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莞尔的扇形艺术邮票欣赏 - 美篇
2017.01.17 耀东
春江花月夜
耀东,《日出东方》专题邮集系列之三。
一把中国折扇,在凉凉地煽了三千多年后,终于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被慢慢地折拢了,折拢得那么无声无言,又是那么心甘情愿,那盛唐的山水云天,那大宋的楼阁亭台,那明清的花鸟鱼虫,还有那些柳体了的和颜体了的象形文字。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以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的方式,对扇子做出很富有意义的情感诠释和方式的表达。所以,在这小小扇子上,也凝聚着社会的文化思想,人类的审美创造,所谓“用扇之器,挥扇之技、明扇之性、赏扇之艺、品扇之趣、喻扇之情、摄扇之形、化扇之韵、挥扇之神”。也就是说人类在制作、使用、赏玩扇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炼着扇子的外在形式之美和内在的精神之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夏令必备之物,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扇子除了扇风祛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雅智慧的象征,中国折扇,就像一扇优雅的屏风,在静静地退向了历史的角落之中,却默默地隐匿了或存封了千年的家事,今天我以邮集专题的形式,向朋友们又悄悄地展开了扇子里面的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故事与美丽的传说……
古中国的扇形以其风采、风度、风骚和扇形的神山仙水成就了华夏民族的起源,关于扇子起源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扇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和女娲时代,在宇宙初开时,天下没有百姓,女娲和伏羲遂结为夫妇,因此被后世尊为华夏民族祖先,女娲以“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与伏羲结为夫妇,繁衍出华夏子民,由此可知最早的扇子是用草编织的,作为人类最早的装饰品,结草为扇就是他们美丽成婚故事的一部分。图为中国古代神话《伏羲》和《女娲》邮票。
相传,八仙来到东海,停云观望,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提议众仙凭道法过海,各显神通,众仙齐声响应,汉钟离率先把芭蕉扇往海里一扔,袒胸露腹仰卧在扇子上,向远处飘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也纷纷将自己的宝物抛入海中,乘之渡过东海。
传说中的八仙,行为豪放不羁,有许多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历来深受民间广泛喜爱。图为中国台湾2003年6月12日和2004年2月25日分两次发行《八仙过海》邮票的首日实寄封。
在《西游记》里,扇子还可以用来做兵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制造龙卷风,孙悟空都奈何它不得。还能灭火。有人考证,铁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灭火器。在第35回,孙悟空和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两妖斗法,金角大王“右手伸于项后,取出芭蕉扇,平白地扇起火来”。最后太上老君来收场,原来两妖是看守老君炉白两童子。芭蕉扇就是扇炉火用的。最有名的当然是能熄灭八百里火焰山烈火的芭蕉扇,它原产于昆仑山后的灵宝,能灭火气。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扇人就会飘飞八万四千里。由于和铁扇公主一家有恩怨,孙悟空经历了曲折过程,终于连扇49下,熄灭了火焰山的烈火,唐僧师徒得以继续登程。《西游记》对芭蕉扇的精彩描写,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理想,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图为中国邮政和中国台湾发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和《孙悟空勇闯火焰山》邮票。
“用扇之器”,扇子是古人夏日必备的纳凉工具,有“摇风”,“凉友”的别称,邮票中的我们称芭扇,俗称蒲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芭蕉扇”。是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应用的最为普及的扇子。从一般的普通百姓到高高在上的皇宫贵族,无论是器宇轩昂,肃肃如洒的公子,还是温柔闲雅,淡淡如菊的淑女,手中都有它的身影。澳门邮票《中国传统文化——扇子》。
中国扇子的最早出现,以羽扇最早,羽扇一种为长柄,用羽毛拚接而成,用丝带缠缚手上,长约2米,是为贵族所使用,只能由仆从扇动,也用于仪式,以显王威权贵。图为1952年7月1日发行敦煌壁画中的北魏时期《北周·供养人》邮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扇子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的禹舜时代,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因为在明代就有“舜始造扇”的记载,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此时扇子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图为1953年9月1日发行的敦煌壁画中《唐画·牛车》邮票。
到了唐朝,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就是夏天给皇帝驱赶蚊虫和清凉用的,称为掌扇,只不过没有那么大,到了唐朝的时候就逐渐的演变成大扇子了,作用也不单单是驱赶蚊虫和风凉了,成了尊贵与威严的象征。《步辇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以贞观15年(公元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椽东赞的情景。图为由西安寄往安微芜湖的原地首日实寄封。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大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相传南唐李后主曾想重用他的大臣韩熙载,但听说韩“多为声妓,专为夜饮”,生活放荡不羁,便派顾闳中前去宅中窥视。《韩熙载夜宴图》是画家亲临宴会所见情景的艺术再现。这幅画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人物画,采用传统的连续故事表现手法,分为听乐、赏舞、休息、重行演奏与男女调谑五段联结,记叙了夜宴的全过程。而韩熙载手中的扇子和旁边侍女的扇经特写放大后,应该是竹篾扇。邮票于1990年12月20日发行。
这是《韩熙载夜宴图》全图丝绸首日封。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汉代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众多艺术中,汉代的乐舞最具代表性,在汉代的乐舞中,就出现了扇舞。随着音乐响起,歌伎、舞伎持扇翩翩起舞,其婀娜多姿的倩影,曾给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代受西域影响,舞蹈繁兴,其中许多舞都以扇作为道具。及至宋代,扇子作为道具开始进入戏曲。明请时期,扇子作为一种道具,逐渐成为戏曲舞台不可缺少的传神之物。图为中国邮政1999年3月16日发行《汉画像石》邮票中的汉代乐舞邮票。
另一种为短柄,羽毛拼成扇面,以绳束牢,长约一尺,以手持自摇。诸葛亮喜欢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很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计谋。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澳门邮票《中国传统文化——扇子》。
掌扇是以孔雀翎装饰的,古代宫廷陈设。古时叫谑,是仪仗中的一种,由宫女执掌,宋代以后作为装饰,放在皇帝宝座后面的架上。这种长柄宫扇在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的长卷中表现得最为清晰,扇面还绘有牡丹花。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煽风的图案,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扇子形象。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簪花仕女图》小型张邮票的首日封。
《洛神赋图》系东晋顾恺之作,画卷描绘了曹植对凄美洛神的眷恋之情。在这里我说的是这幅图的局部(如图)。第一个画《洛神赋图》的人并不是顾恺之,而是西晋明帝司马绍(324~326年在位),但顾恺之以及后代最优秀的临摹者为《洛神赋》作了最贴切传神的图像表达,而且在其中掺入了画家自己的改动。注意到洛神手中始终拿着的那柄羽扇了吗?原赋中是没有的,画中的洛神乘上六龙云车时还拿在手里,是不是恋恋不舍的洛神还曾经再次走下云车呢?不然,最后羽扇怎么伴随的是痴情的曹植……。一幅《洛神赋图》,一首哀婉动人的情歌也!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洛神赋图》第一枚。
美好寓意的赋予,谱写了很多浪漫的故事,心灵手巧的西施用麦草编成扇,将自己的容貌用彩丝绣于扇芯,送予越国大夫范蠡,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约。中国台湾发行《中国古代美女》个性邮票。
《高逸图》为晚唐时期艺术水平较高的稀世珍品。卷中四人坐于花毯上,形态、表情各具风采,四位童子待立其旁,配以不同器物,其中边上一人拿着扇子,反映扇子当时主要用于人们纳凉除署之用,人物的个性特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中国邮政于2016年4月2日发行。
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又称“团扇”,它的出现大约早于折扇一千余年。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的青睐。受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不能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甚至在红盖头未出世时,出嫁也要用团扇遮面,团扇既满足了他们看世界的好奇心,避免了尴尬,又形成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
汉代的《团扇歌》亦称《怨歌行》则是第一个描述团扇的作品,也是西汉女诗人班婕妤所作的一首宫怨诗。诗人以团扇自喻,借团扇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失宠妇女的痛苦心情。全诗语言清新秀美,构思巧妙,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含意隽咏,耐人寻味。女子与团扇的组合便最初为人们留下了哀怨的印象。图为贴有中国古代女诗人班婕妤纪念张的中国文化遣产日首日实寄信函。
《汉宫春晓图》画卷长,设色古雅,仕女众多,但细节和环境的安排配合才是此情景型画作的独到之处。光是扇子,图卷中便画了16把,其中15把为团扇,有大有小。柄各有长短,长柄扇由待从为地位更加尊贵的人引风遮尘,且每把扇子的形状大小纹样都有所区分。非团扇的那一把为羽扇,形似翅膀。从扇有记录以来,即呈两种走向,一为礼仪用扇,一为寻常日用。两汉时期,团扇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又别称圆轻,有“己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之说。
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与汉代班婕妤的宫怨情况截然不同,仕女以扇扑蝶、乘凉衬托姿态,无不显示着欢愉气息,几乎随处可见鲜艳的红色,体现作者继承南宋的院体传统,追求工细,写实。图为《汉宫春晓图》邮票首日封下辑。
《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隹作。作者通过对嫔妃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她们寂寞、沉闷、空虚、无聊、幽恨暗生的心情。作者周昉生活的时代,己是唐帝国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而衰,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之际,他笔下的妇女已不同于张萱作品中的欢愉活跃,而仿佛是沉湎于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中,茫然若失,动作迟缓。纵然是装饰得团花簇锦,也掩不住内心的寂寞与空虚。在画面上以团扇为典型装饰物,描绘出气氛凋敞一如秋风纨扇的意境。图为2015年2月22日上海寄往德国的首日实寄封。
《捣练图》全卷共12人。画的中部画了煽炭火的女孩扭头避热的细节,还穿插了一个小女孩在白练下方饶有兴味的昂首观看等情节,烘托了劳动中活泼欢快的气氛,非常富有生活情趣。该原画现存藏于美国博物馆,2014年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我有幸一睹原画的真迹。《捣练图》特种邮票于2013年4月13日发行。
“明扇之性”,诸葛亮,人称“卧龙”。受刘备三顾茅庐的礼请,他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首领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战略,即“隆中对”。他辅佐刘备联孙攻曹,智取赤壁之战,并占荆、益,建立蜀汉政权,辅刘称帝于成都。刘备殁后,身受托孤之重的诸葛亮,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病逝于五丈原,谥忠武侯。相传他曾革新连弩,发明“木牛流马”,创设八阵图。其《出师表》为千秋传颂。而一把羽扇却道尽诸葛亮身上所体现出的忠诚与智慧为历代的人们所传颂。
一把轻簿的羽扇,居然能够在烈烈騰騰的狼烟中,指挥千军万马,席卷中原大地。一时间,汉末三国,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几乎全都轻摇羽扇,助兴清谈,以示不尽的倜傥和儒雅。因此,三国的历史,有一大半,被羽扇凉凉地煽着,却煽成了扇面之下英雄与豪杰的血腥厮杀。
诸葛亮手持羽扇行走江湖,裹卷红尘,称雄天下,所以,诸葛亮的羽扇,在一开一合中,将所有的谋略开含得自如而潇洒,陪衬并装饰出了汉家的强健与高贵。于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了。
周瑜手持羽扇摇得曹操兵败赤壁,大诗人苏轼以豪情万丈的文章描绘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每次读来,都能感受到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2012年中国邮政发行《宋词》邮票。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妇“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他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中国邮政发行的《草书》邮票首日实寄封。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曹子建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曹操请主薄杨修为他画扇。当时杨修年轻气盛,作画时,一不小心掉了一滴墨点,无奈之下便顺将墨点画成了一只苍蝇,完毕之后面与丞相。曹操见了信画为真,急忙用手去拍赶这只“苍蝇”,那只苍蝇却纹丝不动,曹操见后十分疑惑,俯身一看原来是一个墨点。顿时惹向众人私私窃笑。从此,“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在书画界传为佳话。图为京剧《曹操与杨修》邮资明信片。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欣赏扇面书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仿佛于笼天地于形内,携万物于扇端,半轮风月摇曳于一握,作为邮集的一个独立门类,扇子是骄傲的,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图为澳门1987年发行的《扇子文化》邮票的首日封,你看上面的团扇邮戳是不是也很漂亮。
“诗情画意,扇言心声”。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而白居易的《白羽扇》对扇的描写最为著名。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诗词歌赋》邮票,中国集邮总公司为这套邮票特制了4枚镀金属镂空纨扇邮票,(见图)供人们欣赏收藏。2015年11月12日发行。
“命词遣意,扇言善语”。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同时,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隨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宋词叶梦得的《贺新郎》是一首见宝扇怀恋人之作,表明春尽夏来,引出宝扇,触发怀念暇思,抒寂寞凄清的离愁。初夏不见景,只写寻扇一细节,意在勾起对伊人的思念,因扇面的画更触发惊心动魄的回忆。
“歌台舞榭,舞裙歌扇”。歌字从欠,从哥声。“哥”加“欠”表示“资深服役者的胸部动作”用声音抒发胸怀。“歌”的本义是;传唱、吟诵民谣。歌,是歌词在文艺分类上的名称。入乐与否,是歌和诗的根本区别。
扇常常被作为爱情的信物,古代女子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自己贴身的物件上,班婕妤的《团扇歌》也称《怨歌行》不仅是后妃对君恩如朝露的感慨,也是在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社会里对执着爱情的渴望。深情爱恋她的书法家王献之,也写下同一首《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署,相忆莫相忘”。那是对爱人朴素而深情的表白。
“登高而赋,羽扇纶巾”。赋,是以“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起于战国,盛于两汉。元朝赵孟頫的《纨扇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赏扇之艺”,《香山九老图》是中国古代一幅少有的有关老人图的题材,中国台湾邮政将此图设计成纨扇邮票,供人们欣赏收藏。相传唐朝时,由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李元爽、禅僧如满九位70岁以上的友人结成“九老会”,当时白居易为了纪念九老的集会,曾请画师将九老及当时的活动描绘下来,这就是“香山九老图”的由来。白居易有诗云;“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霜归。当时一鹤犹稀有,何况今逢两令威”。此尚齿之会,年龄最大者136岁,最小者74岁,平均91岁,以平均91岁的高龄聚会确实古今稀有,以致到会者非常自豪,这是最早描写老人退休生活的一幅老人图。中国台湾于2010年9月9日发行。
扇面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来了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而梅、兰、竹、菊被中国古代文人推崇为道德的楷模,亦称“四君子”。图为中国邮政发行《梅兰竹菊》扇面书画无齿小全张邮票。
扇起源于商代,流行于宋代。当时所用的扇子都为纨扇,即后世所称之团扇,纨扇在宋微宗时期因自作扇画而盛行一时,制作多且精。图中4枚纨扇画邮票的作者分别为李东,南宋民间画家,作品;写生秋葵。林椿,南宋时期画家,作品;写生玉簪。牟仲甫,宋朝画家,作品;松之群鹿。李安忠,南宋画家,作品;野卉秋鹑。中国台湾宋朝纨扇古画(一)首日封。
纨扇为圆形,象征团圆,一向为文人雅士吟咏之对象,亦为书画家书写作画之宠物。宋画之美,美在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作品,在困顿中透着浪漫,在缺憾中流露着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中国台湾发行第二组宋朝扇面画,分别为林椿,南宋时期画家,作品;写生海棠。易元吉,宋朝画家,作品;猿鹿图。马逵,宋朝画家,作品;春叢文蝶。宋人,宋朝画家,作品;竹树驯雀。
方寸之间云山千叠,方圆之内鸟语花香,千姿万种的邮票与玲珑小巧的扇子更是小中见大,一花一鸟、一水一石、一扇一枚,都是内心世界的细微传达。卫升,南宋时期画家,作品;写生紫薇。许迪,宋代画家,作品;野蔬草蟲。李迪,宋代画家,作品;秋葵山石。吴炳,宋代画家,作品;榴开见子。
团扇是小众雅玩,但也透着大千世界。唐寅在《秋风纨扇图》上曾作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明中期后,随着折扇的流行,团扇的使用日益减少,至清代中期几近消亡,直至清中期阮元得到一柄宋代马和之与杨妹子合作的团扇,照样复制分赠友朋弟子。从此之后团扇复现于世间,流行于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图为冈比亚发行的《中国团扇》邮票,扇面为齐白石绘画。
折扇的历史最早出现于我国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折扇,初名膘扇,滥觞于汉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宠物。晋代,腰扇又称为叠扇,已成为上流社会男女通用的驱署器具。南北朝,南方士流出门常持此物以纳凉遮阴。图为澳门邮票《中国传统扇子》。
折扇古称聚头扇,亦名撒扇或折叠,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北宋时期(公元988年)我国己开始有折扇出现和使用。
隋唐两朝正是国际交往的频繁时期,中国扇子开始传播到日本、朝鲜等邻国。图为日本邮票首日封上日本妇女使用的中国纨扇图案。
中国古扇走出中国,融入世界贸易往来之中,是自丝绸之路开拓之时就已经开始了。16世纪初自葡萄牙的船只出现在中国海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就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使之成为了西方上流社会的宠儿,在18世纪的欧洲风靡一时。图为1973年苏联发行法国画家奧格尤斯特·雷诺阿的油画(1841~1919)绘;《拿扇子的姑娘》邮票。
自北宋起,当日本、朝鲜精美的折扇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后,相对简陋的中国折扇反而淹没无闻了。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时在明代初才开始。而明代以前的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团扇之属。这就是为什么南宋以来,史学家以为折扇是舶来品的原因。图为日本1961年发行《折扇》邮票首日封。
至于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撤扇,是明代永乐年间,朝鲜国入贡中国的。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就命宫中工匠仿造。后来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全国,普遍使用了。图为韩国发行《扇面画》邮票。
原产于日本的折扇工艺,经朝鲜传至中国,使中国扇画艺术又多了一独特的式样,这种扇画样式,在明清更为流行。明、清扇面画在我国历代的扇面画中留下的数量是最多的,有山水、花鸟、人物等等,种类繁多,画技精湛。图为中国邮政于1982年7月31日发行《明、清扇面画》特种邮票一套六枚的首日封,邮票图案选自明代四幅,清代两幅,均为当时名家之手。
扇画如此与自然融为一体而完美,似乎所有的名山大川都充满了凉意,仿佛是仙人的折扇在缓缓地摇。有沈周;秋林独步图,清幽幽地风在吹。有陈洪绶、白汉;松下题诗图,清淡淡的云雾如诗如画,引来诗人兴趣盎然。
有周之冕的竹雀图,王武的梧禽紫薇图,清凉凉地有鸟鸣,清爽爽地有溪流,仿佛将人置入人间仙境。
有唐寅的枯木寒鸦图,恽寿平的菊花图,那清馨馨的菊香,秋冬枯木的风声和寒鸦的冥冥之声浑然一体……然后,轻轻一折,把这一切就全都收进了神奇的折扇里面,或者,“唰”地一声展开,又把这一切的美丽退还给了永远的山水。
扇子在《红楼梦》中出现频次极高,以前80回为例,扇子直接出场便有40多次,在许多经典情节中,扇子也是重要配角。图为中国台湾发行的两枚红楼梦《宝钗戏蝶》和《湘云醉眠》邮票。
《红楼梦》中的睛雯撕扇,虽是艺术虚构,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扇的影响之大。第31回睛雯收拾宝玉衣物时不慎将扇骨摔断,正值气头上的宝玉出言训斥了两句,“心比天高”的晴雯心有不忿回嘴反击,两人大吵了一架。事后宝玉主动向晴雯求和,表示不就是一把扇子,真是“千金难买一笑”。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将扇撕成两半,接着嗤嗤又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给晴雯。睛雯接了,也撕了几半,二人都大笑。睛雯撕的哪种扇子,应该是折扇。图为2016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红楼梦》(二)组邮票首日实寄封,封面的图案和第一枚邮票表现晴雯和宝玉撕扇的故事情节。
《水浒传》多处写到扇子,如梁山好汉中吴用的“五名扇”、公孙胜的“鳖壳扇子”、林冲的“折叠纸西川扇子”、燕青的“名人扇”和宋清的“铁扇子”,金銮殿上的“风羽扇”,梁中书家泳“葵扇”。较为有名的是第16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在酷热难耐的天气下,押解生辰纲的杨志一行正在黄泥冈松林里休憩,突然听到汉子的歌声。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写出天气估酷热,唱得人心烦意躁。后两句借“扇”写出两个不同阶层人的心情,在描写上扣住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水浒传》中没有用扇子做主要道具的故事,同其他作品相比逊色了一些。图为中国台湾发行《水浒传》中的智取大名府邮票。
《红楼梦》中有一节石呆子收藏扇子的故事,广为人知,那位石呆子收藏古扇百余把,后为贾赦觊觎,指使贾琏巧取豪夺,以致石呆子家破人亡。也由此可见当时折扇的收藏己成为一种时尚。图为中国台湾发行《红楼梦》邮票第四组的首日实寄封。纪念戳的图案为纨扇,封的图案为湘雲醉眠。
一柄扇子,两种画面,清风袭来,暗香浮动。扇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集邮通信中不可多得文化艺术品种。小小扇子,历经千年,不但己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也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成为了人们手中倍加珍惜的高雅玩物和陶冶情操的艺术臻品。这是一枚由北京寄往湖南常德的首日掛号实寄封,邮票、首日封面、纪念戳都是以扇子设计的。
1875年王星斋夫妇在杭州清河坊创建王星记扇庄,清朝年间还作为特产进贡宫廷,所以又称“贡扇”它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专用舞台扇子。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就爱用扇子,却是折扇,由王星记专门为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专门制作的黑纸贴金、绢面竹骨,上面绣有大团的牡丹。梅兰芳演戏,讲究“扇子功”,他在《贵妃醉酒》中,运用扇子巧妙地表演了杨贵妃的醉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图为京剧旦角《贵妃醉酒》邮票。
“喻扇之情”,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饰演《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时,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手里的那把花扇演释出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便是王星记为梅兰芳特制的真金贴花扇。可见由于扇子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图为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游园惊梦》。
“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一部《牡丹亭》,一个唱响千年的名字,一个生死相恋的维美凄情。据说,汤显祖在写到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时,因入戏太深,无法自拨,竞一人躲在屋后一堆草丛中嚎啕大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离合,在封建的禁锢下唱响了爱情的高歌!在这娇洁的月光中,一把纨扇,似乎要扇走那点点闪烁的冷泪,轻若浮萍,却难掩那杜丽娘心中早己绽放的暗香情愫。绘图里的纨扇与舞台上的折扇同一个场景表达的意思相同,艺术风格却不同,它帶给人们心灵上的感知也不尽相同,信封上集邮元素的巧妙组合画面,让我如痴如醉!
团扇主要是女性的角色,且主要是贴旦等年轻活泼的小姑娘用。戏剧中的演员借助扇子,通过挥、转、托、夹、合、遮、扑、抖、抛等动作的变化与组合,配合身段,衍化出各种舞姿,以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心境、感情。《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春香,都有俏丽多姿的扑蝶舞扇动作,展示了女性的妩媚、娇美。图为牡丹亭小型张《游园》邮票。
扇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侯方域赠南京名妓李香君的定情诗扇为线索,从“赠扇”开始、中经“溅扇”、“画扇”、“寄扇”到“撒扇”,既写了候、李两人的离合之情,又完成了“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的创作意图,使戏曲文学更上一层。图为中国古代文学家孔尚任与昆剧《桃花扇》的极限明信片。
折扇有“怀袖雅物”的称号,从明代开始流行,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追捧,逐渐形成以文人雅士,大家闰秀所欣赏,中国古代所独有的扇文化。图为《明代文微明:行草扇面》邮票,中国台湾用竹子材料制作的扇面书画小型张邮票。
折扇不仅是纳凉的工具,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论是唐伯虎这样风流倜傥的文人,还是小说里武功高强的俠客,或是《红楼梦》里的宝钗晴雯,甚至普通的账房先生,手里都离不开一把折扇。中国台湾于2016年10月24日发行明朝画家蓝瑛《山阴客窗图》扇面小全张1枚,为增添集邮者趣味,特发行小全张双连张1款。图为小全张双连张由台北寄上海首日实寄封。
我们在方寸间展开扇面,在邮品中慢慢解读项德新的墨竹、孙克弘的花卉和沈周、仇英的微型人文山水书艺……就这样了呵,明清折扇上的艺术精华,来于自然,又被浪人们带入自然,将中国山水和艺术了的山水,或虚、或实、或梦、或幻的感觉,从此融为一体。图为1973年台北寄往法国实寄信函,上面贴有中国台湾发行《中国扇面古画》邮票,(第一组)1套4枚。
小小扇面寄寓了中国文化人的性格和风度。古往今来以扇为题、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和书画作品举不胜举。在这方寸的文人天地里,既有山水的淡然、花鸟的灵动、松石竹柏的气质、亭台楼阁的雍雅,更有诗词歌赋的多彩多姿。中国台湾发行第二组扇面画邮票。
中国的书法、绘画与诗歌,有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情,一把扇子把它们巧妙的溶合在了一起。郑板桥诗、书、画皆独具风格,特别喜欢在扇面上题诗做画,将诗画巧妙组合在扇面上,他几乎是扇画必题,扇中有妙,题中画诗,书法杂用篆、隶、行、楷,自称“六分半书”。在扬州八怪中首屈一指。最有名的是这首脍炙人口的题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图为1993年11月22日发行的郑板桥扇面作品邮票首日封。
画中竹和诗中竹是郑板桥自身志向和精神的写照。无论处在任何艰难险恶的环境中,竹子的“高风亮节”的品格,都映称着郑板桥鲜明的个性,不屈不挠,敢于向困难作斗争。图为郑板桥画中竹扇面邮票。
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扇子,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经常作为邮票的题材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图为澳门邮政发行的(甘恒扇面画)邮票。1套5枚,小型张1枚。
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傳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清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图为澳门现代扇面画邮票小型张。
“扇枕事亲”又称扇枕温席是成语故事:汉朝时,有一个人叫黄香,江夏人(今武汉)。当时正好9岁,十分懂事,是古代有名孝子,他母亲早逝,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溫热被子让父亲睡。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图为中国台湾发行《成语故事》邮票。
“挥扇之神”,作为行走江湖上的漂泊者,它的孤独,它的无助无人知晓,只有手中的折扇,无牵无挂,走南闯北,渴了就饮,困了就睡,身无分文,只有一柄折扇紧紧地相随,路上可以遮阳挡雨,休息可以煽尘纳凉,还可以装饰浪人儒雅的困境。一生与世无争,一世清雅潇洒,孤独地来,孤独地去,不管江湖的深浅与大小,也不问人间的恩怨和情仇,然后融入了自然,化进了山水。图为扇与人的神态造型邮票,古巴邮政发行。
与其它扇类相比,古典的折扇,给予了中国古代男人十分儒雅的东方绅士风度,尤其是古典南北才子,握一把折扇,无论是打开,还是合拢,就立即有了两千多年的高洁与风流。现在的男人,己经不需要古典的儒雅了,他们的手不再握着折扇,握着的是4G、5G这样的现代时髦的通讯工具,但是,他们绝对无法展现古代男人手持折扇的那种儒雅和风度。
“化扇之韵”,扇面入舞,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看到朝鲜族的扇舞是不是想到了唐诗中不乏扇舞的描述;镂月成歌扇,载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旧。宾阁砒筵开,通宵递玉杯。尘随歌扇起,雪逐舞衣回。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葵花向阳舞》。那都用特制的羽毛折扇伴舞。图为中国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成立40周年吉林安图长白山寄往新疆哈密的信函纪念封。
中国折扇的妙处,有时是将斯文摇于扇面,把戕杀藏于扇下,然后'唰'地收拢折扇,背剪着手,踱着方步扬长而去了,在冤死者的鬼魂中,或品茗、或对弈、或与红颜知己相约在长亭之下、或者设下鸿门大宴而制造出更大更凶更残的戕杀。扇子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折扇虽小,有时候,却能够刮起十二级风暴,也能够熄灭燎原的烈火。它因风而生,又因风而收,以一种儒雅的姿态,完成着放风与收风那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在戏剧中,如果把扇子拿上战场,可代表马鞭、刀枪等,在书房与公堂上下挥动,扇子又变成毛笔。把扇子打开可当书信阅读;将扇子放在肩头,就变成扁担,用手一托,又变成茶盘。一把折扇,舞台上瞬息万变,其妙无穷。中国折扇的功能,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当初发明者的初衷。图为《马连良舞台艺术》邮票的首日封。
“挥扇之技”,正是因为扇子汇集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图为台湾发行的《中国民间艺术》邮票。
舞台用扇有一套口诀:“文扇脑,武扇肚,轿夫扇档;教书先扇臀部,农民力大扇臂膀,僧道扇目,书画家扇袖,盲人扇目,媒婆扇肩,妇女扇唇,老人扇肩头摆支,恶霸扇背,流氓拿扇溜得慌”。图为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曲艺》邮票。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表演人物身份的不同,用扇也不尽相同:文生扇胸,花脸扇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丑扇目,旦掩口,媒婆扇两扇,僧道扇衣袖。其中极有讲究。图为中国邮政发行《京剧丑角》邮票。
“品扇之趣” ,永远不变的折扇,千年不变的形象,一杯簿酒,将千年的兴衰沉浮,统统化作了微风里的笑谈。因此,一把折扇,在摇摇晃晃中,将家事国事天下事,摇晃成了一个色香味都俱全的下酒的拼盘。“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图为香港用蔬菜制作的美食扇面菜肴拚盘邮票。
“摄扇之形” ,中国第一代国产“红旗”投入使用的高级轿车,它的前脸参考了中国折扇的扇面造型,而尾灯则取自宫灯的设计,车内装饰则采用了景泰蓝、福建大漆、杭州织锦等传统手工艺材料。中国邮票(国产红旗骄车)。
我见过很多关于扇子的照片,印象最深的要数70多年前卢沟桥事变的当日,北平各报记者赶往宛平城釆访当时的宛平县长王冷斋,照片上的王冷斋县长一袭夏布长衫,手执一把折扇,神态安详,侃侃而谈,对记者披露卢沟桥事变真相,向全世界控诉日军的挑衅行为,在敌军压境,民族危亡之际,仍不失书生本色,那把折扇,那袭长衫,并没有显失文人的嬴弱,却令人感到一种民族文化的厚重,一种不可辱的气质与精神。至此,一把扇子,含蓄的不只是风情,更是风骨。
全新的上海大歌剧院坐落于世博后滩,紧邻黄浦江,离我家不远。上海大歌剧院的建筑外观,正如歌剧演员表演时翩翩起舞的裙裾,又宛如一面缓缓展开的折扇。
大歌剧院的外观具备高识别度,放眼望去,一把具型中国折扇展开的标识,饱含东方地域特色,精美而简结,从市区远眺大歌剧院。如同扇子轻拂着黄浦江面,让人美不胜收。
1974年日本邮政《纪念万国邮政100周年》发行一枚扇面画邮票。
中国香港2009年10月1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1套6枚的扇面邮票,其小全张以6枚扇形邮票组成“团圆”喻示着中国人民大团结。
“爆竹声中一岁除,扇花迎春燕飞来”。新的一年就要到了,冬天里的腊梅伸出了它妖艳的梅枝,一只报春燕飞了过来,无法言说的美妙在心头飘绕。邮递员的铃声,有如报春燕的鸣叫,将春的信息如期送到,于是;春还大地一片绿涛,春给冰河一串欢笑,春让鲜花美丽娇娆,春使生命百媚千娇。呵!这就是春天的美丽,她是大自然气息的源泉,是芬芳馥郁的开端。让我们慢慢说着过去,让微风吹过冬的寒意。美丽的春天,你好!
竹外窗扇花两支,春尧渔舟对愁眠。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日荷花香满湖,鱼翔绿扇映清波。
夏满芒夏署相连
丰华秋实结硕果,扇点秋月花满枝。
秋处露秋寒霜降
墙角伸展一枝梅,凌扇寒署独自开。
冬雪雪冬小大寒
而今,这一切都己远去了,折扇中的精华,当今己是了了无几,它们全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了。如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只有折扇的形状,没有了折扇的本质,它只是商品,不是艺术,能把古代的精华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也就只有邮票了。大江己经淘尽了历史上所有摇折扇的人物,更没有人能再现其才子佳人那搖扇时的神韵了,与其我们现在热闹地打开,不如将这把中国折扇寂寞地合拢……
一柄小小的折扇,透视出多少对于人生的参悟,它没有走远,今天我用邮票展示扇子3000多年的高洁与风流,即可贴近文脉,重温历史,又可品味艺术,享受美感,更令人百转回肠,领悟人生,它,依然存在我们民族历史的血液中,包括我所钟情的集邮世界记忆里。(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