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革新的路❤
❤
要想做到真正的品质革新,那么包含直接负责品质管理的操作工,需要所有员工武装上严密、精妙、正直、诚实的品质意识。检验与当前的“标准品质”与目标品质的差异是多少,问题是什么。然后重新设定“标准品质”,明确的定义不良品是什么。再下一步,则是重新检讨品质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数据Data的解析方法等,观察某工厂4年的不良率记录,虽然是个很小的数值,但是发现好像每年以一定的比率,不良率在下降。这个数值小到,仅靠数据无法准确的判断不良率是否真的在下降。当然,从数值上看,肯定是在下降(变小)的 。不过,因为存在复合性要因引起的误差变动,不通过统计学的验证,不能轻率的断定不良率得到了改善。有可能会想做品质情绪化的提升,但,品质管理,是不可能具有情绪化的。
高呼生产革新(如精益生产等)已经过了4年多了。这段时间从经营实绩上看,就可以证明做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改善。只是并没有看到品质有关的,这个程度的改善。只要在“品质革新”上稍微推进一点,不良率临时的稍微升高后,根据*革新:革新、精益生产、TPM、TQM、TQC、6Sigma等活动的成果,不良率出现下滑曲线,是正常的。
当然,如果目标品质或标准品质,没有必要在推进革新活动前或之后进行变更,那就会有所不同。
可是,凡是*革新*(革新、精益生产、TPM、TQM、TQC、6Sigma等等),就是说要挑战目标本身,是打破现象的意思。而这也是在不改变思考,在原有思考方式上无法理解的程度的大幅度变化。
所以,上调品质目标或标准品质,是常理。固执于过去水准,一点点改善不良率,那这就不叫“革新”了。
即使假设不良率数据是可靠的,品质革新活动也是出于萎靡不振,属于停留在胶着化,故态依然的水平上而已。将不良品通过现象别,要因别进行分类时,就可以证明这个状态,从工厂建立以来没有任何变化的事实。也就是说,品质管理活动,仍旧是以过去的方式进行,没有任何进步。
有时,不良率数据稍有改善的这种现象,要么是因为操作工的熟练度稍有上升,自然的引起品质稍有改善,要么是操作工的捏造(?),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通过少许的损失纠正缺陷,从真实的不良中排除掉了而已。这是对不良品“定义”上的问题。
要想做到真正的品质革新,那么最重要的是,包含直接负责品质管理的操作工,需要所有员工武装上严密、精妙、正直、诚实的品质意识。从“品质革新Team”担当者开始,仅以现在的松垮的品质意识,是很难期待成果的。
之后以未来导向明确的设定“目标品质”,检验与当前的“标准品质”与目标品质的差异是多少,问题是什么。然后重新设定“标准品质”,明确的定义不良品是什么。再下一步,则是重新检讨品质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数据Data的解析方法等,合理性的整备标准。
当然,现在的技术水平或者工程能力(Capability)如果很难达到“目标品质”,那么技术开发、工程改善活动要跟随,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这时要有两个层面上的Approach并行。一个是努力减少品质散布(离差)。消除散布的原因中较为特殊的(异常原因)或相对大的,使散布整体接近于正态分布的同时,最大的缩小散布,使散布的大小与标准品质水平结合。另一个是,努力将品质散布(离差)的中心与目标品质的中心进行一致化。这两种Approach同时做完能力充分的话,就别无所求了。不过无法同时做完的情况通常会比较多,那么首先将“目标品质”设定成稍作努力就可以达成的水平,之后阶段性的提升“目标品质”的水平,这样会更现实一点。不论哪种情况,为了缩小品质散布的努力是说,上调品质散布的中心,也就是指提升品质的平均水平,另外这要成为提升品质水平的基础。品质革新是从白纸状态,从基础开始,一个一个,持之以恒。(多说一句,假设即使现在的不良率数据是可靠的,但完成品不良率处于3000~4000ppm(0.3~0.4%)是非常高的数值。这个数值并不单单在品质保证层面,对生产性、成本等是具有直接性,恶性影响的要因。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对生产性或制造成本上产生的影响,无论是负-还是正+,其效果(Effect)都是体现为上升的,一定要关注这个事实。以会计学的知识是绝对无法推测出来的。要做了之后实际看结果才能知晓。最后强调,现在的品质水平,阻挡生产革新(精益生产等)成果只能达到一定水平的障碍物)
*品质经营(QM):Quality Management。
文中的品质经营(QM)包含但不限于QM,可包含所有精益&质量管理(如:TPM、TPS、TQM、TQC、6Sigma等等经营哲学)*变革:革新、精益生产、TPM、TQM、TQC、6Sigm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