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瓷器的讲究
要说与龙泉瓷器关系最紧密的人物,当属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了。上篇中曾经提到明代有记载,说:哥哥烧的是哥窑,弟弟烧的是龙泉窑。龙泉窑以釉色著称,主要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中国古代烧瓷的高温釉,商代是草木灰釉,商周以后开始使用石灰釉。石灰釉是以石灰石为二氧化硅的助熔剂,釉中氧化钙含量在8%以上。低于8%的就是石灰碱釉,由于助熔力不足,使釉面厚,光泽强,对龙泉窑掺有适量紫金土的灰白色瓷胎,有很好的装饰作用,您看观复展出的“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敛口钵”、“南宋龙泉窑青釉贯耳直颈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弦纹梅瓶”。粉青和梅子青都是石灰碱釉,梅子青含铁量、烧成温度和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更高。由于釉中含钙少,釉面没有完全熔融,在光线的照射下发生散射,使人看起来整个龙泉瓷器柔和、凝润,这就是龙泉窑异军突起、在南宋达到鼎盛的主要原因。
南宋龙泉还在造型上运用出筋技法来渲染青瓷釉的变化莫测,所谓“出筋”是在一些器物边缘或肩腹的转折处,做出一圈棱线,使全器棱角鲜明,通过釉汁的流离作用,烧成后显露出一条条规整的白线,并造成某些地方釉层变薄,颜色变浅,很自然地出现釉色的浓淡变化,甚至透过它可看到纯净的胎体。又如在碗上饰着一周浮雕的莲瓣纹,玲珑饱满,和器形浑成一体。或者在盘洗中 心模印双鱼,生动逼真,富有动感和立体感。
龙泉青瓷烧造地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与江西安徽两省接壤的龙泉境内,因而又称龙泉窑。其烧造历史极为悠久,是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的青瓷品种。据考古学家及陶瓷专家共同论证,龙泉青瓷始烧于距今17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此后经唐代持续发展,宋代达到鼎盛,经元明两朝的不断烧造,于清初断烧。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明代,龙泉窑还有过一段烧造“处州官窑”的历史。《大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饶就是饶州窑也就是景德镇窑,而处就是处州龙泉窑的,这里就是龙泉窑最 后的绝唱,之后就逐渐没落,不再是主流窑口,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清代以来,关于龙泉窑的文献资料,一方面沿袭明代的主要观点,另一方面则提出新的看法,主要集中在“章窑”与“龙泉窑”是否相同这方面。蓝浦在《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龙泉窑”条上分别记载了关于“龙泉窑”、 “哥窑”、 “章龙泉窑”的内容。 “龙泉窑,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善,质颇粗厚,色甚葱翠,亦分浅深,无纹片,……” “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名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日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口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 “童龙泉窑,即生一之弟、章生二所陶者,仍龙泉之旧,又号章窑,或曰处器、青器,土脉细腻,质薄,亦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浅不一,足以铁色,但少纹片,较古龙泉制度,更觉细巧精致,至今温处人犹称为章窑……案 白壤所造,外涂油水,翠浅露白痕者真。明初窑移处州,青器土垩,火候渐不及前矣。”即章生一所烧之窑为哥窑,章生二所烧之窑为章(龙泉)窑,至于龙泉窑,与哥窑、章窑不同,另成一类。清人认为,生一所烧之窑是哥窑,生二所烧之窑是章窑(弟窑);而章窑并非龙泉窑,乃仿古龙泉窑而成,它们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这是所有古文献资料中对龙泉青瓷烧制技术最全面、最真实的记载。文中对龙泉青瓷的原料来源、胎、釉的制备工艺、成型方法、装烧工艺等都作了详述。龙泉窑所用的坯、釉原料都是窑场附近就地取材的,配制青瓷釉运用草木灰与石灰石配制的高钙灰釉。龙泉窑的器物成型采用拉坯、模压和捏塑等方法。
龙泉窑是起源于宋代的最 大民间窑口,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在元朝烧制大件龙泉窑瓷器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龙泉窑开始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