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杀虫灯防治大棚白粉虱靠谱吗?

应用 BioPM 生物杀虫灯防治大棚白粉虱效果的初步研究

室白粉虱是影响设施蔬菜生长,诱发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重要虫害,目前多采用化学药剂杀灭或防虫网预防。但由于白粉虱个体小,繁殖快,易产生抗药性,因此杀灭效果很不理想,应用防虫网预防效果也有限。如何防治温室白粉虱,特别是控制其繁殖速度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Bio PM 生物杀虫灯是韩国 KGM 株式会社生产的新型灭虫设备,它利用一定频率的灯光闪烁来破坏害虫的视神经系统,最终导致害虫死亡,可以用于杀灭粉虱、蚜虫等温室害虫,减少虫口密度,与粘虫黄板一起构成温室害虫的综合防控系统。本研究在塑料大棚秋黄瓜栽培中初步测试了应用害虫消灭器——BioPM生物杀虫灯后对蔬菜叶片白粉虱数量的影响。

试验材料

蔬菜栽培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农场的 3 连栋塑料大棚内进行,大棚南北长 38 m,中间以塑料膜隔开,对照和处理长度各 19 m,大棚跨度 5.8 m,棚脊高 2.5m,处理大棚栽培作物为黄瓜和茄子,对照塑料大棚栽培作物为黄瓜,黄瓜品种为荷兰的'MK171’。7 月 27 日黄瓜播种育苗,8 月 10 日定植于大棚,9 月 中旬开始采收。茄子品种为'圆杂 5 号’,6 月 20 日播种育苗,7 月 13 日 定 植,8 月 上旬开花坐果,9 月中旬开始采收。供试 Bio PM 生物杀虫灯由北京大山环宇进出口公司从韩国 KGM 株式会社进口并提供,具体安装位置在处理小区大棚的南北两侧,顶端距地面 2 m 高的位置,距植株冠层 0.5 m(图 1)。

图1  Bio PM 生物杀虫灯在塑料大棚的实际应用

试验方法
调查对象
由于前期风口未设防虫网,导致蔬菜植株叶片 9 月 至 10 月白粉虱大量发生,为此考虑安装 Bio PM 生物杀虫灯进行防治。试验期间,对叶片白粉虱虫口密度进行了多次调查取样,取样采取 3 点取样法,每点取 3 株,每株取 3片叶子分别进行虫情调查,在对照棚和处理棚同时取样调查,调查取样时的植株高度在1.5~1.7 m。
试验方法
装灯使用前的 10 月 21 日 6:00 计数对照和处理材料全部 3 片叶片上的白粉虱成虫数,装灯后每天 19:00 使用生物杀虫灯处理3 h,处理 3 天后和 7 天后分别在早上 6:00 调查计数处理植株 3个叶片上的白粉虱成虫数,处理 10 天后 6:00 调查对照和处理黄瓜、茄子全部 3 片叶片上的白粉虱成虫数。
试验前,从处理小区分别随机选南、中、北 3 点,对照选中部 1 点为样点,每点选择易于目测调查的材料 5 株,并系线绳标记,待白粉虱成虫基本稳定后,6:00 开始在 0.5 m 距离外目测记录每株全部 3 个供试叶片上的白粉虱成虫数 ( 清晨进行 6:30 之前结束 ) 及活虫数。以此为基数,处理后 3、7、10 天再对上述标记材料采用同样方法进行调查,然后按如下公式进行虫口减退率和防效计算:
结果与分析

在处理前调查了大棚不同区域黄瓜和茄子功能叶片背部的白粉虱数量,在处理 3、7 和 10 天时分别测定了处理和对照的虫口密度,根据 3 点平均值分别计算出处理不同天数后的粉虱虫口减退率和处理 10 天后的防效,所得结果见下表(表 1)。

表1 生物杀虫灯防治温室白粉虱
对虫口密度的影响 ( 头 / 片 )
从表中结果可见,经生物杀虫灯处理后温室内的白粉虱虫口密度大幅度减退,虫口密度减退率随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加,表明生物杀虫灯有效控制了白粉虱成虫的数量,从而起到了与烟雾剂等农药控制相似的效果,对白粉虱的综合防效达到了 65% 左右。由于应用此生物杀虫灯进行温室害虫预防有助于将虫口密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且该生物杀虫灯用于温室害虫控制具有成本低、防效好的特点,值得在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
结论
通过本试验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采用 BioPM 生物杀虫灯从高处连续照射处理高度较低的茄子等设施蔬菜,具有降低虫口密度并使之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效果,亦可对于蔬菜工厂化育苗连续处理来生产无虫苗和定植后控制田间虫害,对于采收期植株密集后的虫口密度控制亦有一定作用。本试验中处理前的白粉虱密度都较高,但经处理后可以使白粉虱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对作物本身并无不良影响。
本次试验条件下,因秋季大棚气温逐渐降低,而较低的温度对白粉虱活动性的监测有一定影响,特别是观测试验结束后,寒流发生带来的降雪使大棚蔬菜基本受冻害而无法进一步观测。下一步可考虑加强苗期防虫试验效果研究,特别是长期连续处理对温室虫情的预防效果及对蔬菜生长的影响来验证生物杀虫灯对白粉虱的处理效果。

作者:王林闯,贺超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阳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公众号欢迎分享,凡转载文章,除了为作者署名外,还请在文章最前或者最后注明:本文转载自:温室园艺农业工程技术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