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讲:孩子纪律观的养成:从二小到医学博士

孩子纪律观的养成:从二小到医学博士

2020年整个世界就这么被新冠病毒搅得天翻地覆,第一次全人类不得不和口罩朝夕相处,彼此相识不相见;第一次尝到漫长的“假期”,取消出差享受家庭天伦之乐。2020年也导致了很多人间的“第一次”。在这个世界被按下慢速播放的日子里,学校忐忑地如期开学了,起起同学也在这个特殊的一年中开始他的小学之旅。

对于很多在居家超过半年之后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其是小男孩,小学之旅第一站往往充斥着“上课、午休和午餐”不守纪律三部曲。果然,第一个学期还没结束,毫无悬念地我们就接到了班主任邓老师若干次“提醒”。每次接到老师信息,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样好好和孩子沟通,怎么让孩子知道纪律的重要性。无独有偶,由于职业的关系,我自己平时也需要面对着很多诸如此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有一次,刚刚接到邓老师信息,还在苦恼回家怎么好好教训这熊孩子的时候,一个学系内的在读博士生敲门走了进来,开口第一句就是要求换导师,原因是和现在的导师因为是否需要参加组会起了冲突。其导师要求每周组会汇报进展,而这学生认为每周汇报进展没有必要,甚至对他造成压力影响学业。好说歹说把这位“天之骄子”劝了回去,告诉他每个研究生要遵守课题组的规章制度,每周的组会制度也是培养过程中的需要等等。

虽然这些都是生活里的琐碎的事务,算不上什么大事情,但当它们碰撞在一起时,就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纪律。小到一年级的新生,大到象牙塔顶的博士,到底应不应该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如果纪律是重要的,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塑造正确的纪律观?

对于许多父母甚至老师而言,“纪律”二字似乎有点玄,也有一些教育学家强调,现代需更加注重“开放”和“自由”,不给孩子太严格的规范,这样孩子才能在自由的氛围中成长,才不会因此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想,这个观点若是加上一个场景限定,会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如对于学习的内容。开卷有益,对于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应该抱着包容和开放的心态,鼓励孩子博览群书。制定纪律的目的,不是剥夺孩子的自由,而是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以达到更好的律己、律人和他律。我在香港大学和中山大学所经历的若干年的教学生涯中,也看到很多不懂律己的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吃到不遵守纪律的亏,成绩好的孩子,往往都是遵守纪律的孩子。正如,任何一个游戏玩家,不熟悉和遵守游戏规则是很难持续进阶的。

我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求孩子一定得养成遵纪律守规矩。家里的“纪律”一般指生活作息以及待人接物这类与人相处的品德方面,所谓生活作息包括几点钟睡觉,几点钟起床,家务、阅读和运动的习惯等等。而学校内的纪律则指学校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而要求学生及教职员工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孩子们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如何培养孩子的“纪律观”,我也在养育两娃和粤港两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有些个人的小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1)向孩子解释纪律和规则设定的原因及违反的后果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最常教导孩子的生活纪律是过马路看红绿灯走斑马线、注意卫生习惯、要排队等等。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很在意,提醒一次、两次、三次,依然效果不佳。这时候可以尝试着告诉孩子设定的原因和假如不这么做的会带来的种种后果,以此解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比如咳嗽和喷嚏礼仪,可以告诉孩子“在我们感到不舒服,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从嘴巴里喷出的唾沫里面有可能带有很多病毒或细菌,假如不用纸巾或者手肘捂住,这些病毒或细菌会喷出来欺负其他的小朋友或周围的人,这样其他人也容易生病哦。你想想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不是感到很不舒服,还要喝苦苦的药,你也不希望其他的小朋友也被这些病毒欺负对不对?”这样教育也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推己及人的爱心。

另外还有一件近期发生事。起起上了几个月学,和同学熟起来后就管不住自己,上课喜欢和同学聊天了。邓老师“提醒”我起起上课和同学聊天的事,我也琢磨着怎么和孩子沟通。由于起起是个遇事就要知道为什么的孩子,所以我通过解释为什么不能上课聊天来教育他要重视课堂纪律。我这样告诉他:“上课聊天可是很不好哟,你看看邓老师在台上讲课,看到学生不好好听课,心情可能会不好,上课受影响,大家就学不到知识了。如果同学都受影响了,老师和全班的同学是不是会对你有意见呀?你老是这样,老师同学可能就会不喜欢你了。还有,你和同学聊天,听不到老师讲的知识点,这样就学不好,回家可能作业会做错,考试考不好,你自己一定心里不开心,还要挨批评,是不是划不来呀?另外,你上课聊天会影响和你聊天的同学,他也会学不到知识和挨他爸爸妈妈批评,小同学可能因此就会不高兴,不和你做好朋友了,这样你就少了个好朋友了。没人和你一起玩也很孤独的。”这样从对“老师和集体”、“个人”、“同学”、及“友谊”等多方面的影响来解释上课聊天的坏处,起起就更能理解了。他马上就说:“我以后会注意,上课不讲话了”。

(2)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帮助孩子形成自律人格

有些不遵守纪律是由于缺乏良好的习惯。起起的爷爷引用谚语经常教育孩子“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我特别赞同这句话。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形成都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成年人的性格受到基因影响其实很微弱。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规范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好习惯中慢慢塑造性格和个性。人的行为习惯是互相关联的,不良的习惯亦如此。孩子如果不按时起居,老是想看电视而不写作业,生活没有规律,肯定在学校也很难遵守纪律。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更多的是家长的坚持,但一旦习惯养成,受益的是孩子终身。曾经一度,起起姐姐坚持每日阅读英语,在500天不间断的阅读后,到三年级看大部头英文原著也就不在话下了。生活习惯也应不例外,只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坚持去做,好的习惯总会养成的。

(3)从小强调守规则的重要性,及早培养规则意识

上述的博士生在提出转导师的述求之后,我再和他的导师沟通中了解到,这位同学因为从来不参加组会,也不分担课题组的任务,不熟悉导师课题组内其他学生的工作,导师对其意见很大,同门也不愿意帮助他,现在还面临无法按时毕业的被动局面,而且就算毕业,没有导师的支持和推荐,也可能面临着就业困难(或没有好单位敢接收)的问题。要避免孩子以后出现这些被动的局面,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对其进行经常性的规则教育。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有较强的遵守纪律的意识。现在的孩子多是在娇惯的环境下长大的,许多孩子从小不守规矩,长大了缺少这种守规意识,很容易因此吃大亏,甚至误入歧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是非观教育,从行为习惯上对其严格要求,其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投资,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相反,平时对孩子过多溺爱,认为老师对孩子问题的投诉是小题大做,轻描淡写,当孩子走上社会很可能会因此交上一笔难以想象的昂贵学费。

自驱力和自制力决定了一个孩子成长是否理想,人格是否高尚。所谓自驱力就是实验二小目前大力提倡的“兴发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兴趣引导孩子实现自我驱动,发展成为有本领、有追求,不断积极探索的创新型人才。自驱力的培养目前普遍较为重视,而自制力是守规则、有底线,遵纪守法,是安全成长更重要的原则。在教育的路上,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希望借此文和老师家长们一起探讨,共谋进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