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考研者的弯路与诉求
曾经我也是千千万万考研(包括统考生和推免生)大军中的一名小士卒,虽然已经成功游上了岸。但是我很想替广大考生倒倒苦水,谈谈普通考研者的诉求。
每个考研人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真真切切的努力,成功的考上心仪已久的院校和专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据统计,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290万人,录取人数1/4左右。除去10%-20%的“弃考族”,全程备考却落榜的人远超过100万考生,很庞大而扎眼的一个数字。其中又有多少“冤死鬼”?游上岸的70万的幸运儿当中,又有多少人没被自己的目标院校录取?即使最幸运的考生,一路走来吃得最多的依然是苦头。虽然最终结果难以尽如人意是正常现象,但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更合理一些,许多苦就没必要吃,许多弯路就没必要走。
众所周知,考研是一场战线长、耗时、耗力、耗财的战役。从选择目标院校、考试大纲公布、报考系统开放、参加初试、等待初试成绩、准备面试、参加面试、到最后等待录取结果,每一步都有坑有雷,考生一不小心就成了“冤死鬼”。在此站在普通考生的立场,给招生制度提出以下诉求。
一、招考信息公开
首先,招生单位应该提前半年或者更长时间公布招生简章。虽然每年大纲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但也不排除会出现大的变动。如果能提前一年公布,考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调整备考内容和备考心理。不至于越早备考越容易备错内容,打击备考信心。其次,招生单位除了公布统考录取线等硬性指标,还应该公布自己的评选标准。这样考生不会像无头苍蝇乱撞,在备考中有目标可追随。最后,在报考过程中,高校应该公布各专业报考人数,考生以此为参照适时调整目标院校或专业。既然高校在学生进校后都能建立各种数据库,为什么招考环节就不能提供数据服务呢?当前中国社会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数据化,高校招考中不应该继续实行信息遮蔽,让考生如处暗室。
二、高校自主范围和细节公开
当前的研究生招生中,既有国家教育部和省市考试院的统一招生权力,又有各招生单位一定的自主招生权。对于统考科目,全国的本科毕业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由教育部命题的全国统考、统一阅卷和评分、划定国家分数线,保障了公平公开。但在高校层面,各校何时公布自己的录取分数线?有哪些相关信息帮助考生了解学校层面的进展?高校复试中的笔试和面试有什么细节要求?筛选的标准主要有哪些?这些信息要及时对外公布,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可能本校考生知情而外校考生不知情,可能少数幸运儿打听到了而普通人不知情,可能存在一些小道传播的似是而非的信息误导考生。
三、预约制视频面试
在全社会普遍引入视频会议、网络面试等成熟技术的前提下,高校也应采用视频面试,甚至以视频面试为主。一方面是考虑到全国各地的考生赶来面试,路途遥远,耗时耗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最主要的目标是解决时间冲突问题。尤其对于推免生而言,各高校的面试时间高度重叠,硬生生逼迫考生“多选一”,只能去一个学校面试,而错过其他学校的面试机会,留下诸多遗憾。在操作细节上,各校可以公布本校面试的时间段,考生在选项中完成预约注册,并不比社会生活中的“预约”制度更复杂。
总之,普通备考生希望能有公平的机会选择所有目标院校,招生过程做到信息公开,面试方式更加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