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尤其是进修生,在美院只能学一年时间,他们迫切要求一些老师谈谈自己艺术发展的经验,让我也讲一点我是怎样走过来的,就艺术的足迹而言,我在课堂上讲的,不过是我的一点实际体会,也很难清理出个头绪,只能提示一个线索。
贾又福 《妇女干部》
50㎝X30㎝ 1974年
艺术实践中“热”处理与“冷”处理同样可贵。许多青年往往认准“疯狂的创作热情”,一味追求“痛快淋离”、“直觉体验”。但这只是一面。另一面是“冷”,冷静的思辨,冷静缜密地把握高层次艺术审美规律。清冷寂寞、艰苦的技术磨练,艺术的高标准锤炼,酷似千锤百炼“铸剑”过程,铁用猛火烧红,趁势锤打,把握时机和分寸,迅速插入冷水,千次的热,千次的冷。没有“退火”,没有反复的“冷”,练不就艺术之宝剑。
贾又福 《太行山写生》
60㎝X50㎝ 1964年
社会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画家也不那么闭目塞听了。对西方艺术懂得多了一点,自然就不会开口便出言不逊,讥笑他们是肉欲、食欲、标本、模型之类。中国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历来以崇高的精神内涵展现中国哲学底蕴,西方优秀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有谁否认“蒙娜丽莎”,精神美的永恒。只不过时代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着眼角度认识途径不同,创作条件、工具材料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语言不同而已。从宇宙太空看地球,它只是一个小村庄,庄上的几户人家,理应和睦往来,虽然各自建造不同的“魂灵工程”,取取经,帮帮工,总比互相拆台好得多。
贾又福 《临摹石涛作品》
30㎝Ⅹ33㎝ 1964年
看学生的作品,我首先喜欢的是,他们像山娃赤子那样天真可爱,充满活泼旺盛的生命力,进一步再启发学生去千锤百炼。若年轻人的作品刚刚诞生,就如形将就木之人,即便给她穿上多么华贵耀眼的衣裳,也不能起死回生。同学们要知道,人类文明无古就无今,一定要深研传统,不妄想当孙猴子,从石头里迸出来。但不能迷上古人,借古人的衣帽打扮自己,更不能像“一个乞食的老妇,穿着褴褛的绫锦”。
贾又福 《大象鸿蒙》(第五稿)
35㎝X50㎝ 2010年
高层面的艺术,任何时候不会把具象与抽象对立起来。艺术具象与抽象恰如一个人的正面与背面,不能分开,也不能别扭,一别扭就有病了。周信芳在舞台上,展示一个“背”,这个“背”表演的越充分,越具体,越具象,他的正面就更加神秘,更加引人深思,更富有抽象内涵。中国画尽可画得非常具象(但不是照相式的真实),但不可失掉不可言喻的未知的艺术魅力一一抽象。
贾又福
《大象鸿蒙》(第五稿) 局部图
可染老师晚年的作品臻入“化境”。化境是大化归一,和谐圆满的境界。天、地、万物造化与人的精神贯通合一,所谓“道一”。所谓“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艺术家一生艰苦追求的就是克服无数个人与世间及艺术探索实践中的小矛盾,通向“抱一”、“圆满”的境界。一幅画不管多少对比关系和微妙变化趣味,最终要大统一大和谐。如偏执对比、变化之小趣味,犹如小气鬼,七嘴八舌,争风斗口,格外讨厌。
贾又福 《背临李可染先生作品》 47㎝X34.5㎝ 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