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卡套里的中国
和世界 Uni-Note Vol.039
最近搬家,翻出很多旧藏。
六年前参加工作时,正定籍基友Webham提醒我:你每年要跑那么多地方,可以收藏些东西做纪念。
最直观的纪念品,是火车票。但是我出差的火车票要送去单位报销的。
有一天,我看到同事Y君(现已离职)在盆友圈晒出铺满一床的火车票,我问他:你不报销?
Y君答:有些车站太稀有,舍不得报销。
我俗了……
当然,高雅是需要本钱的。比如Y君,就出身内蒙土豪家庭。我至今记得,大家同年毕业入职,在广州租房住,Y君一个人租了两室一厅。丫说一间是书房一间是睡房……
我用来纪念足迹的,是房卡套。
六年来,我留下了71张房卡套,来自32座城市。
其中有32张来自铂涛系的快捷酒店(主要是7天和锦江之星)。
我偏爱快捷酒店,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网络稳定。做我这行的,出差首要任务是出活,而网络,是干活的先决条件。有的五星级酒店,上个网还要额外付钱,而且不便宜,我吃过亏,后来就首选快捷酒店了。
其次是便宜。虽说单位的住宿标准高达430元/晚(境内),但是我熟悉的许多同事都以“为单位省钱”为荣。更何况,铂涛系的积分能换免费房,我作为白金卡用户,每年的消费体量足以换一次免费房,算是个小小的福利。
7天和锦江的房卡套都是一店一式,封面写着每个店的地址,封底印着该店的地图,很能激发我的收藏欲。
老7天的房卡套是经典的明黄配色,新版换成了白色,从制作成本来说,后者显然更省钱。封面的slogan,老版是“天天睡好觉”,深得我心。新版改成“轻松每一天”,一股浓浓的劣质鸡汤味——这年景住7天的人里面,谁的幸福不是奋斗出来的?
后又改为“年轻的选择”,Hmmmm,或许很多年轻人都不是来睡觉的23333
新版的内页我很喜欢,上面印着“Take it easy!”
我翻遍71张房卡套,印在上面的文字,不乏丰富的服务信息甚至广告,但很少有酒店关心客人过得好不好,哪怕一句“Take it easy!”似乎都会浪费他们的油墨。
这样的房卡套,没把客人当人,而是把他们当韭菜。
我偶尔也住其他的快捷酒店,房卡套封面都没写店址,格林豪泰甚至整个房卡套都没印地址,以至于我忘记在哪住过这家酒店了。这些都不是理想的藏品。
不过,其中有两张的故事值得说道。
飘HOME,是我在北京采访时住的,为了体验这家快捷酒店里的剧组和来试戏的演员。当时我驻北京站,住北京的酒店没法报销,所以钱是我自己出的。既然自己花了钱,我就请家里领导一起住。
白天,我在房间门上贴了A4纸,上面印着一部网剧的名字。没过多久,真有两位女演员过来递简历(接受“领导”现场监督的必要性)。我就装作选角副导演的样子,我家领导则屈尊扮演助理,给两位姑娘递矿泉水。其实,我写的那个网剧名字,是当时随手在网上搜的,可见这酒店有多好混。就这样,我和我家领导在鱼龙混杂的演艺圈,扮演了一天的鱼。
喆啡,是我2019年春运回家途中住的。当时我要从北京回广州,没有提前抢火车票,又不想买黄牛票。我就跟家里领导提议,不如先从北京坐到某个没去过的华北城市,在那玩一天,然后从那座城市坐火车回广州。
这样的好处,首先是两段路程的火车票都很好买,其次是把春运赶路变成了错峰旅游。最终,我们选择了河南安阳,住的喆啡酒店是咖啡主题酒店,挺有旅游的氛围,第二天去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正碰上市民在博物馆挥春。
我的收藏里,有四张是以“大酒店”命名的。左上角是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左下角是闽南大酒店,都是采访电影人时住的(前者没花单位的钱,也花不起),如今武汉和电影都陷入了困境,世事无常。
还有四张以宾馆命名。上海宾馆,是去深圳参加堂哥婚礼时住的。上海宾馆是深圳的“城市坐标原点”,堂哥是新深圳人,我们共同的祖母是上海人,选在上海宾馆办婚宴是天作之合。
枫林宾馆,听长沙的朋友说是湖南省委的对口宾馆。当时出差我本来住7天,后来为了突破一个在该宾馆工作的采访对象,就搬到这里。枫林宾馆具备一个机关招待所的全部特征: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价格不便宜但房间老旧、大堂永远有横幅标语。
景区的房卡套七张。这组基本上代表了所有房卡套里的审美最高水平。高级的首要标志,是名称,这些酒店几乎都摈弃了“酒店”“宾馆”这样的俗名。广州街香港街,是横店景区里的酒店,我和红药2019年旅游时住的房间叫老九门。昭明书舍、枕水、渔家、通安客栈,都是乌镇西栅景区的酒店。乌镇与横店都是闻名全国的浙江乡镇,从酒店的包装上,就能窥见其软实力。
比较意外的是平遥古城外的又见文华酒店,房卡套内配了一张地图,重点介绍大型情景演出《又见平遥》,房卡套封面和内页的设计也美观大气,不愧是清代东方华尔街的底蕴。
还有一些不易分类的房卡套。其中衡阳铭逸酒店的房卡套封面,印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人文意识和水平,已经超过全国99%的同行,为家乡高兴。
我的收藏里,还有几张看起来逼格很高的房卡套。它们的共同点是,字少。
最极端的是成都尼依格罗酒店,整个房卡套没印任何信息,封底有个字母N的暗痕。check in的时候,前台在房卡套封面写上我的房间号,更增添了这次入住的神秘感。你好,我是1614。
右边那个房卡套也很奇葩,我至今没找到那家酒店的名字。
下面是境外房卡套。
香港的一家普通酒店,几乎全是英文信息。至今记得那酒店不便宜,但房间很小,嗯,很香港。
台北的日晖酒店,房间比香港的还小,当时是跟一位男同事住的双床房,两张床之间的间隙小得就像一张床,很考验我和他的自制力。
台东这家酒店,整个房卡套上印的都是(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的信息,以至于我也不记得酒店名字叫啥了。对方似乎在说:住不重要,刷馆才重要哦。印象很深的是,该酒店房间床头柜放了一本台东县长写的书,入住两天前我恰好见过这位县长,真是台东人民的儿子,让全台最落后的地区发展得这么好。
池上度假村的房卡套上,有我的名字。我喜欢看到房卡套上印着自己名字,有一种仪式感——要知道,这几乎是全台最落后的村(唯一没有医疗机构的村),都能做到这样。房卡套背后印着度假村的各种设施,现在看还挺惊讶的,我当时在梦游吗,竟然一个都没体验过。
首尔的康拉德酒店。房卡套“平平无奇”,当时与一位在高丽大学工作的韩国师姐面基,她听说我住康拉德很羡慕,本来还想过来看看。我对酒店服务上限的判断方法,就是去游泳池。每次出行前如果预知我要住好酒店,我就会带上游泳三件套。根据我有限的经验,游泳池的瞭望员越称职、更衣室的柜子越大、桑拿等配套设施越齐全,这家酒店的质量也就越好。
曼谷的两家酒店,右边这家比成都尼依格罗酒店还硬核,就这么个塑胶套,印上房间号。
伦敦的梅菲尔酒店,有幸住过一周,每天早起去一楼吃英式早茶,回国后养成了吃麦片的习惯。有趣的是,房间里挂着一幅中国水墨人物画,想起温莎城堡里也有个中国元素软装的房间,个中趣味,很像唐代铜镜上铸着西域的葡萄纹。
每天打扫我房间的是位泰国女士,她家离酒店有90分钟车程,感觉每天挺辛苦的。我曾有一天观察过她打扫房间,工具极多,手法极细致,至今记得连床头的缝隙都要用专门的吸尘器吸一遍灰……
这家酒店的房卡套上,还有企业文化简介:本店是传奇老字号,创始于乔治五世年间,1927年,伦敦电影节和伦敦时装周官方合作酒店。
人到中年,就是容易陷入回忆。
我的第72张房卡套,你在哪?何时能出现?
獭祭鱼
微信:dailyfish
一个文化记者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