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玉屏:“油茶之乡”走上发展新路

  近年来,位于武陵山片区的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将油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采取土地入股、土地流转两种方式,以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以“流水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

  据了解,玉屏侗族自治县现有油茶林总面积20.7万亩,其中新建油茶基地8.7万亩,涉及贫困户3425户11268人,2017年油茶投产总面积15.4万亩,产油茶鲜果13760吨,折合产油茶籽3440吨,产茶油860吨,油茶产值达1.4亿元,茶农户均增收917元。2018年新造油茶2810亩,带动贫困户62户172人。

传统产业逢发展新机遇

  日前,记者来到玉屏侗族自治县。据了解,玉屏油茶的人工栽培已有近500年的历史。1958年,玉屏油茶产量就居全国县级油茶产量的第二位。之后,玉屏成立了油茶试验站,在生产栽培、无性繁殖、品种优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成效喜人,1973年,多项指标超过了当年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制定的国家标准。

  为了抓好油茶主导产业发展,玉屏成立了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与大连民族大学签订了油茶产业技术攻关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玉屏油茶产业发展。

  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多次到玉屏调研,要求油茶博士团队扎根玉屏,充分利用并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学校智力优势和联络员自身优势,以油茶产业难题为导向,用科技创新助力武陵山片区油茶产业发展。

  今年,玉屏油茶育苗中心在原有100亩的基础上,扩建育苗基地200余亩,目前已建成高标准育苗基地300余亩,预计年生产油茶良种苗木2000万株,实现产值7000万元,可带动当地农户30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20人。

老油茶树焕发新生机

  多年来,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没有自己的优良品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玉屏油茶产业的发展。

  2014年4月9日,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所长阮成江带领油茶博士团队进驻玉屏,经过实地采样、分析数据,他们从上百个品种中筛选出24个适合在玉屏等武陵山片区大面积推广的油茶优良无性系、高产、稳产、抗炭疽病的优良品种,含油量均在60%以上。当地大面积推广后,每年可提供优质种苗300万株。

  近5年来,阮成江和他的博士团队每年在大连和玉屏间往返10多次,先后100多人次深入玉屏进行科技攻关。他们争取到油茶攻关专项科研经费610万元,先后组建了油茶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大连民族大学油茶试验基地、铜仁市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

  记者在朱家场镇鱼塘村、胡家湾村和詹家坳村看到,一片片经过“高枝换冠”的油茶林焕发出勃勃生机,老油茶树挂满油茶果。

  “我家的老油茶林,由于品种老化,以前一亩地只能产3公斤油,经过博士团队改造后,现在一亩地最高可以产茶油50公斤,增收3000多元。”鱼塘村老村长姚源明高兴地告诉记者。

  2017年,鱼塘村、胡家湾村和詹家坳村的老油茶大面积丰收,收获油茶果6万公斤,农户们领到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的油茶收入。在外务工的青壮劳力看到老油茶林又成了“摇钱树”,纷纷回来主动承包或管护油茶林。

  “我们刚来时,这片广袤的土地仍然很贫瘠,群众守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20多万亩古油茶树资源,却结不了果、换不成钱。”阮成江告诉记者,“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和县里实施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以及'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我们选育的油茶优良品种和研发的丰产营林技术已在铜仁市的玉屏、思南和碧江等地被广泛采用。目前我们已经在攻克油茶'大小年结果’'重大病虫害’防治难题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利用科研成果,我们一定要让玉屏百姓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效致富。”

  玉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红春向记者介绍:“按照目前情况,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就有望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效致富,油茶盛果期可达70年至80年,一代脱贫可福及子孙几代人。”

  “国家民委派驻玉屏的联络员找准了我们在脱贫攻坚中的精准扶贫发力点,提高了老百姓种植油茶的积极性。玉屏县已将油茶产业定位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积极与大连民族大学开展油茶科研合作,力争在2020年全县实现油茶种植面积25万亩,产值2亿元。”铜仁市委常委、玉屏县委书记王俊铭说。

科技创新引领长效增收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玉屏的油茶产业得到了提质升级,不仅助力了脱贫攻坚,还成为长效增收的原动力。

  “我们要借力博士团队的科技创新,以实施油茶全产业链省级扶贫基金项目为契机,加快良种培育和种苗繁育,形成丰产林营造和低产林改造的技术专利群,研发油茶高端高值产品,使玉屏油茶引领武陵山片区和西南高原油茶产业发展,发挥油茶产业在精准脱贫和长效致富中的作用。”王俊铭说。

  记者在玉屏茶花泉油茶种植基地、油茶育苗基地、铁柱山油茶种植基地看到,玉屏油茶团队运用腐熟锯末和潮泥两种材料改良了油茶良种工厂化无性繁殖中的传统育苗基质,以胚芽为砧木的嫁接苗优于胚根接苗木,存活率高,根系发育健壮,油茶苗嫁接成活率达到93%以上。

  玉屏油茶良种苗木培育中心主任何平算起了账:“以前我们一年才培育苗木几十万株,除了扶持当地的贫困户外,只能满足本地需求。今年,经过技术创新,我们培育了2000万株油茶优质苗木,能栽20万亩林地,可卖6000万元,一棵苗给入社群众提0.2元,就是不小的收入。”

  “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我们将投入1000万元,引进或建设1个高标准茶油深加工企业。”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四黑说:“还要面向中高端市场,围绕'养生、养颜、养眼’产品路线,研发生产有机高端食用油系列、妇幼系列、美容系列、洗护系列等中高端产品。”

  据了解,玉屏还计划将采穂圃打造成市民休闲旅游基地,到时采穂圃群众又能得到旅游收入分红。

  目前,玉屏正在加快油茶低产林改造,重点对玉朱公路沿线、油茶园区内集中连片区域的低产老油茶林进行“高枝换冠”,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高枝换冠”丰产示范园1万亩,年产值预计可达7500万元。

  王俊铭表示,今后玉屏将利用油茶四季常绿、花果同期等景观特点,规划建设油茶特色小镇、主题公园、油茶观光园和体验中心等,整合休闲健身、户外运动、科普宣传、农耕体验、文化展示、农家美食等乡村旅游项目,为群众开辟更多增收渠道。

来源:铜仁组工

(0)

相关推荐

  • 铜井扶贫攻坚进行时……

    沂南县铜井镇是省级重点扶贫乡镇,现有10个省定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27户,5085人.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执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紧扣精准这个要求,精准发力,精 ...

  • 扶贫在行动 | 22年如一日 碧桂园两代人走出“精准扶贫路”

    新中国成立的70年里,全国人民都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精准扶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六年以来,脱贫成绩斐然. 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16 ...

  • 产业扶贫的中国特色与长效机制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精准扶贫的各项行动中,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对于打赢脱 ...

  • 啃下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国投集团是如何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

    国投集团交出了最新的扶贫成绩单. 11月10日,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投集团)在北京举行了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并发布了<国投扶贫白皮书(1995-2020)>.国投集团方面,国投 ...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单位”澧县农业农村局脱贫攻坚秘笈

    打好一场硬战  脱贫奔向小康 澧县农业农村局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根据省.市.县有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澧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工作实际,坚持夯实基础工作.培育主导产业 ...

  • 安徽宿州:小核桃做出大产业

    本报记者 蔡鸿涛  本报通讯员 王晓飞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以薄壳山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十三五"以来,全市薄壳山核桃扶贫林规模增加到4.1万亩, ...

  • 2020扶贫攻坚脱贫工作总结5篇

    全市扶贫攻坚脱贫工作总结 今年_至_月,全市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_亿元,实施财政扶贫项目544个,预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_万人(_至_月完成减贫_万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1%.在20_年全省第一季度经 ...

  • 金融“活水”浇开幸福花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自2016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309.22亿元,已惠泽226.73万人次,重点解决了贫困户在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困难问题,许多贫困户因此走上了致 ...

  • [澧县产业扶贫36计】《城头山视窗》一线视角 李泳坪:产业扶贫综合施策 脱贫攻坚久久为功——澧县产业扶贫工作体会

    [澧县产业扶贫36计]<城头山视窗>特刊●一线视角 产业扶贫综合施策 脱贫攻坚久久为功 --澧县产业扶贫工作体会 李泳坪 脱贫攻坚,产业为先.近年来,澧县县委.政府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始终把 ...

  • 镇巴脱贫宣传:走心用情 讲好故事

    脱贫攻坚以来,镇巴县脱指办宣传组与县委宣传部一道,深入总结提炼出一批具有镇巴特色的经验.做法.亮点,聚力培育和挖掘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先进典型,积极争取各级宣传媒体组 ...

  • 【产业扶贫36计】涔南镇曾家河社区:产业融合 让老百姓富起来

    产业融合 让老百姓富起来 --涔南镇曾家河社区创富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 在大扶贫的格局下,成立合作社是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的好路子,是减贫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曾家河社区集体经济普遍薄弱,近几年 ...

  • 喀喇沁旗:生态底色描绘幸福画卷

    集天地灵气,汇岁月精华,这里是青山为笔绿水为墨的秀美画卷:以产业为根,绘旅游华章,这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宜居之境:以脱贫为本,走复兴之路,这里是聚力脱贫.共奔小康的希望之园. 这就是塞外草原上的闪亮 ...

  • 运鸿集团多维度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打造高质量扶贫成果

    脱贫是目标,致富是持久战,让全社会全面奔小康,实现共同致富,才是最终的目标.在当前我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总任务之际,任务完成并不代表着当前的扶贫的工作的停止,而是要有效巩固阶段成果,做好扶贫攻坚与乡村 ...

  • 脱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

    **年以来,在***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在区直各单位大力配合下,我区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目标,以整合资源为主手段,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稳增收 ...

  • 工业产业扶贫上半年工作总结

    工业产业扶贫上半年工作总结

  • 龙凼村:“蜀道难”变身“致富路”

    □本报记者 蒋文璇  通讯员  何顺 如玉带般环绕山腰的水泥公路,如翠带般萦绕村庄的葱茏翠竹,如白纱般漂浮山间的朦胧云雾--山清水秀.群峰起伏的祁阳县肖家镇龙凼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