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年俗 送恭喜
老家年俗 送恭喜
我的老家在湘江边,湘阴、汨罗和屈原区交界的那个地方。小时候老听外婆说一句谚语“细伢子盼过年,大人盼插田”,说的是农人们期待春耕,孩童们期待过年。孩子们的愿望是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
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自不备说。以前那个年月,物资匮乏,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有这种享受。在我们细伢子们看来,最好玩的事儿,是过年可以走家串户去“送恭喜”,捞不少好吃的零食。
“送恭喜”是我们那里年节的一种民俗活动。大年三十晚上,成群结队的细伢子打着灯笼,到各家各户去表示新年的祝福,主人们会大把大把地给糖果饼干一类的食物。一年就那么一次,细伢子们哪有不快乐的?
过年前个把月,我们就为“送恭喜”做准备了。准确地说,要提前为送恭喜准备道具。这个道具就是点了蜡烛的灯笼。
我第一次学做灯笼,大概在十岁以前,教我的师傅是我的小叔叔。那时候我和弟弟上小学,妹妹还没有上学。小叔叔只比我大三四岁,在上初中。放寒假以后,小叔叔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个竹片子,再找来一把小绳子,手把手教我们用竹片子扎成圆灯笼的骨架,然后买几张透明的油纸将灯笼糊好。这灯笼的下头有一个小木座子,可以点燃一支蜡烛,灯笼的上头留个出气的孔。第一年由小叔叔手把手教会了,以后每年我和弟妹们就可以自己做了。那个年月还没有透明的红纸或是塑料纸卖,更没有透明的彩色纸,我们用毛笔在油纸上写了“恭喜”“新年”这些字,就算是最好的装饰了。
大年三十吃过晚饭以后,天色早就暗淡了。早先是没有电视春节晚会的,大人们在闲聊的时候,我们送恭喜的活动就开始了。在老家过年的时候,小叔叔只是教我们做灯笼,他不会领着我们出门。毕竟他是中学生了,不能像细伢子那样去疯,怕别人笑话。一群临时汇集拢来的细伢子,提溜着点了小蜡烛的竹灯笼,懵懵懂懂地从上屋场走到下屋场。一家一家地串门子道贺。每到一家门口,我们就会齐声大喝:“恭喜恭喜你家过了热闹年”。这话是小叔叔教我们的,成群结队打着灯笼走家串户的细伢子们,似乎都是按照这个规定的程式说的。我父亲说,他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开门的主家总是兴高采烈的。过年了,有细伢子来送恭喜,这是很开心很吉祥的事儿,立马就会端出几大盘瓜子、花生、糖果、饼干等,热情地往孩子们的怀里放。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品种的吃食,我记得最好吃的是油炸小花片、胡椒饼子和红薯片片,都是很香的食物。一个晚上进出十几二十户人家,我们衣兜里全部装满了这些好吃的东西。
我老家是个丘陵区,出门送恭喜要上坡下坡,还要绕过一口大水塘。乡间的夜晚一片漆黑,出门送恭喜的细伢子手里都会有个灯笼。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走进一个大屋场大门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头的灯笼掉在地上,蜡烛把灯笼点着了,燃起来像个大火把。老人看了哈哈哈大笑,安慰我们说:“火气好旺,是个好兆头”,一场小事故,被大人们说成了一件大好事,可见农民们懂得坏事变好事的辩证法,也足见他们使用语言的大智慧。
送恭喜,看似孩子们快乐的年节活动,实际上是各家各户喜庆活动的一部分。那一串又一串耀眼的灯笼,那一句又一句庆贺祝福的话语,其实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大人们送给孩子们一把又一把香甜的零食,其实就是一代又一代传递的爱意与期待。
离开老家已经四十多年了,真想再与伙伴们一道大喝几声“恭喜恭喜你家过了热闹年”,再听一听年关时节山野里飘荡的鞭炮声响。
岁月轮回,我已经由一个童稚少年变成了白发老人,不晓得现今的湘江边老家,是否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年俗。昨天和妹妹说起这些遥远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样。遥远的故乡,遥远的年俗,只能在灯红酒绿和欢声笑语中,慢慢去追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