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减脂减重,这些饮食常识你不能不懂

1、每天那么麻烦地吃东西为了补充啥
本文里,微量元素撇开不说。
每天吃下去的东西,我们主要从中攫取三样东西:蛋白质、脂肪、碳水。这三样东西所能释放的供能总和,就是我们常说的“今天摄入了多少热量”。
这些东西都能向身体提供能量,用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这个能量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的“开销”:
(1)维持基本生命(对应的就是基础代谢);
(2)日常生活消耗;
(3)运动热量支出。
当这些营养物质缺乏的时候,就会营养不良,导致人的身体出现各种毛病。今天因为只是说能量摄入与消耗,所以,对于营养缺乏的话题,本文略过。
摄入了多少,消耗了多少,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般认为,总摄入大于总消耗,人就会发胖,反之,则会变瘦。
还有一类食品,基本上不含上述人体所需的三大类营养物质,只有单纯的热量,换句话说,他们并不能在身体需要能量时,供应能量。
这类食品尽量要杜绝:高度酒,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等。
其中,在蛋白质、脂肪、碳水三大类营养物质中,供能(燃烧)的容易程度(供能优先等级)依次是碳水、脂肪、蛋白质。
由于营养吃下去可以给身体供能,所以,一个人每天吃下去的食品燃烧后可以供应的能量,与身体所需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单位来直观地表示。这就是我们天天在跟热量单位打交道的原因。
热量这个值,国际单位以千焦耳计算,一般减肥的人们看到的是千卡。
顺便说一下,大家日常有时候说千卡,有时候说卡路里,虽然从理论上它们是千倍之差,但应用起来,和理解上,都不会有差错,都是指千卡。日常生活中1个小卡的热量实在太微不足道,往往不能被体会到。我查了一下,千卡的写法就是小写字母kc,或者大写的C,而小写字母c就是小卡。为了防止被矫情,一般人们都叫大卡(也就是千卡),这就不会弄错了。本文中说的“卡”,也都是指大卡(千卡)。
2、我们每天需要多少热量维持生活
上面说过,摄入能量的消耗分三个部分“开销”:
(1)、维持活着不死。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基础代谢。基础代谢,就是人静止不动,不劳作,只维持人体器官在运行,保证人活着的最基本部分能量需求。一般人的基础代谢在1200-1600大卡左右。这个数值因人的胖瘦、肌肉含量,水分含量,脂肪含量等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我根据长期跟踪和记录,经历了减脂减重和运动恢复规范化以后,稳定在1500大卡的水平(一般都是149X)这个水平,应该说是个很标准的水平。
(2)、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由于太不容易精确度量,一般把这种强度,推算一个与基础代谢相关的系数进行推算。譬如,上班(连途中出行),正常家居,适当家务,等等。这种强度,大致认为是基础代谢的0.3倍。以基础代谢1500大卡为例,就是在1500的基础上,需要450大卡左右来支持我们的日常生活。
(3)、支持运动消耗。这个更加因人而异了。以跑步为例,标准状态,5公里约300大卡不到一点,10公里约600大卡。这个是标准值,我目前与此完全吻合。但在我胖的时候,10公里要1000大卡。所以,这个数值要每个人自己检测。
(4)、供能时的自身能量损耗。这点大家不大注意,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不计较。但是要知道一个道理,燃烧营养物质来供能,这个燃烧动作本身也是要消耗能量的。只是,它的值不大,一般认为是基础代谢的0.1左右,也就相当于一天1碗2两米饭的样子。所以,对于减肥来说,忽略它这个因素也好,可以控制自己少吃一碗饭。
综上,以我本人为例,一天摄入的总需求就可以得出:
运动日:基础代谢1500+日常生活450+运动(平均10公里或等强度)600+热量损耗150=2700大卡。
如果不运动,则一天需要2100大卡的摄入。
请注意,实际执行中,不必拘泥到很精确,因为这些值就不可能精确。譬如今天上班比较轻松是一个状态,而开会时激烈讨论,可能是另一种消耗水平,谁能算得那么准呢?
3、三大类营养物质摄入的比例
根据燃烧时的容易程度,从容易到难燃,依次是碳水、脂肪、蛋白质。因此在摄入的量上,也呈现出根据上述排列,依次从多到少的顺序。
有这样一个说法:每天营养物质摄入的种类和占比大致如下:
蛋白质15%,脂肪25%,碳水(糖类)60%。(大致)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说的是三大类营养物质,并不是指“主要含这些物质的食品”。具体来说,你不能把“摄入50克碳水”直接等同于“摄入50克米饭”,或者“摄入50克蛋白质”,等同于“摄入50克鸡蛋”,那就不对了。
再直观一点表述,大概这样:
米面类:米饭2-3碗(2两碗),面包150-200克
蔬菜(含非水果的瓜):各种总计1斤
水果:半斤到1斤
蛋肉禽鱼豆类:半斤
干果类:1-2两
高脂高糖单糖:微量或没有,有时用蜂蜜替代。
一般把碳水也简单地称为“糖”,但它与白砂糖之类的单糖是不一样的。碳水不能省,白砂糖之类的单结构糖则尽量少吃。
特别说明:以上列表既参考了国际上通行的比例,也结合了本人的饮食习惯,因此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仅供参考。
4、不同的健身阶段饮食结构可能不一样
在减脂阶段,必须戒绝一切油炸、肥腻等高脂肪类食品,不仅肥肉不能吃,甚至瘦肉类恐怕还要看肉种,避免吃脂肪相对高的,从而减少脂肪摄入。不仅脂肪,还要适当控制碳水(主食),因为碳水(也就是糖),一旦堆积,很容易转化为脂肪。这个阶段,俗称的“少饭少肉”那是必须的。
但如果在增肌阶段,恐怕上述不完全适用了。必要的优质碳水,有助于疲劳的恢复和肌肉合成。那么主食就要增加,肉类也要增加(瘦牛肉,鸡胸肉等)。
又或者,在一场马拉松之后,那更要“多多吃,狠狠睡”来善待自己。
我自己有很强烈的运动感受:
如果晨练是中速度、中距离跑(10公里),完成后基本不会感到饿,甚至会过很长时间才吃饭。说明基本上燃烧了脂肪,而脂肪的存量,又足够

而如果是跑HIIT,或者是其他时间练力量,练完就会有饿死的感觉。这就是碳水被快速燃尽的空虚感。
减脂阶段,如果真的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训练,适当低碳水,大强度缩减脂肪摄入,基本不会有问题。据说,再小体脂比的人,其脂肪总量也够跑几个马拉松的。所以,遵循中低强度+长时间来燃脂的人,的确应该少吃。
而增肌阶段的饮食则有所不同。认真练完,强烈的饥饿感,就是身体急需碳水的信号。这个期间增量补充碳水,补充蛋白质,外加美好的睡眠,是固化大强度训练成果的不二法门。
又例如,马拉松比赛前三天,这个时候,蛋白质,脂肪都让位于碳水。尽管优秀运动员有控制自身消耗的能力,能在初期就快速调动脂肪来供能,而把宝贵的肝糖放到最后燃烧和释放,但由于一般人不可能缺乏脂肪,所以,比赛前以碳水为主,也就很好理解了。
一般认为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能力如下:
脂肪产生热量 = 9 千卡/克
蛋白质产生热量 = 4 千卡/克
碳水化合物产生热能 = 4 千卡/克
5、合理借助饮食管理软件
可以考虑借助饮食管理软件,来管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摄入量,这点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时,有较大的帮助。我自己就是在软件记录数据的监督下,确立了坚决杜绝喝酒的决心的。
管理软件通常根据基础代谢,给出一个摄入低值和高值(区间)。以1500为摄入基准来举例,假如低值和高值分别是1300到1700。假设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属于轻度的,我们上面算过,加0.3倍,即以1500+450作为中线,大致给出1800-2100这样的热量需求范围,如果你平时的摄入水平是1900大卡的摄入,一方面符合了高于基础代谢的需求(长期摄入低于基础代谢,会瘦,但也会死),同时也符合了总摄入小于总消耗的条件,理论上说,就能瘦。
如果这天你还参加了运动,按照300大卡的运动算吧(相当于5公里慢跑),但为此在平时摄入1900大卡的基础上,多吃了两个100毫升的酸奶(两个共约140大卡热量)那么按照基础代谢的摄入量,你这一天的热量缺口(摄入减去需求)就是:
摄入1900大卡(平常水平)+140(因为运动而增加的酸奶)-基础代谢1500-日常生活450-运动300=(-210)
上面这个(-210)的负值,就是你今天减肥大业的业绩!
据说,每天的缺口以不超过500大卡为好。如果短期缺口过大,在运动中,身体会不得已通过消耗惰性最大的肌肉来供能,导致肌肉流失。这个缺口长期过大,也就是说,身体长期处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身体会逐渐适应,用应对“灾荒”的模式,来降低消耗水平,导致基础代谢降低。基础代谢降低,就是我们常说的易胖体质,那,还减什么肥呢?
我个人的体会:
(1)、即使在减脂阶段,哪怕没有精确的计算,如果能得到自己基础代谢这个值,每天的摄入一定要高于基础代谢一些,而不能低于基础代谢。高的幅度不超过基础代谢基线的0.3倍。假如基础代谢是1500,以不高于1500*(1+0.3)这个值作为每天摄入的上限。如果当日有运动,可以额外增加的摄入以不高于本日运动消耗为原则。
(2)、无论是减肥还是增肌,一定要吃好,通过“饿”的方法来健身,到最后一定会倒在基础代谢大幅降低的地方。
(3)、摄入和消耗的总量对比,是需要的,但更要关注营养均衡。
(4)、杜绝酒以及各种膨化、油炸等纯热量、无营养的食物。
恭喜你,看到这里你已经瘦了5斤了。
# 如果您觉得本篇内容引起了您的共鸣,请点个赞或者在下方留言,以便作者了解来访者的阅读爱好,使互动更加有针对性;
# 如果您觉得本篇内容对您有帮助,请转发给您所关爱的人,让更多的人走入健康生活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