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字画图片及鉴定步骤
徐悲鸿先生总结说:“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南京之驴,江北老妈子,亦皆吾所习师也”。悲鸿先生曾说过:“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这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说会画荷花了”。“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以画家论徐悲鸿不足以包含徐悲鸿意义的全部,就像以文学家论鲁迅不足以包含鲁迅的全部一样。人文知识分子是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意义超前于现存世界并成为现存社会的自我批判与精神启蒙。因此,无论是在荒原中呐喊了一生的鲁迅,还是艰苦卓绝奋斗了一生的徐悲鸿,都是令人敬仰的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典范。“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铁肩大义,孜孜以求,“士不得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之言正是徐悲鸿之座右铭。这也许不能仅仅看作只是儒家的入世情怀,而应该理解为康德意义上的“公开运用理性”的现代性精神启蒙。
现代中国绘画大师徐悲鸿的“马”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油画在徐悲鸿的创作中占有很小的比例。他的两幅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据说当时这两幅画高悬于中 央大学礼堂。壮阔的画面,深刻的寓意,打动了无数观画者的心。无耻小人却密报当局,说徐悲鸿借此影射、攻击政 府,意在蛊惑人心。徐悲鸿知悉后大笑道:“这正是我作画的目的!”
徐悲鸿画马是以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注重写实,但在创造形象和处理画面时非常严格尺寸比例和透视关系,注重对象的神气姿态等特征,造型千姿百态,形象真实,英俊潇洒,倜傥洒脱,无鞍蹬,无缰绊,或不羁,或驰骋荒原,或昂首苍穹,或伫立怅望,或渴饮,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渴望自 由,奔驰前进,气势豪迈,充分地表现了骏马的骠悍、勇猛、驯良的气质,技法炉火纯青,笔墨酣畅,形神兼备,予人力量,鼓舞士气,催人奋进,使看画之人对那马心生爱慕之情,有种使人愉悦的感染力。
悲鸿在1941年应“兰庐”主人所作,画面上的两只喜马拉雅灵鹫正站在岩石上,默默望向远方。徐悲鸿在这幅画作中独 创了用彩墨画灵鹫的技法,灵鹫的形象也十分鲜明。这幅画作在中国嘉德2011年秋拍中现身,并以3220万元的价格成 交。
徐悲鸿1927年从欧洲留学回来,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看到当时的社会对人才不重视,后来就画了这张《九方皋相马》,呼吁社会重视人才。“这幅画画得非常有意思,中间站着的老先生气宇轩昂,就是九方皋。他前面黑色的公马就是要找的千里马。徐悲鸿画的所有的马,都没有用缰绳的,在他所有作品里只有这一张画,他给马套上了缰绳。他把这匹马戴上缰绳表现什么意思呢?就说马像人一样,为识己者用,这匹马也遇到了知音。马夫为什么要低下头?自己养的一匹好马,居然不知道它是千里马,为自己的这种愚钝低头。”这幅代表作有三米多长,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他将西方素描注重比例、透视、解剖等融入到中国传统的“笔墨”语言当中,融入中国传统的“线"造型之中,从而与传统文人画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离形得似”的理想对立。在徐悲鸿的中国画作品中,他自始自终都把人物画创作作为主要方面。徐悲鸿曾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中强调过: “吾人努力之目的,第 一以人为主体,尽量以人的活动为题材,而不分新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