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气论。

《宋书》有云:“鞠旅伐罪,义气云踊。群帅仗节,指难如归。”出征去讨伐有罪的人,正义之气犹如腾云般热烈。将军奔赴战场,视死如归。这就叫“义气”!

义气,是指节烈正义的气概,一股刚正不屈的英烈之气,一种能为情谊而甘愿自我牺牲的超凡气度。

《少年侠气》中说:“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重情重义,肝胆相照,说的就是义气。义气也是一种少年侠气,一种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自古以来,讲义气的英雄人物,可谓是前赴后继,数之不尽。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就是义气的表率。

孟尝君生于齐国的官宦之家,因为是妾生煞日,险些被父亲处死。偷偷被抚养长大后,他凭借智慧才干继承了爵位。孟尝君礼贤下士,开启了战国养士风尚的先河。从唯才是举,后来发展成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五湖四海,不分贵贱,都是兄弟。而在那个最重家世背景的年代,这相当于在平民中出现了一个正义伟岸的神!因而后来,只要是义气的人,都会跟“孟尝君”挂上边,如《隋唐演义》里的秦琼,外号叫“小孟尝”;《水浒传》里的宋江,外号叫“赛孟尝”等等。

秦朝末期的楚霸王项羽,也是个讲义气的英雄。为反抗暴秦统治,项羽当时与十八王结盟,而作为当时的绝对主力先锋,项羽灭亡暴秦后,并没有独享其功,而是将天下平分给了所有的兄弟。十八个王,刘邦也在内,人人有份。比起那个连父亲的肉汤都要分一杯羹的刘邦,连天下都可以平分的项羽,的确够义气!讽刺的是,不顾结义之情的刘邦屡次想擒杀项羽,项羽却更是念及情谊放过他一次又一次。

三国时出身卑微的关羽,更是将“义气”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关羽跟刘备为结拜兄弟,而面对一个资质极其平庸的大哥,前前后后经历了几十场败仗,无论战乱漂泊,他都始终不离不弃。抗曹之战中,关羽兵败被俘,面对曹操的给予的权力、金钱、美人等等诱惑,关羽丝毫不为所动,不仅刚正不阿地保全了自己的英雄气节,更是不顾生死执意护送哥嫂与大哥团聚。正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而人们之所以拜关公,敬仰的正是这种义气!

再后来,如宋朝的狄青,清朝的谭嗣同等辈,也都是义气干云的真英雄。一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义气当头,何分你我?

然而现代人眼中的"义气",早已发生了畸变。节烈之气消失殆尽,正义之感荡然无存。

随便"为朋友两肋插刀"打个架,就叫“义气”;恬不知耻地伸手借几个钱,就叫“义气”;抱个团一起投资创业,就叫“义气”。如果不帮忙,不够“义气”;如果不借钱,不够“义气”;如果不入伙,那真不够“义气”。不少人把牺牲小利益的狭隘思想,统统称之为“义气”。而正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本该与他一起挺身而出,他却安逸在某个角落逍遥快活,自己不够“义气”。

义气本是没私心的友谊,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现在甚至普遍被用来金钱交易。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眼里“义气”不值钱,才用“义气”的名义来借钱。因此从“借汝项上人头,我去行刺”到“借我一点小钱,我去'蹦迪’”,“义气”少了一个点,变成了“乂气”。但是他们都昏了头,从来没有发现。

但我们应该看得清楚。

汶川大地震后,曾有一个国家“狼狈”地及时送来一批物资。江城病毒爆发后,还是那个国家将老底都捐来了中国。

巴基斯坦不愧是中国的好朋友,这份“巴铁友谊”的确够义气!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兄弟有难,倾囊相助。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又何曾亏待过一个朋友!

秦汉海陆丝绸之路,万国旅使,抱金赚银;唐时四通八达,群商来华,习舞听音;清末国富无敌,更是割岛舍地,不计归期。朝鲜有难,中国志愿军更是披肝沥胆,泣血千里!这还不够义气?

病毒肆虐,中国天使“一省包一国”,竭力拯救世界的呼吸!第一批疫苗,中国义无反顾地给了“巴铁”兄弟。中国把热腾腾的血,陆续洒到了世界各地。然而当世界都嫉妒起中国文明的时候,她还在高举着一面旗帜,上书“人类命运共同体”。

什么是义气?

我们应该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应该自豪,古人们用热血写就的点撇捺,几千年来都闪着光,那是中华文明的灵魂之气!

文字/编辑:文艺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