铺林立。
章永潘,头脑灵活又勤快,利用家门口便利的交通条件, 20岁开始经营药店,取名章存心堂。他边卖药边看病,慢慢擅长治理痈毒痔疮。曹聚仁在《蒋畈六十年》回忆,童年的脓疮章医生给治好了。
因为看病行医,章永潘懂得了讲卫生。农村医疗条件差,没有避孕措施,农妇生得多,死得也多(我奶奶生了13个,成活4个),俗话说“只见肚子大,不见儿女大”。许多妇女生小孩的时候,剪肚脐带的剪刀是没有消毒的;有的人家地面铺一些稻草干,就让婴儿躺在粘有细菌的稻草上。受各种感染,死婴随处可见,扔个死婴就像扔一条狗。1900年,章永潘在下盘山村东面建造了枯童塔,让村民把死婴扔在塔里。这样解决卫生问题的同时,避免弃婴被黄狗乱咬,让人在心里得到一些安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行医时间久了,章永潘的名声越来越大,病人越来越多。民国初年,章永潘把看病地点转移到几里之外的菩提寺庙,成立寺医所。在寺庙,他立下规矩,每次看病仅收十个铜板,不管大病小病,直到治愈。四方乡民慕名而来,寺医所人满为患,里面病床有20多张。后来他收了几位徒弟做帮手,最有名的是大塘村的yong qian 和来自金华的樊吉生。1943年,63岁的章永潘逝世后,下盘山的章存心堂药店关门;yong qian在老家大塘村开了药店;樊吉生1948年在下盘山创办济生堂(直到1957年)。如今,yong qian家的医术现在已经传承到第三代 ,成为县城小有名气的医生;樊吉生也有后人从事医术。
在穷乡僻壤,文化一直是落后的,章永潘却与众不同,他重视文化,重视教育。习字临摹是他必做的功课。没有纸,他从梅溪里捡来细沙充当;没有笔,他用一根细竹杆模拟。每天早上在沙子上运走一番,他才去寺医所。
下盘山村的大部分人是文盲,他们不识字,也不珍惜文字。看到有人拿有字的纸擦屁股,把有字的纸张用脚踩在地下,章永潘痛在心里,他下决心改变这个面貌。
1900年,他和周边村庄结拜的十个兄弟商量后,他独自出资建造“惜字亭”。由十兄弟带头做出“惜字“的表率,不随便乱扔纸张,要集中扔到“惜字亭”----就像今天的垃圾分类。十兄弟其中有石渠的 鲍zi jin------我猜测还有蒋畈的曹梦岐,下何的叶新车-----都是家有田产,且有一定文化水准的头面人物。到了腊月25左右,家家户户“掸蓬尘”(打扫卫生)许多没用的废纸会清理出来,村里的人把一年写过的没用的废纸集中到拿到“惜字亭”焚烧。
为了有地方扔废纸,为了避免有文字的纸张被踩踏,为了让乡人重视教育,珍惜文字,章永潘用最朴素的做法表达了对文化的尊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惜字亭”边,章永潘还建造了约60米长,3、4米宽的罗塍。这样是为了保护下盘山的风水,让下盘山人丁兴旺,财源滚滚。
为了进一步在乡村普及教育, 1920年(民国九年)章永潘又在家里设立云英私塾,聘请教书先生为孩子授课。几年后,云英私塾改称育英学校,经费来自 “十六xiang”。
“十六xiang”是一个“jian会”,相当于今天的村集体基金会。下盘山村东面有关公殿、水口殿,大家殿。每个殿内供奉关公、胡爷爷、官老爷等。每年正月十四,”jian会” 迎大旗,敲锣鼓,请胡爷爷来到厅上,过完元宵,正月十六再把胡爷爷送回殿内。为了维护殿内的日常开支、过年节日祭拜,救济困难户等费用,村里拨出几十亩公田给胡爷爷殿。
在章永潘等人的组织下, “十六xiang”把多余的经费用在教育上,育英学校也由族厅搬到他家,章永潘唯一的儿子章昌荣,任柏社乡乡长的同时兼任育英学校的第一任负责人,章永潘的孙子章龙成为第二任负责人。
育英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多有50人,不光自己村里的学生免费,其他村和下盘山有亲戚关系的,报名也可以免费。
即便学校近在眼前,许多有钱人家的儿子不愿意去读书,他们说,我们又不去做官,读书有什么用,还是种田好。宁可让不会做农活的小孩子到野外晒太阳,也不要让他去学校读书。章永潘思想开明,不光他的孙子上学,他也破了女孩子不准读书的规矩,他的孙女也读完了高小,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其他村民 。
治病救人,普及教育之外,章永潘不忘修桥铺路。为了方便人们行走,1932年,他独资铺设兰浦大路的高背亭到下经祠堂石板路,高背亭到新塘源黄村岭石板路,同时援助通济桥和永济桥的修建。
章永潘还懂武术,是村落间的英雄好汉,但也因此引发祸端。
有一次,一位乡绅解决一个纠纷,章永潘永潘认为他有失公允,前去干预。结果让乡绅丢了脸面,由此结下冤孽。但是章永潘懂拳术,一人能挡四、五个,对方不敢惹他。乡绅来自水阁塘那边,属于民风彪悍的望族,有顺口溜:“红糖水阁,尖刀木壳。”有一天章永潘在下经堂村观看斗牛,水阁塘村七、八人趁着热闹场面,偷偷围困章永潘。眼看着章要吃亏,下盘山人回家报信,敲锣打鼓召集人员帮助章永潘。下盘山村嵌山上正在开采石灰窑的人,也停下活计加入队伍。大伙兴师动众前往斗牛场,一场大规模的斗殴不可避免。大伙刚走到坟牌岭,迎面撞上见毫发未损的章永潘。他说自己略施小计,赤手空拳便成功脱身,劝大家打道回府,大事化了。
过了几天洪塘水阁的人遇见下何村的叶x(外貌像章永潘),误把他当作章永潘,暴打一顿。这下,下何村叶姓人家不肯罢休了,他们在老爷子叶如有的发动下,邀请身强力壮人士和水阁蒋姓人家大动干戈,蒋氏那边出了人命。最后是叶氏一外嫁女儿请地方绅士和平解决。
可是叶姓最终也不是赢家,曾被蒋氏误打的,浙江第七师范毕业生叶x,在杭州入伍时离奇死亡,年仅30,留下一桩疑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章永潘文化不高,却用一生的精力行善:看病、办学、修桥、铺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是由于时代的漩涡,他的儿子却以“各种罪名”,遭受不幸。章先生虽然仅活了63岁,他的事迹却值得代代相传。如今先生的墓草已经长得老高,枯童塔的遗迹尚在,”惜字亭“依然在枯草中竖立,我唯有用笔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