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的法理情----法篇
法:法治是规则之治,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而规则意识则是法治意识的核心。在依法治国成为当今中国治国理政最重要的规则之际,我们对于法的认同,不仅是在生活上,还是在面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而掌握法律意识,一是要有法治的观念,比如最基本的自由权、人生权之类的总要知道点,二是掌握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语,叫公序良俗,指的就是规则意识,这个最基本的意识和人性与良心有关,和道德与信仰有关。
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我分别概括为认识—遵守—同化。认识就是学习,你总要知道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你要知道偷蒙拐骗是违法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是积极向上的,等等;遵守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现在我们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出现在遵守这个阶段上,比如“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对应的是就是整个社会规则意识的缺乏;同化,是指在遵守的基础上,规则意识已经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完成了从外在规范向内在素质的转变,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圣人从15岁起志于学,直到70才从心所欲,可见规则意识是需要我们终身学习的,因为时代在变,规则也会不断变化。大家可能觉得这种要求太高,因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是孔圣人。其实不然。在国外,几乎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我记得某次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李娜在夺得法网女单冠军后,接受采访时讲了一个事:在德国,深夜里,一个人在等红绿灯,没有车,但那个人一直在等绿灯;旁边的人就问他为什么不走,他就说如果我走了,这时恰好有个小孩在窗户上看到我闯红灯,我就是个不好的榜样。李娜感慨:既然我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
李娜这段话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规则意识。人和人之间,并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既是自己的全部,也是别人的风景,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联系的社会。当我们闯红灯时,也许前看后看,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安全风险。但有没有想到,在不经意间,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特别是会给孩子带来坏的榜样。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这么发达,许多人平时温文尔雅,到了网上就变身超级赛亚人一样,发羊癫疯,满嘴脏话,我觉得,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小事,你的行为,同样会带动别人,因为你破坏了我们明礼诚信的规则。
而处罚行人闯红灯,特别是严罚“带头”闯灯的行人,其真正意义就是为了激发全社会的规则意识。相关部门也应该听听李娜讲的这段话。不仅是公民行为,权力执法同样会被放大,成为别人的风景。当然,我们分析任何事情,都需要从内因和外因来看,遵守规则不仅仅需要一个人素质的提升,价值观的进步,也是需要外部激励的,有一个好的条件,更容易培养规则意识;反之,则会削弱规则意识。这些年来,在交通管理中经常出现“运动式整治”、“选择性执法”现象,“中国式过马路”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交通设施不完善和交通规则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起到了反向作用,不同程度刺激、加剧了社会不遵守规则。因此,我们经常在面试中说,要建立长效制度,其核心就是规则意识的体现,要把好的东西常态化,规则化。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许下次你再答面试题的时候,会有更深的领悟。
我总觉得,面试不仅仅是一种做题的技巧,更是对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应用,也是对人自我品性的一种修养,意识的一种提升,所以希望大家在学面试的时候,不仅要学形式,更要学思维,学内涵,一个综合素质高到一定程度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总是会更加受欢迎的,你的程度高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你接触的人,接触的事,会自然而然的发生转变,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个心眼学面试。
例题1:请问你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参考答案:
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是一个新的词汇,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淡薄。“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公众存在这种无视交通规则的作法,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公众意识角度看。主要是缺乏生命意识和规则意识。生命是无价的,部分群众没有形成良好的尊重生命的意识,不懂得去敬畏自身的生命,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不去遵守交通规则,又在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文明出行和安全出行难易保障,这是导致中国式过马路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行业自律—个人意识)
第二、从法律层面看。行人“闯红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了,处罚起不到震慑作用。“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只要一个匆忙的理由,就可以置交通法规不顾,横闯红灯而去,而许多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不得不小心翼翼对“闯红灯”行人进行避让。(法律-违法成本低)
第三、从行政监管层面看。由于中国式过马路群体庞大,交通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对行人处罚时间成本高、效率低等影响,导致监管难度大。(行政监管—难度大,力度不足)
第四,从基础设施看。部分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导致行人不去遵守交通规则。部分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导致过马路时间过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产生。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问题,一定要大力解决,保证文明出行和安全出行。要加强教育,让行人树立尊重生命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要加监管和处罚力度,使闯红灯的违法成本加大。理规划交通,完善交通设施,从而保证文明出行。路政部分应该合理科学的规划道路和设施,红绿灯设置做到人性化。
总之,“中国式过马路”问题虽然是中国出行中的一个难题,但只要大家一起来努力,一定可以解决该问题。文明出行脚下始,生命保障千里行!
2.“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底线意识。 近日,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这里的底线,就是我们要掌握的另外一种意识,底线意识。为什么要重视底线呢?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底线是量变产生质变的分界线,过了底线,事情会发生本质变化,所以,我们要在事情变化之前,及时预判,防止发生。我们要学会把握适度原则,防止和克服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在中国,最大的底线,毫无疑问是法律底线。这个底线,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低要求。因此,我们做事做人都要学法、依法、守法、用法。遇见问题,解决问题,要有“法律底线”意识,维护法律权威。在权力使用时,更具“法律”意识,不能逾越“法律底线”,这样才能办好事,办实事。除此之外呢,作为公务员,还有三种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和道德底线。如果我们通过面试,成为了一名公务员,那么要牢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时刻保持底线意识,时刻有底线这个紧箍咒,切记底线就是生死线。
我上次讲《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的“言多数穷,不如守中”,这里的中就是“托底”的思路,也就底线意识的体现,我们要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守住根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例题2:甲每次都把鸡蛋分给乙吃,有一次甲把鸡蛋给了丙,乙大怒,与甲绝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第一,从甲的角度,正面说,付出是美德,是一种正能量,一方有难,各方支援,都是无偿付出,因为有了付出,社会才更美好。但是,付出要有一种底线意识,如果一味付出,不讲条件,不讲场合,未必是好事,比如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各种物质都无条件满足,会让孩子觉得收获未必需要付出,不仅会丧失感恩之心,更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第二,从乙的角度出发。要懂的感恩和回报。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所以,我们在接受别人的赠予时,要有感恩之心,比如我们在生活总也好,单位也好,总会有许多人帮助我们,才有我们的成长,所以我们要明白,感恩是最好的回报,用更加努力的工作回报单位。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乙之所以会大怒,也是甲长期的赠予,导致乙把甲的习惯误以为是规则。当甲违反了乙所认为的规则时,乙便要与甲绝交,从这个层面出发,乙对规则的认同和坚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前提是这个规则必须是合乎社会公序良俗的。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要掌握了解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意识,否则便会受到惩罚。
第三,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现在我们的城市很发达,各种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都远远领先于农村,但是,这是因为政策和资源倾斜的原因,农村以牺牲自身发展为代价造就了城市的繁荣,因此,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实行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而不能让富裕的地方更富裕,贫穷的地方更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