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路
3月17日,对于中医师的我来说应该算是一个节日——国医节——一个只有了解中医近代历史的人才知道的冷僻的节日,虽然中医在祖国存在将近五千年,一直以来也都用着中医诊治疾病,用中医药保养生命,这一直以来都是毋庸置疑的。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西方文化渐入中国,祖国医学才被称之为“中医”,民族的不自信导致国人都中医产生了怀疑,于是乎出现了“取缔中医”的糊涂闹剧,然而中医也因此元气大伤,最终被西方医学压制下去。近代以来接连有人反对中医,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像过时了一样远离生活、远离课堂,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模式的生活、教育,没有祖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学术家不理解中医,就一再否定中医,故而一再出现否定中医的文章,虽然是祖国数千年的精粹,然而历经风雨,也倍显沧桑!中医药教学曾经也因为历史原因有过断片的一个时期,所以目前中医的发展亟需要更多的中医爱好者发掘出传统的中医文化遗产,并不是使用现代的理论尺子来衡量中医,有许多传统的儒家、农学、易家、道家文化乃至中国民间巫术其实都是学习中医药的基石,然而这些文化都被现代人束之高阁,成为不屑一顾的历史文化!
在以前阴阳五行等这些常人都理解的生活常识和医学常识,而今却需要医师反复的解释,有的时候有些医者因为基础不够扎实或也是不屑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传扬,致使中医成为和算命一样的玄学、巫术、伪科学,我就曾看到甚至某些被评为某些学科的院士专家也秉着对中医怀疑者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就不能存在,这也是变相否认中医,就连如此高文化水准的人才都不能理解中医最基础的知识,可见中医药的发展还是需要加大从生活中宣传的。
当初在农村,缺少西医药的时候,中医随手在路边或田塍上采一些草药就能治疗很多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医学难题,用一些粗糙的针具随手针灸推拿一下就能解决一些紧急病状,比如昏厥针刺或掐按人中可以立杆见影救治患者,然而不懂中医的一些学者却认为此法不可取,要把这种实践上行之有效的方法摒弃。试问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却硬要说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吗?非要把虱子拿到实验室化验一下基因或在显微镜下研究一番才说:秃子头上的虱子是虱子!这或许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中医用眼看事物,用望闻问切诊治疾病,在最简陋或恶劣的环境下也能治病救人;而西医用化验结果诊治疾病,离开化验室就难以诊断疾病(当然有些心怀慈悲之心的西医也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作出诊治,可是现实上更多的人选择了依赖化验室诊查结果)!
其实医学一天天的进步,中医也是与时俱进,但是不是摒弃传统,也不是否定根本,这一切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古典医学基础上的,所以很多经方和古典医著都是值得研究的,对于学习中医的朋友们要积极培养国学文化,以往《医古文》都是作为选学科目出现在中医学院教育管理中,多数学子都应付考试而不加用心研读,当然当初我个人也不例外没有用心去学习,现在想来也是一份遗憾!因为做了临床,很多时候要研读一些古籍,这个时候才知道有许多知识如果在当初学堂中用心学习就会轻松很多,希望后学者以后能引以为戒!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医的学习和临床离不开生活现象,所以读书要和生活相结合,临床也要紧密联系生活,我的病人在诊断后有时候会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治疗?为什么不能做某些治疗?比如艾灸多用于阳虚寒凝、气血不畅、经络不畅者,阴虚火旺者不用,如果阴虚体质就不要勉强使用了!这和生活中煮水一样,水凉了应该加热,水都快干了就不要再煮了!比如火罐可以拔除寒湿却随着排湿而放掉人体许多正气,故而气虚者不宜!这些明白生活就可以理解的医理大家都应该知道的!
最后分享一个筋骨痛外敷方:马钱子12克、生半夏12克、生南星12克、附子12克、白芷、细辛、骨碎补、栀子、透骨草、伸筋草、徐长卿、延胡索、花椒、甘松节、桂枝、红花、续断、羌活、独活、五加皮、天仙藤、雷公藤、艾叶、吴茱萸、山柰、荜茇、干姜、乌梢蛇、桑枝,粉碎成粗末,加白酒或陈醋,加入外敷;或者浸酒半月后取药酒外敷后加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医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尽量把自己的个人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我知道我的论述可能都是浅显无深意的,也可能不入主流,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