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日”读《神曲》:为什么《神曲》对意大利人如此重要?
2020 · 新冠肺炎 · 意大利
2020年,新冠疫情中的意大利。
一位85岁名叫吉罗的麻醉师走上了抗疫前线。吉罗是威尼斯人,正在美丽的水城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
他的到来,像一团火苗,点燃了正在黑暗隧道中疲惫摸索的医务人员们的勇气。新冠患者在意大利死亡的平均年龄是80岁,吉罗清楚地知道危险所在。他说:“怕?怕就不要选择做医生。我在准备做医生那天就发过誓了”。
85岁的麻醉师吉罗
2021 · 《神曲》 · 意大利
为纪念2021年意大利诗人但丁逝世700周年,意大利文化部将每年的3月25日定名为“但丁日”,鼓励民众在疫情当前的特殊时期以文化的力量共克时艰。
为什么《神曲》对于意大利人如此重要?
《神曲》所作时代正是意大利及整个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期,政治上基督教教皇与各地封建主争权夺利,矛盾十分尖锐、思想上基督教的陈腐说教和禁欲主义与蓬勃开展的新兴科学和冉冉兴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水火不容。但丁借助《神曲》充分揭露、批判了基督教上层贪腐成性的罪恶行径,甚至将当时在任的罗马教皇打入地狱,讴歌了一批为宗教和社会改革而献身的人士,同时还对中古社会的政治、哲学、科学、神学、地理、历史、文学及艺术,做了概括性的总结,使得《神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向我们介绍古代文明的百科全书。
《神曲》共分为三部:第一部《地狱篇》;第二部《炼狱篇》;第三部《天国篇》。三部作品每部都有33曲,加上第一部的序曲,共100曲,14233行。“三”象征着“三位一体的神”,“一百”象征着“完美”。这在当时都是吉祥的数字。但丁以此作为《神曲》的构思和布局,正是他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的特点。
全书用俗语(佛罗伦萨方言)写成,采用十一音节三韵句的格律(endecasillabi terzini)。《神曲》的原名是Commedia,即《喜剧》,因为按照中世纪对喜剧的分类,剧情以欢喜结束的为喜剧,《神曲》的第三部有福之人的灵魂都升入天国,即以欢喜结束,所以但丁给它取名为《喜剧》。另外,按照但丁在《论俗语》一书中的分类,喜剧使用的语言和描述的情景与普通人和现实生活有关,而《神曲》用俗语写成,描述了大量人间故事,所以也应该算是喜剧。然而薄伽丘在评论但丁的《喜剧》时,在“Commedia”前面加了个“Divina”,成为“La divina commedia”(神曲)。这个书名为读者接受,一直流传至今。
博尔赫斯这样评价《神曲》:“我认为文学及一切书籍的顶峰就是《神曲》。《神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不读这本书就是剥夺了我们享用文学所能给予我们的最高礼物的权利。”
恩格斯这样评价《神曲》与但丁:“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神曲》的“异端邪说”过往
但丁的《神曲》面世之后,在意大利不胫而走,迅速传播,几乎是家喻户晓。“比但丁出生晚七十余年、和薄伽丘同时代的作家萨凯蒂写过一部饶有兴味的《故事三百篇》,内中一则故事写道:某日,主人公走进一家铁匠铺,但见一名铁匠一面抡锤叮叮当当地打铁,一面嘴里抑扬顿挫地吟诗,侧耳细听,铁匠背诵的竟是但丁《神曲》的诗句!”
因为但丁的《神曲》是用俗语写成的,满足了那些不懂拉丁语的下层人民的需求,所以受到他们的广泛欢迎,但也受到一些习惯用拉丁语进行交流的文人们的抵制。还有一些大家族,因为他们的某些成员被但丁打入了地狱而反对这部作品。此外就是一些狂热的神学家和教会上层人士,他们也反对《神曲》,甚至指责它是“异端邪说”,因为他们在《神曲》中看到但丁的一些议论有悖正统教义,譬如几位教皇被他指责买卖圣职而下地狱。15世纪以后,但丁《神曲》的文学价值及政治意义逐步被文人们认识,直到19世纪意大利统一运动时期,但丁及其作品才彻底翻身,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商务版《神曲》附赠古斯塔夫·托雷经典版画明信片
2021商务版《神曲》新译本
20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首部传统诗歌体《神曲》无删节意大利语直译中译本,同时也是近20年来汉语世界最新《神曲》中文全译本。
商务版《神曲》特色有二,一在于译文平实通俗,与但丁以俗语写作《神曲》初心相合。
译者充分考虑到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根据意大利原文韵律,在充分理解原文意义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我国传统诗歌形式,尽量使用现代日常语言成文。
二在于注释内容丰富、准确,排版易于阅读。
商务版《神曲》最大限度地压缩注释的数量、简化注释的文字,使其注释更加精炼准确。最为突破的是,该版本采用脚注,而不是将注释置于译文之后。既帮助读者理解《神曲》诗句的确切含义,又不过多地分散读者阅读时的精力。
为丰富《神曲》背景知识与文化背景,书中配有百余幅“古斯塔夫·托雷”经典版画插图、百余篇译者细致导读,以充分展现《神曲》故事魅力。
《神曲》 2021商务版
译者言:翻译,从汉语的思维习惯出发
2021商务版《神曲》是汉语世界时隔20余年而出版的新译本,无论是从语言风格、思维习惯到版式排版,于此前版本都有很大的差异。
关于该版本译本的特点,或者说,翻译过程中译者具体遵循的一些原则,译者肖天佑老师曾成文过一稿与编辑部作以讨论交流之用。
现将部分内容分享于各位读者,交流之余,更希望能辩得正向讨论之声,彼此长进补遗^^
关于“功能翻译法”:
“最后我想就功能翻译法发表点意见。功能翻译法目前很时髦,因为它特别强调原文信息传达的功能。如果说我的译本能获得成功的话,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功能翻译法。比如说,一个人除姓名外,可能有一些头衔:他可以是一位工程师,也可以是xx主席,也可能与你是亲属关系,师生、师徒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他的每一个头衔或与你的每一种关系,都能代表他本人。懂外语的人都知道,外国人不喜欢重复,他们称呼一个人时,经常会变换方式称呼他,一会儿称呼他名字,一会儿称呼他头衔;如果他有多个头衔,它们还会变换头衔称呼他。而我们中国人称呼一个人,喜欢固定使用一种称呼;假如你别出心裁变换一下称呼,可能会让人觉得你在说另外一个人。我本着功能翻译法的原则,并根据我们和外国人的这种思维差别,当但丁的原文中用不同方式称呼维吉尔时,我根据诗句押韵的需要,经常改称他为“老师”。例如前面我们引用的《地狱篇》第十曲第四至第九诗句的翻译:第一句“ O virtú somma, che li empi giri mi volvi” 中的 “virtú somma” ,是但丁对维吉尔的一种称呼。有译者将其译为“至德”,称“至德啊”。但丁对维吉尔的称呼有很多,如“诗人”、“老师”、“向导”,甚至称其为“父亲”。如果我们按功能翻译法的办法去做,用“老师”代替“至德”,译为“老师呀”,我想任何一个中国读者都能明白这是对维吉尔的称呼。当然,这种译法没有完全反映出但丁对维吉尔品德的赞扬,所以我又运用翻译手法中的加词法,补充了一句“你的品德至高无上”。我为了方便中国读者理解,灵活运用功能翻译法将其译为 “老师”和“你的品德至高无上”,使译文变得易懂、优美、流畅,彰显了功能翻译法的优势”。
本文 肖天佑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