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生女有啥不同?60岁老人“被迫”住养老院,背后原由叹为观止
古语有云“养儿防老”,这也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传统观念,总觉着生女儿“没用”,早晚都要出嫁,变成别人家的人,等岁数大了也无法全心全意的照顾自己,更是指望不上的。
儿子可就不一样了,能传宗接代,能给自己养老送终。所以,重男轻女的原由就是这么来得,这种错误的观念在老一辈人心底生根发芽,很难剔除,在北方尤为显见。
可事实却总是和想象背道而驰,有很多父母上了年纪才知道女儿的可贵,甚至对自己原来的那些“世俗”的想法脸红。但伤害已经无法挽回,只能“硬着头皮”面对女儿。
邻居张大爷今年60岁,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本以为为孩子付出半生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纪,没想到却被儿子送进了养老院,成为他最后的归宿。
老伴去世的早,张大爷自己一人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张大爷属于技术类人才,工资和外快非常丰厚,可被重男轻女的“信仰”所左右,年轻时就好吃好喝的都先给了儿子,两个女儿备受冷落,时时被忽略,直到张大爷被儿子亲手送进养老院后才明白当初原来养儿未必能防老。
有很多老人提倡自己挣钱自己花,儿孙自有儿孙福,赚钱就是为了存钱给自己养老的,纯字面上的道理,有钱不给子女花,等自己老了退休了享受生活。
等同于网络上一种新兴词汇叫“组团养老”,找几个朋友或闺蜜之类的同龄人,首先需要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彼此做着喜欢的事,比如一起八卦,一起健身,一起旅游等等。
其实,想想这样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操劳了半生好不容易退休了,过一些自己想要的生活,毕竟人来世上走一遭,做随心所欲的做事太难了。不过有些父母的生命中只有子女的幸福,而自己永远都是被忽略的。
我们小区有位周阿姨,据说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刚查出怀孕不久,丈夫就因一场工作事故去世了,当时的工作单位赔偿了大几十万的“安家费”,在那个年代大几十万是个不小的数目。
周阿姨的家人曾劝她把孩子做掉,毕竟一个女人带着还不好生活,如果还想结婚的话对方也不愿接受别人家的孩子,可周阿姨不但没听家人阻止生下了儿子,并且终身未嫁。
周阿姨觉着儿子是遗腹子,是她跟爱人的结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剩下溺爱,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关注都放在孩子身上,时间一长儿子变成别人眼中的霸道蛮横无理的孩子,而周阿姨却似乎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任何缺点。
前段时间我在小区看到周阿姨了,衣衫单薄,目光光呆滞,仿佛失去了生机。
聊了一会才知道周阿姨让儿子儿媳“请”出来了,原来周阿姨用丈夫的补偿金给儿子和儿媳买了一处高档小区的房产,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最开始周阿姨也是住在那新房子里,帮着带带小孙子,收拾收拾家里的卫生,给儿子儿媳做个饭啥的。
孩子一天天长大,眼看着要上幼儿园了,婆媳之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不是嫌弃老人家做饭不好吃就是嫌家里不干净,儿媳越来越爱“挑刺”,周阿姨也有些吃不消了……
每每听着儿媳的数落还不是最让老人家难受的,最难受的是儿子的无动于衷,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任凭自己的母亲被媳妇数落,指指点点,一声不吭甚至有时还陪着媳妇的一起职责母亲。
周阿姨说自己搬出来之后,儿子没打过电话,甚至都没回来看过,周阿姨感慨道:说:“现在的年轻人,不需要亲情,而是需要那个能照顾孩子的保姆”。就这样闹很不愉快,周阿姨也没去看过孩子,几乎跟儿子儿媳之间不来往了。
为什么把一生心血放在子女身上却遭受这种对待,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溺爱是无形杀手。
很多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儿子能接住户口本,能够延续香火,女儿长大了就嫁人了,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没什么太大用处。
于是,造成了男孩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女儿 却成了被家里忽略感受的人。过度溺爱只会让男孩子毫无担当,天下唯我独尊的脾气性格。
第二,言传身教的缺失。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同时也是给孩子言传身教的好榜样,有个词叫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如果家长很孝顺老一辈,那么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母亲。
第三,沟通是最好的美德。
人与人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交流,尤其是父母与好孩子之间的亲子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相反,如果不能好好说话或者交流的话,亲子之间的关系一定不和谐,这也是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上面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不要过分地溺爱子女,那不是爱他们反而是害了他们,没有丝毫保留的爱是存在缺陷的,是偏执的,其次是在子女小的时候就应该给孩子灌输百事孝为先的道理。我们关爱的一生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乌鸦反哺的道理
枕边育儿寄语:
我们作为子女更要好好地关心父母亲,都说老小孩,其实实际年龄越大心理年龄反而越小,请把父母当成我们的孩子的对待的,您养我小我养您老。你能耐心的对待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耐心的对待养大我们而操劳一生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