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润童年 | 会心处不在多——《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 诗画红楼

——诗画红楼《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肖绍国 | 设计、执教
2017年,听蒋勋《细说红楼梦》,很喜欢他的文本细读方法,真正地切入文字肌理去读,真过瘾!
听到“香菱学诗”那一回,我突然觉得曹雪芹通过“香菱学诗”告诉我们:他的诗学主张在于“会心”。
他让香菱读王维之诗,借以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东坡观点加以印证。而诗与画彼此交融之法当以王国维“有我之境”去观照。然学诗见“有我之境”若引入钟书“通感”之法则事半而功倍矣。

嗟夫,母语之法自王维、苏轼、曹霑、王国维、钱钟书而一脉相承。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适合于小学六年级使用。(后附选文)

1.导读《香菱学诗》,归纳提炼“香菱学诗法”的思维导图;

2.运用“香菱读诗法”,品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送元二使安西》,介入通感之法缘情造境,入画观人;

3.懂得读诗、观物、旅行、做事、生活等的最大密妙在于“会心处不在多”。

2课时。

壹        交流课前预习,点穴文章筋脉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白话文言文《香菱学诗》(板书:香菱学诗),文章节选于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

2.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些预习题,需要同学们查阅关于这篇课文的人物、事件及其它,不知大家查阅了没有?我们随机来交流一下。

⊚ 关于人物:课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关系吗?

(黛玉、紫鹃、香菱、宝钗、宝玉、探春)

《红楼梦》里的人物那真是太多、太复杂了,《香菱学诗》里的主要人物是香菱和林黛玉。

⊚ 关于事件及其它:黛玉指导香菱学诗的教材是什么?作者是谁?

(王右丞的五言律诗、王右丞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

⊚ 你读过王维的哪些作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三年级上册)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四年级上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六年级下册)

3.同学们预习得不错,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想得到诸如《红楼梦》这样古典名著的知识点很便捷。课前查查你想要的知识点,对课中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贰       直扑中心地带,提炼香菱之法

1.读了课文,题目叫“香菱学诗”,那么香菱读诗的最大体会是什么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大屏幕出示)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的。”

——齐读。

——男生读。

——女生读。

——男女生对读。

——师生对读。

2.香菱这句话到底怎样理解呢?只听黛玉顺势追问:

“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紧接着,香菱举了自己学诗的三个例子。黛玉教得聪明,她没有告诉香菱该怎样读诗,而是让香菱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拿今天来说,林黛玉应该是一个特级教师,哈哈。

我们来表演读一下黛玉和香菱的对话:(指名三位学生作香菱角色)

对话一:

黛玉(老师):“据你看来,诗的好处是什么呢?”

香菱(学生):“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的。”

黛玉(老师):“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学生):“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对话二:

黛玉(老师):“据你看来,诗的好处是什么呢?”

香菱(学生):“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的。”

黛玉(老师):“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学生):“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对话三:

黛玉(老师):“据你看来,诗的好处是什么呢?”

香菱(学生):“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的。”

黛玉(老师):“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学生):“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3.香菱真乃聪明伶俐之人,只需黛玉连发三问,竟然有了如此三重体验,我们来仔细研究研究。

(大屏幕集中出示三句话)

香菱读诗一:“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香菱读诗二:“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香菱读诗三:“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是香菱学诗的内容,是三首诗,黛玉提供给香菱的教材。谁的作品?

(王维:《使至塞上》、《送邢桂州》、《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第一次合作学习:

任务:四人小组,任选香菱学的一首诗,研究一下,香菱学王维的诗是分几步走的?

分工:选一个同学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大家议议,再派一个同学画一画香菱学诗步骤。

——交流:(随学生自主体会而定,大概预测内容如下)

第一步:第一次聚焦,找出最吸引的诗句来。

第二步:第二次聚焦,在最吸引的诗句中有一两个字最吸引,找出来。

第三步:第一次扩散,想呀,这最吸引的字为什么吸引,是有理的亦或是无理的。

第四步:第二次扩散,合上书,再想呀,那样的景我见过吗?

——边交流边板书思维回路:

(大屏幕出示)

——如图所见,这就是香菱读诗的思维图,我们姑且把它称作“香菱读诗法”。

叁        运用香菱之法,品赏摩诘之诗

1.你想不想尝试一下“香菱读诗法”?那读谁的诗呢?香菱读的王维之诗,我们也不妨读读摩诘之作。

2.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选入了两首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读过了。课前大家已经去重读了,是这两首:

(大屏幕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第一首是思乡诗,第二首是送别诗。

——吟诵两首诗。

3.这两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时过境迁,当年你学这两首诗的时候还是懵懂的孩童,而现如今已经长成翩翩少年了。今天,我们运用“香菱读诗法”再来读这两首诗的滋味儿又如何呢?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儿在心头。

——第二次合作学习:

任务:现在四人小组,任选王维的一首诗,采用“香菱读诗法”再读王维的诗作。

分工:首先每个同学读一遍诗,大家一起讨论,第一次聚焦,最吸引你们的是哪句诗;接着第二次聚焦,在最吸引你们的诗句中有哪一两个字最吸引你们;然后第一次扩散,这最吸引你们的字为什么吸引你,是有理的亦或是无理的;最后第二次扩散,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你见过吗?你有过切身体会吗?把由诗句而引发联想的景象或切身体会在组内交流交流。

——交流:(随学生自主体会而定,大概预测内容如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次聚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二次聚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次扩散:学生针对关键字发问,谈想法。

第二次扩散:学生谈自己思念家乡的景象。

《送元二使安西》:

第一次聚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次聚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一次扩散:学生针对关键字发问,谈想法。

第二次扩散:学生谈自己送别朋友或者被朋友送别的景象。

肆        引入通感之法,缘情自我造境

1.运用“香菱读诗法”读诗你的感觉怎样?

(大屏幕出示)

香菱读诗法

这四步中你觉得最难的是哪一步?

(第四步:再扩散,想象景象)

2.的确,读诗的最大好处,就是想象诗的景象,进入诗的意境和境界,有境界而自成高格。那么怎样才能进入诗的意境呢?

——最好的办法是旅行。沿着唐诗的足迹去行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台湾当代著名画家、作家与诗人蒋勋就曾经为了追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而重走丝绸之路,他写到:

(大屏幕出示)

很少人用“直”来形容“烟”,“烟”怎么会“直”?烟不是弯弯曲曲地飘上来吗?不是风一吹就会动吗?但在大漠这样的空间里,人与烟的距离非常遥远,平常的曲线看起来就成了直线。我自己去走丝路的时候,亲身感受到了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夜晚的火车开过新疆的天山,好大一个月亮照在常年不化的积雪上,完全就是唐诗里面的画面。

——《蒋勋说唐诗》节选

读了蒋勋的这段文字,再读香菱学诗的那段体会:

(大屏幕出示)

“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理解了香菱说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的意趣了吗?

——除了旅行,还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就是把自己摆进去,打通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让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舌头去添、鼻子去闻、身体去感,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我好像在哪儿见过、经历过。

比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曾经把自己摆进去后,有这样的文字记忆:

(大屏幕出示)(配乐:邓伟标《空》)

伦敦的冬雨别有一番风致,它们一般在夜间光临这座城市。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听,冬雨在滴答了,那声音轻轻柔柔,一声接着一声,敲打着人的心扉。听雨,在万籁俱静的林间,一滴一滴的,不急不匆的,颗颗入心。这搅动着不能入眠的我,清晰而又真实的异国雨声,细细地在我的心头斜织,网住我这个异乡的客。这正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冬雨 · 节选自肖绍国的腾讯微博

你有什么感受?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趣。

再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曾经把自己摆进去后,有这样的文字记忆:

(大屏幕出示)(配乐:邓伟标《空》)

即将远行,离开生活二十一年的城市。入夜,看两侧的树影婆娑,摇曳出我内心的离歌。小城会很快把我忘记,偶尔的曾经山脚下的石阶滑落掀起的城的泥土,带去我风影的尘埃。小城的晨曦与晚枫、柔湖与亭榭、静雪与秋潮早已化为我的黏稠的血液在我生命中奔跑,我预感这所有的一切将会在另一个城市全然入梦。耳旁传来友人的叮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行·节选自肖绍国的腾讯微博

你有什么感受?这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趣。

3.现在请你拿起笔来,在王维的思乡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任选一则,把自己摆进去,写下你心中由诗句扩散开来的景象。如果你亲身感受过思乡之苦,那写下你在或清明、或中秋、或除夕时等佳节时的思乡画面;如果你亲身经历过送别之情,那写下送别之时的依依不舍和此情此景。

(学生写作5分钟)

交流画面。

(教师反复点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伍        回环板书设计,点化学诗慧根

1.原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香菱这个角色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一个读诗路径:读诗第一步是要聚焦,聚焦到最吸引你的句子,这是起;第二步是再次聚焦,聚焦到最吸引你的字或词,这是承;第三步由字或词扩散,想它们的情趣,这是转;第四步是把自己摆进去,想象诗句的景象,印证一开始聚焦的句子,这是合。原来学诗就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原来学诗是从哪里开始也从哪里结束,原来学诗关键是要把自己摆进去,打通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去感同身受。

(教师边说边完成如下板书设计)

2.在《香菱学诗》课文的最后,贾宝玉对香菱学诗有一句点评,去看一看,读一读,你觉得宝玉哪句话点出了学诗的关键?

(板书:会心处不在多)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会心处不在多?

3.是的,“香菱学诗”告诉我们:学诗,聚焦也罢,扩散也罢,最终还是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体验,把自己摆进去,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会心处也不在多。其实,岂止是读诗,观物、旅行、做事、生活等,又何尝不是会心处不在多呀!

再读:会心处不在多!

板书设计:

选文呈现

香菱学诗

□ 曹雪芹

黛玉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是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香菱拿了诗,回到衡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

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的。”

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香菱又道:“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香菱笑道:“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她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诗画红楼”精彩回顾 

“诗画红楼”一:《香菱学诗》课堂实录及评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