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之后,玉器变成了什么样?
欢迎戳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三篇优质文章~本文共计1298字,阅读仅需3分钟~
春秋战国时期,周代传统礼制亦告崩溃,用于祭祀、象征权威的礼玉日渐式微,玉器的使用不再为上层社会所垄断。秦汉以后,玉佩等随身装饰更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玉器的使用向世俗化发展。古人认为玉有祥瑞之征,能近福远祸和辟邪除祟,吉祥福寿成为佩玉的母题,仙神、瑞兽、琼花等造型往往以含蓄或谐音的手法组合成一定的装饰纹样,寓意福寿绵长、富贵康宁、好德高洁以及夫妇和合、子孙繁盛等内容。
战国早期 缀玉覆面
缀玉覆面 战国早期,长48、宽19厘米,1955年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覆面由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兽形和柳叶形等形式的玉片组成,小块玉片上多带有一个或多个圆孔,用以穿缀于织物上,较大的玉片则镂雕出云纹状的透孔用于固定,少量玉片无穿孔。玉片大体依据人的脸部结构进行布局,以大圆片和三角形片代表额部和口、鼻,以四边形片构成脸的轮廓,以柳叶形片代表眉、眼,兽形片代表双耳等。玉覆面在周代盛行一时,到汉代发展成著名的玉衣,标志着葬玉发展到巅峰。
西汉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 西汉,长182厘米,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墓出土,玉衣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玉衣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西汉时期,玉衣初行,东汉时期,玉衣明确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个等级。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
西汉 白玉舞人佩
白玉舞人佩 西汉,长4.2、宽2.4厘米。双面片雕,以阴线刻和局部镂空的技法来表现舞人形貌。舞人身着束腰交领长袖衣,一袖高举过头顶,一袖端于胸前,作折袖曲腰的舞姿。头顶与长袖之间的镂孔与衣下摆中心孔相对,可穿系结缀佩挂。
汉 玉蝉
玉蝉 汉代,长4.6、宽2.5厘米。蝉形玉,蝉背部凸起,足、腹、翼等部位以阴刻线表现,形象十分写实。玉雕蝉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早期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西周早期开始有将玉蝉放置死者口中的做法,并在汉代发展成为普遍的葬俗,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以蝉饮而不食、蜕变再生的生命过程寄托重生的愿望。
南朝 青玉辟邪
辟邪 南朝,长5.5、高4.1厘米。器圆雕,造型与南朝石刻辟邪相似,身形健硕,两侧生翅,昂首挺胸,张口露齿,宽眉后扬,头顶独角。颈、腹有对穿孔可以系挂。
宋 持莲童子佩
持莲童子佩 宋代,宽5~6、高6~7厘米。玉佩为圆雕,表现一个或多个童子嬉戏相随的形象,手中擎莲花或桃枝,脚踏莲花。童子多大头、顶撮发、八字眉、葱管鼻、小口,上穿开身对襟背心,下穿肥筒裤,模样稚气可爱。宋元时期有七夕孩童持莲仿效摩睺罗,并供奉借其名制成的土偶或木偶人,以祈求生育男孩的习俗。摩睺罗一名出自佛典,传入中国后渐演化成送子神祇,其偶人又被称为磨合乐。莲花玉童佩正反映了这一习俗。
金 白玉萱草花佩
白玉萱草花佩 金代,长9.2、宽7.5厘米。玉佩采用透雕、高浮雕等技法雕刻一株盛开的萱草花,构图对称唯美,花、叶雕刻皆十分细腻精致。金元时期,涌现出大量的花卉玉雕作品,如凌霄花、海棠花、金莲花、萱草花和菊花等,写实性强,颇具时代特色。
原文作者:王月前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9月刊《寓德于礼 以玉比德—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佩饰玉藏品巡鉴》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