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议吟咏“岳阳楼”诗文(二)

肖旭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首联和颔联:“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的数十年的心路历程,山水风景虽佳,但一路坎坷,心境悲凉。“坼”和“浮”无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也表现了诗人的难云心事。涂上一层苍凉广袤的底色。

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是由个人的无所依傍、年老多病到展望国家社稷支离破碎,诗人的悲痛之情终于难以克制,不禁老泪纵横。

颔联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它表明,广阔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若浮其中。同写岳阳楼,和杜甫诗风相比,李白的诗风是豪放飘逸。

这首诗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飘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感触。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兵荒马乱,诗人北望长安,忧国忧民,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深沉的感慨;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重点语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

该诗写作特点是雄浑阔大的意境。此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浩然又高出一筹。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

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

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晴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岳阳楼记》写得更好。让人一眼看完过后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此篇文章高潮起伏,或狂或卑,或悲或喜。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白居易《题岳阳楼》赏析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释]

漫漫:大水无边无际的样子。危楼:高楼。凭:倚、靠。梦泽:即云梦泽,古代面积极大,包括长江南北大小湖泊无数,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到唐代,一般称岳阳南边的青草湖为云梦。图障:画幅,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张挂在厅堂上。华堂:华丽的厅堂。张:张挂。

这是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岳阳时留下的作品。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前四句中有三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宏伟阔大。首句“岳阳城下水漫漫”中“漫漫”一词富于形象性。诗人《新乐府.海漫漫》:“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所以“漫漫”一词给人造成一种水势浩翰、无边无际的印象。三、四句“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作了进一步的具体描绘。云梦泽是古代楚地七大泽之一,方圆八、九百里。洞庭春涨,既远连云梦,傍晚夕阳返照水面之处,又距长安不远,如此夸张洞庭湖壮阔的晚景,使读者对洞庭湖之宏大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同时这句话又暗用晋明帝(司马绍) “日远长安近”的典故。诗人看见夕阳返照之处,不由得想起了长安,想到自己由江州赶赴岳州,和长安又近了一步。所以这句诗表层意思是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洞庭晚景的壮阔,深层却寄寓着作者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五、六句“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用“猿啼”、“雁渡”抒发天涯沦落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照应。由于水阔天长,大雁且飞渡不过,不得不频频落水休息,人又何以轻易跨越?现在我们反过来看诗的第二句“独上危楼凭曲阑”,“独”既是实写,说他一个人登楼远眺,同时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感。所以他看到夕阳返照之处,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长安,听到猿啼,看到雁飞就感到世事的艰难。这几句都是见景生情,情寓景中,前后照应,既描绘了洞庭的阔大不凡,又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

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从而含蓄地抒发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自古“诗无达诂”,对古诗词的研究也应“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无论如何,都不妨碍对诗词的欣赏。

文/肖旭

(0)

相关推荐

  • 166 唐诗解读——杜甫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 吴楚: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上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上古 ...

  • 纵议吟咏“岳阳楼”诗文

    文/肖旭 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岳阳楼大约建造于唐代初年.唐玄宗时,张说任岳州刺史,常常 ...

  • 纵议吟咏“岳阳楼”诗文(四)

    肖旭 陈与义<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

  • 纵议吟咏“岳阳楼”诗文(三)

    肖旭 (唐)元稹<岳阳楼>赏析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岳阳楼原为岳阳西门城楼,高三层,相传三国吴鲁肃于此建阅兵楼,唐天宝以 ...

  • 纵议吟咏“岳阳楼”诗文(一)

    肖旭 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岳阳楼大约建造于唐代初年.唐玄宗时,张说任岳州刺史,常常同一 ...

  • 古今书法名贴都避不开这个规律:浅议书法中的二维图形轮廓美

    一.原理的一点补充 前天我在艺术论基本原理中讲: 美是在N层的分歧与N+1层的统一:美是矢量,即有大小又有方向:美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层是人类可以感知的存在之于人类大脑的影射. 与美相对 ...

  • 用事实说话(诗文二篇)•李不白•

    ·原创/作者:李晓兵·      ·随笔小散文·   ​​用 事 实 说 话          ·李不白·         用事实说话,几年前深圳到成都每天最少是五趟列车,现在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两趟. ...

  • 浅议太极拳之难二-难在“要放的下东西”

    学习太极之四难,是康伟老师在<中华武术>刊登的文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初学者指出了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第二难:难在"要放的下东西" 所谓" ...

  • 硬笔书法——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二)

    硬笔书法——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二)

  • 【情感文学】任荣涛:守望(诗文二篇)

    作者简介 任荣涛,男,湖北襄阳人,业余文学爱好者 亲爱的,我想 --锡婚纪念 亲爱的,我想 我应该送你一朵怒放的红玫 那是我一如既往的心 也是你给我一如既往的爱 三千多个日夜 你给了我大山的依靠,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