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对当代人的启示

温馨提示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閔氏家族文化”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闵氏宗亲交流。共同传播閔氏文化!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这是孔子一生的回忆,虽然讲的是孔子的人生,但对当代人的一生还是有不少启示。李琢文老师并不是提倡大家要按照孔子的人生活一遍,而是可以用孔子的人生阶段当一个坐标,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毕竟七老八十坐在摇椅上再反思自己,也没有太多现实指导意义了。人一生还是边活边想的好,最后能不混混噩噩,能说自己还算明白,也不枉一世。

孔子这段话能供当代人借鉴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孔子年龄与当代人平均年龄相仿,如果换做王勃,那大家也没什么好比照了。第二点,孔子是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成才的典范。孔子家境并不好,从小就要挑起家庭的重担,他三岁丧父,还有一个有残疾的哥哥和一个姐姐。现在的小孩不要总想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就创业,如何如何,你不了解他母亲是IBM董事会的董事、他父亲是西雅图著名的律师。第三点,孔子的人生符合东方的普世价值观。孔子一生既没有靠投机倒把牟利,也没有因欺世窃国扬名,其人生经历符合中国人“善”的思想。

下面按照孔子给自己人生划分的阶段,具体谈一谈我们能借鉴的启示。

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也就是当今高中生的年龄。十五岁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是确立自己目标和志向的年龄。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没有明确的思路,但对于自己以后大致向哪个方向发展,比如是从事文学还是科研、从事体力还是脑力等大方向应该确定了。

孔子十五岁才明确志向,对于当代人,可能会更晚些,也许上了大学才有明确的志向或者人生目标。由此可以想到现在不少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就要爱学习,要有“特长”,一定要上个“好”的初中,未免期望过早。小学最重要应该是懂得社会规范,养成良好心态,逐步完善人格,从而为十五岁立志做准备。小学生毕业后能懂得尊敬师长,在公共场所能够遵守秩序,谨记不危害他人,喜欢看书增长知识,那么就应该算成功了。能做到以上几点的学生,到高中自然而然地能谈到立志的问题。

三十而立,孔子二十七岁和郯子学礼,三十岁学有小成,齐景公和晏婴向他问礼。孔子所学的礼并不是现在说的见面打招呼等礼貌,而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学问。

现代人到了三十岁,物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做人处事的方式已经基本确立了。从十五岁到三十岁,经过了十五年的努力奋斗,在某方面已经能崭露头角。即使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到三十岁也已经做出自己期望的选择,人生的大方向已经没有太大变化了。同时,面对人情世故已经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准则。这里所说的人情并不是指托人办事的人情,世故也不是耍手段的世故。而是人与人融洽交往的性情和懂得处理世事的方法。

四十而不惑,孔子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人生的主要事情仍是学习,到了四十岁已经认清了自己。四十而不惑并不是说到了四十岁就学通了,对人间世事以及遇事处理不疑惑,而是从十五岁确立目标,到三十岁相对固定了人生的态度,又经历了十年的学习,最终对自己的目标和人生态度已经不疑惑了。

现代人四十岁多已事业有成,安居乐业。人生的轨道基本不会有大的改变了,在自己所走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发展下去。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五十一岁开始做官。在四十岁对自己人生已经不疑惑后,又努力十年,到了五十岁,算告一段落。五十岁之前是尽人事的阶段,而五十岁之后则是听天命的阶段。也许自己功成名就,也许自己不尽人意,在这时都应该放平心态,不怨天尤人,了解到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即使达不到自己预期的高度,也不要愤愤不平,而是要在自己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做好自己的事。

六十而耳顺,孔子六十岁左右周游列国,路途上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批评挖苦他,他都能心平气和地听。五十岁已经知道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又经过了十年的人生,对于别人的夸奖不会起骄奢心。对于批评,善意的能虚心听进去,恶意的也不会去计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七十一岁,绝笔《春秋》,人生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六十耳顺,七十则心顺,已经达到了人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能从心所欲,而这时的自由,自然已经不会危害社会,不逾规矩了。当人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时,低层次的种种规矩也就不会使人感到束缚,这时候的规矩也不会阻碍从心所欲了。

最后,纵观孔子的一生是很坎坷的一生,但同时也是一步步很扎实的一生。对于一个普通人,做不到圣人的高度,但是用来比照自己的人生,也许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团结世界闵氏宗亲    凝聚中华闵氏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