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这处石窟 精美堪比莫高窟 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却少有人知
甘肃武威,古称凉州,是河西走廊最东端的第一重镇和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丝绸之路的繁荣,孕育了古城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名胜古迹,佛教文化更是光辉夺目,拥有多座著名的寺庙和石窟,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位于凉州城南50公里处的天梯山石窟。
古代的甘肃曾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伴随经济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传播,佛教也开始弘扬发展。包括中国四大石窟中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无数精美的石窟寺,就是当时佛教发展的产物和具体体现,而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正是这些精美石窟的起源。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是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其所在的山体平均海拔2100米,因山路崎岖艰险,犹如攀登天梯而得名。随着天梯山石窟的开凿,西域高僧也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
由于天梯山的山体为红砂岩质,不易保存,风化严重,现仅存19个洞窟,塑像43身、壁画300多平方米。其中最大、最壮观的唐代大佛,高28米,依山面水而坐,体态丰腴,面相慈祥,脚下碧波荡漾,周围薄云缠绕,构成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据史学家考证,东晋十六国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儒学,崇仰佛教,而天梯山石窟正是当时的北凉王室所开凿,后经北魏和唐代陆续营造,西夏及明清时期又加以重修。现存的这些造像均以山岩为石胚,再敷泥塑成,袈裟纹路细致转折,栩栩如生,可与敦煌莫高窟媲美,堪称唐代雕塑的杰作。
此外,石窟内壁的青龙、白象和梅花鹿等明代壁画,受西域早期壁画影响,与敦煌北凉壁画、炳灵寺西秦壁画风格相近,笔触清新,色彩艳丽。值得一提的是,壁画中所用的蓝色颜料是经由丝绸之路进口的青金石研磨而成,历经数百年仍未褪色。
据介绍,天梯山石窟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100多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时,北凉工匠和僧人被迁移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后于公元460年主持营建了云冈石窟的早期洞窟。这些石窟工匠所开创的凉州模式,对龙门石窟的营建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天梯山石窟也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
1958年,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当地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当时预计水库蓄水后将淹没天梯山石窟群第1、2层的10个洞窟。甘肃省政府于是对天梯山石窟内的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除大佛外,其余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300余平方米壁画、及25箱文物残片,于1960年4月被运回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然而当水库蓄满水后才发现,由于测算失误,水面距最低的石窟也还有5米。1991年,武威市抓住干旱天气导致水库水位下降的机会,在石窟外修筑了高墙,并对佛像进行抢修、加固与复原。2015年,当地又启动了搬迁壁画塑像的保护修复项目,预计不久后将重新安置回原址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