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拜师后才会讲的几点秘诀)

原创 沈寿 悦太极 今天
万代·传承.mp300:0004:40

“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了。

但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而对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则不可不从头讲起。拳谚说:  “初学不当真,日后功难成。”又说。  “师父领进门,修炼在各人。”如今既要“修炼”,又要使之学有所成,那就不可不在初学之时立下心中戒约,藉以保证不打歪拳,不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确实比起如何掌握基本要领等问

题,更为重要些。

那么,怎样立这“心中戒约’’呢?回答是:要想把拳学好,一定要做到“五心归一”。五心,即信心、决心、恒心、耐心和精心。归一,即归于吾之一心,也就是让这“五心”在我自己的心灵深处扎下根子来。现在就分别谈一谈这“五心”。

一、信心 在学拳之前,先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太极拳学会、学好,要相信自己选学的太极拳是有用的,也要相信自己在学会后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拳打一生”的。有的学员,未学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或怀疑拳路的优劣,迨至进入学习,又觉得人家进步快,自己练不出功夫。其实只要合乎要领,功夫自能日有所长,完全不必狐疑以自失志气。杨澄甫先生说:“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孙禄堂先生说:“练功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成效不著,唯恐辜负了自己的一番苦功。同时,对拳术也要有个信仰,要相信自己所学的这一套太极拳对于强身、防病、祛疾、延年以及增强自卫能力都会有一定的作用,是久行必效的。若是信心严重不足,则学好、练好的决心就始终悬在空中。这种类型的人,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见异思迁,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成确是不多的。拳家说:“拳靠练。”俗话也常道:“名拳纵然有长短,优劣在人不在拳。”换言之,凡著名的拳种,由于经过悠久岁月的考验,一般都是有特色,有长处的,倘若练得不好,那症结还得从自己身上去找。总之,干什么都得有信心;没信心连煮饭也会烧糊的。

二、决心 

为了增强自身的体质。太极拳作为一种终身的保健方式,当你下决心去学习它时,就得下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而不可只下学习两、三个月的决心。这说明决心有大小、远近之别。如果只下个“在两、三个月内学会能打”的决心,那显然是不够的。有的人在初学期问决心很大,学习刻苦,学会后却觉得“太极拳不过如此”,就此把它丢在脑后了。这种“学得快,丢得快”的人,多半是天资较聪明的,那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总而言之,要学习太极拳,就必须下一个“拳打一生”的决心。

三、恒心 

古人道:“有志者事竟成。”《荀子·劝学篇》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打拳也如此,全赖持之以恒。拳诀说:“练功习拳恒为贵。”拳谚也说:“拳贵久,不贵多。”这些都说明要长期坚持练习,才能有功、有效。武术在闽、粤,俗称“功夫”,现在国际也把中国武术译为“功夫”(Kung fu),并已被编入英、法、德、日等国的词典中去了。俗话说。“功夫,功夫,全在花功夫。”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学拳最忌急求速成或追求速效,而应该强调百炼成钢。太极拳尤其如此。实践证明,从保健医疗的角度观察,近期效果往往是不巩固的,从技击功夫的角度观察,则太极拳的收效,比起外功拳来必须有一个较长的锤炼过程。所有这些情况,都离不开恒心,否则仍会因缺乏恒心而丧失信心和动摇决心,最终落得个一事无成;仅仅是热闹了一阵子。常言道:  “人若无恒,不可学艺。”而类似“一阵风”式的学拳者却是极为常见的。由于他们在事前把学拳的事看得太轻松、太容易了,于是,在稍受挫折的情况下,就打退堂鼓了。有的则因学前听了一些夸张性的宣传,把远效当作近效,或把近效说得天花乱坠,但经过亲身实践了一段时间,体验到事实没有那么“神”,也就因此泄气了,有的人自己虽有恒心,但因亲属支持不够,或者自己没有把业余练拳的时间安排妥贴,也会出现一些干扰。至于练拳时懒散拖沓,未能严肃对待,则是最糟糕的。拳谚说。  “学拳在于恒,懒汉学不成。”因此,前辈拳家历来把“懒”字作为习拳的大敌。古代内家拳的“十四禁忌”,第一忌就是“懒散”。换言之,凡不改懒散习惯的人,在习拳上就不可能长期坚持不辍。有一些人“不练三伏,三九和雨季,只练春天、秋天中的好天气”,说起来练拳的资格倒挺老,但实际积累的拳龄却短得可怜。这当然不在有恒心者之例了。一言以蔽之,有恒才能有成有效,无恒就谈不上会有多大成效的,在学技击方面也如此,不肯花功夫的人,自然就不会有多么好的“功夫”了。

四、耐心 

太极拳主柔静和阴守,又主张“慢中求功”。所以,学习这一门拳术要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练出耐久力,才能在推手时“舍己从人”。无耐心则连初学时的“慢练关”都过不了。学太极拳宜学得慢而认真,这远比学得快而草率为好。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文中就曾指出过: “……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由此说明,学拳要有耐心,要做到循序渐进。对每一手一式都要仔细研究、推求,动作、姿势务须力求正确。学练要勤苦,但学习的进度宜慢而不宜快。最好是在练熟一式之后,再去学练第二式。这样逐式打好基础,就不至于学歪练差了再去改正。目前各地举办的太极拳学习班往往以速成为号召,

例如。一套传统太极拳在两个月内学完,而且每天教学和练习不满一小时。这对缺乏拳术基础的人来说是忒嫌匆促了。虽然在学完后还可进巩固班继续巩固,但学员们在初学班中已形成的一些错误动作或错误姿势,要想在巩固班中彻底地、全部地改正,一般是不易做到的。相反地却是巩固了一些错误的小动作,弄得“屡教不改”,这是最使人头痛的。所以,宁肯用三、四个月时间来教初学班,用“慢教、精讲、多练”的方式来教,这样效果就会好得多了。

由于学员在初学班中已培养出耐心学习和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样日后丢拳的人就会少得多。对学拳的人来说,关键在于能得个中三昧,而不是为了学会一种似是而非的拳术形式。但要学好、练好,务须拿出耐心和专心来。这种耐心也不止是初学所必需的,它对久练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心理修养。

俗话道:“跑马看不成《三国志>,心急打不成太极拳。”这话不假!从中也可看出,打太极拳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耐心,是具有独特的作用的。耐心有什么用处呢?耐心能使人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坚忍不拔。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仅是打太极拳所需要的,它还会给工作和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急躁的性格。

五、精心 

也就是精心学习,使太极拳艺精益求精。初学太极拳的人应该抱定“不学则已,学必求精”的宗旨。学拳与做学问一样,既要勤于实践,又要勤于质疑。质疑,就是“学了要问”。先问自己,再问师友。这样每解决一个疑问,就会使自己获一进步。学拳当然最好既有明理之师的口授心传、当面指教,又有学友、拳友的相互切磋。同时,自己也得找些有关的参考书籍,结合自己所学来钻研一下拳法、拳理。不过,看书务须能借鉴吸取其中精华,而不是囫囵吞枣,或者看一种书就改学一种拳术套路。否则就会失去了自己的主心骨,势必学成一个“四不象”。

古人说:“拳以德立。”又说:“习武以德为先。”所以拳艺求精也得首先讲究拳德、拳风,要切实做到“尊师友,明拳理,莫逞能。”第一,不尊重师友的人,老师不愿教,拳友也不愿与之结友,第二,不明拳理的人,就会囿于一手一法,难于融会贯通,更谈不上精益求精了,第三,学了皮毛乱逞能的人,是不知道“天外有天,楼外有楼,强中还有强中手”的,这种人不仅显得浅薄和缺少武德,而且污染了武术界,也给自己拳艺的进步设置了障碍。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打太极拳大都主张“以专精为尚”。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最好专心学练一个学派的太极拳,而不是泛泛地去练习好几种不同学术流派的太极拳。近几年来,报刊文章有宣传以学会多种太极拳为先进典型的,这恐怕很难为老一辈太极拳家所赞同。因为种类一多,就很难谈得上“专精”和“系统”了。明末清初的内家拳家王征南(1617 -1669)说。“拳不在多,惟在熟。”太极拳也适用这一主张,所以一般是不尚泛滥的。

常言道。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凡能做到“五心归一”自然也就解决了练拳的自觉性问题。对于有决心,有毅力和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太极拳的入门既不难,精通也完全是办得到的。为此,不论在教拳之前或教拳之时,都要启发从学的人努力做到“五心归一”。学者也应该经常以此来检查自己。

而初学练架子的人,还要格外注意“松、静”二字。

静,就是心静。要有耐心和专心,不可焦躁和心猿意马,否则举止失措,动作、方向、姿势都不正确,就难以把太极拳学好。太极拳主张“用意不用力”,意识要时时在先,即所谓“先在心,后在身”,“刻刻留意”。而且每一定式都有技击的落点,落点要真切,所以初学搭架子时,最好能粗知一手一式的技击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做到挨着假想敌人的何处,心就用在何处。使一开始练架子,就依矗无人若有人”的要求来练。但这都是指用意,而不是用力,若是误解为用力,日久养成习惯,在练习推手、散手时,就难以做到“舍己从人”了。有经验的太极拳老师,凭眼睛就可看出“用意”与“用力”的区别。但为了便于使初学的人也能及时发现和鉴别自己是“用意”还是“用力”,可在搭架不久就学习单手推挽,这是太极推手中最基本的一种初级推手。学习单手推挽,不但能增加初学者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有助于练习心、眼、身、手、步法,以及正确认识“用意不用力”的作用。

松,就是体松。也就是松开全身关节,做到节节松沉。松与静的关系极为密切:心静才能体松,反之肢体就紧张;体不松,心也静不了。谁都知道,在肢体紧张时,大脑也放松不了。同时,体松与身灵、步稳的关系也特别密切。体不松,身手就难以做到轻灵自如,体不松,关节也松不了;关节不松,全身就僵滞而不沉;身不松沉,步履又如何能稳?因此,初学的人虽要掌握各个基本要领,但对“松、静”二字,还须格外讲究些。切不可一开始就把太极拳当作“硬拳”来打,否则一旦习惯成了自然,要想纠正就得事倍功半了。

练拳地点,自以选择场地平坦的绿化地带最为相宜,其他如走廊、庭院、室内也无不可。但总以挑选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地面平燥、环境洁净的场所为佳,而最忌废气弥漫、尘土飞扬、烈日直射或地面霉湿的场所。对于集体练习、两人对练和一入独练这三种锻炼方式,都应该很好地去适应和体会。一般地说,集体练习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在老师指导和同学帮助下,会使初学者获得较快的进步,而且易于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团结互助的品德。双人对练,兴趣浓郁,既能钻研和提高拳艺,又能促进友谊,也是必不可少的锻炼方式。单人独练,则予人以宁静恬淡的感觉,不但有利于陶冶性情,而且,体识拳理之精微,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实现心悟,往往也就在这清静的独练时刻。为此,最好能把这三种锻炼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不论对身心健康和太极拳艺水平的提高,都会有良好的作用。

练拳服装,以宽大为宜,不用束练功腰带,也不宜穿有后跟的皮鞋,而应当穿平底球鞋或布鞋。“练武以德为先”,反映在人的仪表上,衣着、表情和动作习惯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练太极拳的人,不论练拳或平时,一般不可对人怒目而视。“坐如钟,站如松”的规范,必须经常保持,而不只在练拳时才去想“虚领顶劲”。走路不可左摇右摆、弓背哈腰或腆肚昂头。特别在待人接物上要谦逊谨慎,戒骄戒躁。在衣着方面,不穿奇装异服,仪表大方,使练拳的人和拳架一样,表里都是正派的。教拳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拳是接受拳学教育。“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这些老话,若把其中“严”字赋予现代意义的“严格要求,,,那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格言。

练拳之前,最好先练站桩,并作些准备活动。特别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练拳之后,则可用散步代替整理活动。拳谚说:“拳后走百步,到老不用上药铺。”这话说明整理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练拳之前,应脱去外衣,练拳后立即穿上。拳后出汗,可用干布抹去,但不可立即用冷水洗澡,也不可在此时脱衣,袒胸吹风,以免受凉得病。

练拳时间,在职的人自以早晚为好,但工间休息时间也可见缝插针地加以利用。退休、离休的人就不限于早晚,上午和下午也可练习。但一般安排应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加以定时为好;城市或工矿地区的居民,更须选择当地废气较少,空气相对洁净的时刻和地点。由于太极拳不属于剧烈运动,因此,饭后或饭前练拳的问隔时问就无需太长。通常在饭后间隔半小时就可练拳,而饭前间隔有~刻钟也就足够了。

这里有一首<行功歌》可供大家参考。现录全文如下:

练习拳时间,清晨黄昏行。

每回两三遍,逐日无问停。

拳毕精神爽,浑身皆轻灵。

延年又益寿,疾病不能侵。

精强体自壮,生产日日新。

由于太极拳的分支流派很多,各派对练习一趟拳的完成时间,要求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同一流派,由于师承不同,也有快打、慢练之别。因此,很难说每回以打几遍为好。但若以锻炼时间计算,则各人每天至少需坚持练习一小时,而且不要用闲扯来代替练拳。在时间的利用上,要保证质量。每周则可随意休息1~2天,以资调节。这一要求对一般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是比较相宜的。至于太极拳运动员的正规训练,那就必须比照其它相类似的体育项目或一般武术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来考虑安排了。

从我国现存的二、三十年代的拳著文献考察,有一些知名的外功拳家,在学习了太极拳以后,都坦率地承认:若从要求掌握技击技能的角度出发,那太极拳所需的锻炼过程,肯定是远较外功拳为长的,而技击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远较外功拳要难掌握得多。看来这席话是比较客观的。初学太极拳的人,既不可把太极拳看得太难学,也不可看得太容易了。鲁迅先生说得好: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尚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见1934年4日19日《书信》。)这段话对于渴望学好太极拳的人来说,同样是适用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