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夏季养生“五要点”
夏天到了。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那该怎么做才能健康度夏呢?一、睡好午觉立夏以后,天气渐渐回暖,加上昼长夜短,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人在午后常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因此,立夏后人们应该养成午睡的习惯。中午小睡可补充心气,心气充沛则情绪安宁。不过午睡要掌握一个度,以“少”为宜,一般认为中午1~2点以15分钟至1小时比较合适。午睡前可以转转眼球,不但会增加午睡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具体的方法是:双目从左向右转9次,再从右向左转9次,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然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午睡,恢复精力的效果就很好。二、避免贪凉立夏之后,虽说夏季到来了,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此时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另外,虽然此时天气炎热,但胸口、后背和腹部等部位还是要护着,不能着凉。对患有关节疾病的人来说,夏季应避免贪凉,使用空调和风扇的时候应特别注意适度,过度贪凉可能会诱发关节疼痛。对于频繁出入于温差较大环境的人群,由于频繁的温度改变可能会导致感冒,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服或者披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随时加减衣物。三、饮食清淡《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立夏时节在饮食调养方面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具体到饮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饮食宜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由于夏季炎热、出汗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所以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另外,饮食不宜过饱,给胃留下足够的蠕动空间。对于体质强壮、容易上火,经常出现口干口苦、口舌生疮的人来说,可适当喝些绿茶来清热凉血。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食用,可起到健胃、祛暑之效。对胃肠不好的人来说,避免食用梨、西瓜、香蕉等寒性水果,切忌饮用冰镇饮料。推荐一道润燥汤:三白汤,也叫雪梨银耳百合汤。一般三口之家可用一个雪梨,5〜10个银耳,百合一小把。银耳将根部剪掉用温水泡发,百合最好能选新鲜的。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炖,这样银耳中的胶质才能完全释放出来。出锅前放几颗冰糖,效果更好。也可加些瘦肉丁做成咸汤。雪梨润肺,银耳能缓解水分不足,百合滋阴,三者搭配对缓解皮肤干痒、干咳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喜欢喝咸汤,可以做冬瓜蛋花汤。冬瓜性微寒,有利尿消肿,清热祛暑的功效。而且钾含量高,钠盐含量低,特别适合需低钠食物的高血压人群。四、忌出大汗夏季气温高,人们容易汗出。汗为心之液,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会损伤心阴。所以,夏天应该少做些运动强度太大的锻炼,比如踢足球、打篮球等。宜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也可以等太阳升起后再外出锻炼或散步,以自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度;运动尽量到室外去,最好选择清晨太阳出来后1〜2小时,此时的阳光和空气最养人,清明透亮,会让人精神抖擞。如果稍微一运动或做点事便大汗淋漓,除了天热外,可能跟气虚有关系,可以用点黄芪调理:黄芪20克,大枣5枚,浮小麦30克,每日煎一大碗,渴了就喝几口,补虚止汗的效果很好。五、戒躁戒怒中医认为,五脏之中的心对应夏,“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夏季心阳旺盛,湿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口干舌燥、尿黄心烦、心火过旺、好发脾气,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在这种越热越烦、越烦越热的天气中,宁神静气尤为重要。要做好自我调节,戒躁戒怒,重视精神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保持心情愉快、安闲自乐,切忌大喜大悲,避免暴喜伤心。最好是有事可做,令精神不空虚,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都可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其次是心平气和,不受外界不良情绪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