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精英系列之十七:顶尖“博导”土楼沟山旮旯“出壳”

苏志成是福建永定人,自幼生活在土楼沟后面的石园子山旮旯内,苏是一个半农民家庭,说是半农民,是因为和真农民一样需要在贫脊的土地上种粮,并以此为生。而半农后的,则是苏先生跟其他农民有着质的区别。他自己不仅可以在土地上种出粮食,还可为村民建房子,搞设计;更了不起的是,他能够将自己的儿子苏奋振送入大学学习;又启发他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在其儿子的不懈努力下成为博士研究生,随后继续在科学院做博士后;到今天,土楼沟山旮旯出生的儿子已经是中国科学院的顶尖教授、“博导”。

苏奋振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在内陆,博士研究生的老师叫“博导”,要成为一名“博导”真的很不容易,首先自己一定是一个老资格博士,并要求是专门做过博士后研究的专家;然后经过资格、论文、科研成果等多方面筛选,再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最后报告国家机关核准,才算是正式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简称“博导”。“博导”的学生并不多, 一般三五个,有的七八个,很少有超过10个的。博士研究生是社会的一角,里面也有各色不同人物,有的成天在读书研究、做实验;也有纯粹是“混文凭”人士。不过,别小看这些不学无术的博士,他们的研究科学能力不强,但由于他们整天在打关系,为日后的分配铺路,往往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攻关能力。

苏奋振亦是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国家重大工程咨询专家,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信息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每年都要出国和外国的同行交流、切磋。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解放军将领、亦有新一代科研专家、也有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人士,正可谓是人才辈出。由于一直从事海洋空间信息系统以及时空数据挖掘方面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国家“碧海行动计划”和“数字海洋”的重要推动者。承担和参与的国际项目研究,在时空数据挖掘、海岸带海洋信息网格和数字海洋方面均取得系列进展,获得软件版权多项,出版《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等学术专著4卷册,多次受邀“IGARSS”等著名国际大型会议专题报告。

“八五”期间,以国家核心成员身份参加国防科委、自然基金委和联合国的海洋与海岸带遥感研究,包括“海南东部红树林遥感调查”“海南珊瑚礁区浅海遥感测深研究”等领域。“九五”期间,主持联合国海洋监测领域项目,课题包括“海岸带红树林生态系研究”、“海洋渔业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北太平洋鱿鱼渔场信息系统”等科目。“十五”期间,主持国家专项和“863”海洋领域项目,其中863重大项目“中国海岸带遥感综合应用技术系统”,建立了全覆盖中国海岸带近海的遥感网络共享平台,开发了面向海岸带海洋应用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并在黄河三角洲、长江口和珠江口开展了一系列海岸带海洋应用研究,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家庭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在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生活会过得比穷人家庭好一些,但山旮旯出身的后生却更有韧劲;性格上或者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表现出富人家庭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君不见,香港每年的会考,总会有那么几个成绩特别突出、被称为状元的学生,而令许多家长不解的是,这些状元学生几乎清一色在新移民中的穷学生中出现。尽管富裕家庭的家长和穷人家庭一样希望状元出在自己的家里,然则,却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出现在富裕家庭;凸显穷人家庭中有一种激励孩子奋力向上、刻苦读书的特别营养。苏奋振能够在经历那么多科研路上的艰难险阻、复杂问题而从不退却、永远向前,正是因为身上经历、吸取了这一类的特别营养。

作者:黄海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