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张闻天故居
被遗忘的张闻天故居
张效雄
如果不是友人提议去张闻天故居拜谒,我真不知道这位时代伟人,出生于上海市郊一个普通人家。我记得张闻天是在无锡去世的,一直误以为他就是无锡人。差之毫厘,失之百里,光凭感觉是靠不住的。
从虹桥机场附近的住地出发,驱车往浦东新区,不到一个小时,便到了张闻天的老家故居。和我见过的许多名人故居一样,一栋古朴的民居,孤单单地掩映在青翠树丛之中,白墙青瓦,静谧无声。
这是一座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的民宅。屋前的牌子上写着:始建于1892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共495平方米,占地面积686平方米。
张家的这栋房子应该是老宅,在浦东这个寸土寸金之地能够保存下来,似乎是个奇迹。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85年9月19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初,市文管会拨款进行全面修缮。修缮时保持了故居原貌,增筑了篱笆围墙,修筑了必要的通道。2002年6月25日,国务院确定张闻天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才使之成为大上海难得的一个人文景观。
张闻天,又名洛浦,1900年生于此地。他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送苏联学习,回国后参加中央的领导工作。在遵义会议上,他和王稼祥等人勇敢地批判左倾机会主义,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成为了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他在延安整风后失势,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建国后,张闻天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协助兼任外交部长的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分管外交工作。1976年7月1日在无锡病逝。
1990年,为纪念张闻天90诞辰,当地政府决定修复故居,将卧室、书房、客厅、厨房恢复原状,不少家具还是当年旧物。新开辟“张闻天革命史迹陈列室”,陈列的253幅图片和266件实物,让人们缅怀张闻天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纪念馆虽然简陋,但内容也还丰富。
张闻天老家原属川沙县祝桥镇邓三村。老川沙现出过三位名人。另一位是当年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彻夜畅谈的黄炎培,至今被人们不时提起,或被称作“黄氏周期率”的黄、毛对话,“其兴也浮焉,其亡也忽焉”两句,很是精辟,至今如雷贯耳。与他们两家邻近的,还有一位是出生于高桥的大上海闻人杜月笙。三家相距不过几十里路程。三家九局仍在,只是川沙县名不再,与上海县等地一同,统称为浦东新区。
张家是典型的南方砖木结构民宅,有正屋5间,两侧厢房各2间,在西厢房外侧另有用房4间,共13间。旧时人们进出,有木结构门亭,俗称“秀才亭”,已被拆除。中间是砖铺天井,通光透亮。房前有菜园、绿树,房后有翠竹、河沟,周围有竹篱笆等,一派田园风光。
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诞生于此,幼时随父母住在客堂北面卧室,西侧有书房。他直到到17岁时,去南京读书才离开家乡。此后张闻天回家居住多次,大都是寒暑假期。自从他赴苏联学习、参与中共领导工作以后,再未回过家里。其房产由家人居住管理,土改中被分给其他农户,张家直系亲属只留有一两间。直到市文管会修缮时,所有居户才悉数搬出。
故居年久失修,地势低洼,损坏严重。1986年9月,陈云为故居书额“张闻天同志故居”。1989年2月全面维修时,把地基填高50厘米,采用屋架整体吊升的办法,按原貌修复,才有了如今这般模样。
与当年显赫一时的大人物完全不同的是,张闻天的后人没有一个发达的、风光的。既无达官显贵,也无学界泰斗,更无商贾巨富,全部都是平民百姓。张姓族人,前后左右,全部默默无闻。与张闻天同为一辈的兄妹及子侄,在此度过冷漠的一生,不曾有过激荡人心的故事。他的晚辈亲属、秘书门生,从未沾过他的光。这在当代历史上,绝对是个特例。
在芸芸众生大上海里,张闻天故居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即便是在郊外,也长期被淹没在的大片楼群之中。奔驰在黄浦江两岸的匆匆人群,很少有人会留意,这里曾经走出过一位惊天动地的伟人。这栋青瓦白墙的老宅,留下的都是辛酸的回忆和屈辱的时光。与那些风光无限、铺张浩大的纪念地相比,显得何等渺小。
从陈列馆走出来,我的心情十分压抑和无奈。我只好自嘲地说,渺小的是房屋,博大的是精神。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77级中文专业毕业,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原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