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告村
扬武乡密告村2011-2013年发展规划
一、概况
(一)地理位置
扬武乡密告村位于丹寨县东南部,距县城6公里;位于扬武乡西南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东与本乡羊排村接壤,南与本乡五一村龙泉镇高排村、高寨村、排廷村交界,西与龙泉镇望城村、新塘村相连,北与金钟工业区、本乡老八村相邻。
(二)自然条件
密告村共有密告大寨、西门自然寨、秦家冲自然寨、打铁自然寨、排亚自然寨5个自然寨,村驻地密告大寨海拔860米,为低山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终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和,无霜期262天,极端最高气温35.4℃,最低气温-2.3℃,年均温在15.5℃,年日照时数达1422个小时。年降水量在800-1400毫米。建有沙子冲水库1座,储水量达1万立方米,小山塘19座。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洋芋、蔬菜等,传统种、养殖业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
密告村地势属低山丘陵,海拔850~960米, 土壤以砂壤土、黄红壤土为主,质地为中、轻壤质,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草山草坡和林地宽阔,适宜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殖。沙子冲水库适宜网箱养鱼及养殖业配套生产。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密告村管辖的7个村民小组,327户,1398人,其中农业人口1391人,劳动力有853人。少数民族人数占全村总人口数的94%,是典型的苗族村寨。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51人。辖区土地总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2.5人,人口极为密集。
田面积有645亩,土面积有125亩,耕地面积总数有770亩,人均耕地面积0.55亩。林地面积670亩,大多是中、幼低效用材林,园地面积360亩,草山草坡等牧草地面积980亩,水域面积82亩。
2010年粮食产量450吨,人均占有粮32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全村现有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80户326人。密告村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两山”村。
(四)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全村已实现“三通”(通电、通路、通电话)目标。
目前,全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100%;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无多生、超生现象发生;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二、综合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该村距乡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距丹寨县城6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已实现了“三通”目标,即通公路、通电网、通电话。
2、资源优势较明显。一是生态资源较好。现建有水库一座,容量1万立方米,水质较好,适宜网箱养鱼及养殖业配套生产。非常适宜发展水产业及养殖业配套生产;二是村内大部分青年人常年在外务工,开阔了眼界,搞好家园建设意愿强烈。且有一定的资金进行配套建设。
3、村级组织健全,班子团结,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强。
4、在省委、政府的帮扶下,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5、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全村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话普及率达82%以上;户均拥有电视机0.9台;95%以上的农户都是独具苗族特色的一楼一底的木质结构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
(二)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居住密集,房屋间距小,村民住房环境差;人畜饮水工程投入较大,自流饮水卫生难以保障,且满足不了人畜饮用和防火用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2、村级经济实体不够健全,集体经济薄弱。另一问题是村内大部分年轻人出去打工,留守小孩和老人较多,造成劳动力不足。
3、人畜混居,环境卫生差。农户养殖的畜禽都是养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牲畜粪便给环境卫生造成极大影响。改厨、改厕、改圈等工程需要规划建设。
4、由于现在农户家庭用电量不断增加,现有的变电设备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给家庭生活及生产加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通过三年的努力,把密告村初步建设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村,辐射带动,全面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原则
1、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结合密告村实际,扩大产业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2、尊重民意,积极引导。不断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领导,积极组织和引导全体村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共建家园的积极性。
3、注重实效,惠及于民。结合实际,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集中力量解决好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4、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财力,从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的水、电、路等基本生活条件入手,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整体推进。
(三)总体目标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入,开展集中整治,用三年时间把密告村初步建设成为农户收入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和加强,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村容村貌整洁新鲜,社会治安秩序良好,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美、独具民族特色、集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和农家乐接待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村。
1、村容村貌整洁新鲜。实施寨内步道水泥硬化建设,实行寨改工程—寨内消防通道建设,完善维修寨内消防池,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修建沼气池和“三改”工程,改善人居环境。修建新房,改造和修缮旧房,
2、调整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积极引导农民开展乐在农家、游在田园、风情展示、吃在农家,努力打造成“都匀--丹寨(密告田园风情)--三都”都柳江精品旅游线过境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3、提高村风文明程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更新观念,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高村风文明程度。
4、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农村经济迅速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到201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000元。
6、管理民主有序。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有效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7、农村社会和谐。实现村风文明,邻里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四、项目建设内容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密告村实际,本规划(2011-2013年)重点抓好以下项目实施。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道路建设。寨内连户便民步道路面维修及水泥硬化长30950米(有排水沟路段61900米);
2、修建寨内消防池8口;垃圾池5个。
3、在全村范围内修建太阳能路灯。
4、扩建小山塘3座。
5、新建休闲凉亭3处。
6、配备全村广播一套。
7、密告自然寨和打铁自然寨需要变压器配套2台。
8、全村寨发展生态养殖。
(二)人居环境整治
密告村大寨现有住户259户,人口865人,经过对现有住房进行调查,并根据村民的实际经济能力提出避免大拆大建,实事求是地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卫生、消除消防隐患以及经济配套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保留、改造为主调,局部拆除为辅助手段进行规划。
1、村两委办工设施
密告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兴趣浓,技术培训期数多,村活动室竣工后,配置老年人活动与娱乐器材20套。
2、生活垃圾、污水处理
修建垃圾池和寨内排污沟
根据密告村现在无垃圾收集处、无寨内排污沟等现状,规划设置5个垃圾收集池(分别为每个自然寨各1个),每个垃圾池配套一个垃圾手推车,设置18个果皮箱(密告大寨8个、西门3个、打铁3个、排亚3个、秦家冲1个)。垃圾的处理采用村规民约的方式管理,要求每户自觉将垃圾堆放到垃圾池,最后用手推车统一运到垃圾处理地点进行处理。
3、水井改造
按密告村各自然寨饮用水使用情况,把水井改造为水流到每家每户。
4、新建住房。对于新建住宅须由村委会监督,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当地宅基地标准修建,具体施工图由当地政府提供,密告村住房多为木质楼房,间距小,火灾隐患大。鉴于现状对新建住宅要求严格留出防火间距,防火间距不得小于12米。
5、旧房改造。对新建成不久,不需进行大量改造的房屋,局部特别是外立面与规划不符的要进行建筑外形改造,配合消防通道建设,改造18户。改造以密告村苗族特色为宗旨,外墙材质统一为木质或木质与石墙结合,少建平屋顶,住宅以坡顶为主,瓦面采用黑色屋面瓦,对于过于破败的外立面建议修整,对于已用旧的外墙建议整新。
对建成有一定年限的房屋,年久失修,使用功能脏、乱、差严重,人畜不分,厕所畜圈简陋的要进行改造。改造应拆除破旧无用的附属房,鼓励每户村民设置沼气池,并将厕所毗邻沼气池建设,便于粪便的利用。厕所内设置消毒用品及用具,如地面能硬化,墙面能抹灰刷白,就鼓励村民改造,并定期清洁消毒。污水经沼气池过滤后排入路边排污沟排除。有院子的住户,鼓励硬化地面,并按洁污类别规划杂物的堆放。严格实行人畜分离,有院子的住户牲畜饲养要求在院子中单独圈养。条件不够的住户可将牲畜集中饲养,由专人看管。
6、危房整治。对房屋破烂不堪,或与规划有直接冲突,或已无人居住不满足消防要求需要的,要进行拆除重建。预计3年内的危房改造100%,整治数在230户左右。
7、文明卫生示范户建设90户。
8、环境绿化进行庭院和共公娱乐场所环境绿化5000平方米。
(三)产业发展
1、农业生产 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争到2013年,规模发展到:
①建立优质米基地150亩。其中:示范户10户,列为观赏性优质米生产基地。
②生态稻田渔业100亩和水库养殖1个。其中:稻田养殖常规品种100亩,利用现有的沙子冲水库1座,水源丰富,水质较好的优势,投放鱼苗,供游人垂钓,吸引钓鱼爱好者。主要建设内容为田埂加高加宽防渗,垂钓区、游泳区建设,然后投放鱼苗科学饲养。发展养鱼与养殖配套建设,加大水产业发展。
③加大对茶叶基地100亩培育管理,使之尽快更好地发挥效益。
④无公害蔬菜种植70亩。以发展专业种植为主。
⑤家畜(猪)养殖10000头。每年养殖10000头,示范户8户,以生猪专业养殖户为主体,养殖本地优质品种,发展成为生猪养殖基地。养牛示范户5户,规模在年产10000头左右。
⑥家禽养殖力争突破100000羽。2011至2013年每年养殖30000羽以上。养山鸡要突破100000羽以上。
⑦购置农机具20台。其中运输机械5台,耕作机具15台,收割机具2台,加工机具2台。由13户农户自发组建农村机耕互助队,为周边农户种植、收割服务,解决外出务工造成当地劳动力缺乏的现实问题。
⑧建立特色养殖农户,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打造密告村种养一体化,形成“一村一特”的特色支柱产业和农民主要增收致富门路。
(四)社会事业发展
1、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补助政策,大力普及农村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加大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扫除青壮年文盲。成立密告村大学教育助学基金会,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予以补助;认真协助鼓励办好幼儿教育,确保全村学龄前儿童全部接受幼儿教育;在入学布局上,村内6-12周岁儿童就近进入小学就读,13-15周岁少年按县安排的招生区进入相应的中学就读, 15-18周岁的青少年进入丹寨民族高级中学就读。
2、加强农村文化场所和娱乐场所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广播电视通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2013年前,投资2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苗族风情木质楼房一栋,凉亭3处、集聚会、接待、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民族文化楼。
4、坚持计划生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对农村计划生育户的奖励扶助政策,积极探索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同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5、培训新型农民,提高综合素质。设立密告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对15-50周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分期分批开展培训,组织参加科学文化与技能学习,每年实现300人以上的农业实用科技、法律法规教育和非农技培训。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保证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2门适用技术。
根据淡水渔业、茶叶、养猪、养山鸡等产业的发展需要,组建发挥农民自身主导作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同时不断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精神文明建设
1、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建“绿色密告”为目标,大力开展村寨环境卫生整治,以“四旁”绿化和村寨公共设施建设为基础,发展好农民经济种养殖,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①完善村内公共设施建设,发展好环境建设。在沙子冲水库旁新建一幢木质结构的四间两楼一底民族风情迎宾楼,在适当位置修建凉亭3个、风雨长廊(宣传栏)桥1座、游泳池1个,完善沙子冲水库至村委会办公楼路段林荫大道的修建和绿化,以推动全村水产养殖配套业以及农家乐活动的开展。
②发展苗家饮食业。组织部分有创办农家乐条件的村民到外地学习农家膳食的制作手艺和操作方式,发展农家乐,迎接四海宾客。
2、搞活道德文化教育。争取“农民文化家园”项目实施。以创建“诚信密告”、“文化密告”为目标,大力开展村寨文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科技培训、移风易俗、文明户创建等活动,加快村寨文明进程。
①学习借鉴外界经验,组建村文艺队,培训民族歌舞人才,充分利用芦笙坪开展接待活动。
②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播放室、文化活动室开展各种培训和时事政策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科学技能竞赛等活动,以推进学习型农村步伐,促进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合作医疗、改陋习树新风等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
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结合“改陋习、树新风”主题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六进村”(党的政策进村、科学技术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法制教育进村、卫生习惯进村),从治穷、治愚、治脏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入手,促进全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六)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
1、加强村党组织建设。
①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制定“三级联创”实施办法,建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工作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三级联创”活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把党的建设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科技推广、教育培训、现代知识,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增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整体合力。
②开展党员“五个一”活动,努力构建党员发挥先进作用平台。研究制定《密告村党员“五个一”活动实施方案》,内容是:每个党员每年给支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掌握一门适用科学技术、兴建一个致富示范基地、帮扶一户特困户、做一名争先创优的模范。
③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三创三强”创建活动。制定《密告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创三强”活动实施意见》,乡党委与密告村党支部签订有关目标责任书,完善相关措施、制度和活动表册,把贯彻落实省、州、县“三创三强”活动作为帮扶密告村综合开发建设工作重点,扎实推进“三创三强”活动。
2、健全村民民主管理机制。
①建立健全新管理机制。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健全密告村民主政治制度,全面推行组织规范化建设。重点是通过建立健全五大机制,即村两委协调运转机制、村级重大事项科学决策机制、村级财务管理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村级矛盾的控制和化解机制,扎实推进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工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提高密告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规范化水平。
②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明确密告村党支部对村委会及其他村级组织领导职责,理顺工作关系,规范村级工作,增强两委合力。坚持和完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按期换届选举、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一事一议”、民主评议、财务管理、任期(离任)审计和党务、村务公开等制度。
③加强财务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密告村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成立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按照有关规定在所属乡设置村级财务结算服务中心,实行村级财务由乡代管、县级监督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密告村集体财务管理,维护集体和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④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在密告村全面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季度公开制度,按时在公开栏上按照规定内容和方式,公开党务和村务相关内容。
五、项目实施进度
密告村开发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年进行。
六、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构成
项目总投资1860万元,其中:申请上级扶持资金1660万元,自筹200万元。
七、项目效益预测
1、经济效益
通过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到三年后(2013年)预计可增加收入3860万元,农户可增加纯收入11.8万元。人均增收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由2010年的3600元提高到27000元。并通过良种推广等相关配套措施,年均可增产粮食5吨。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2、生态效益
通过道路、农田水利、村寨人居环境整治及优质果品、配方施肥、稻田生态渔业、竹子种植等项目的实施,遏制水土流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容村貌得到了美化,突出了苗族村寨特有的田园风光,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农民科技水平普遍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强了环保意识和文明卫生观念;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生态农业等支柱产业;增强了农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力量。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为扎实推进密告村综合开发建设工作,成立密告村综合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开发建设工作的具体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领导,制定工作方案,落实政策措施;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乡直相关部门、村细化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强化责任,团结协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宣传省、州、县帮扶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做好思想发动,组织动员工作,积极引导村民正确认识省长帮扶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为帮扶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部门帮扶,分工协作。为了确保工作抓出成效,建立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上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联系,具体协调、指导抓好开发项目建设工作。建立开发项目建设办公室、县扶贫办、及丹寨县开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扬武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搞好项目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
(四)多方筹资,合力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开发项目建设投入机制。抓住有利时机,争取省、州、县各级政府的支持,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技术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同时,积极筹措资金、物资,动员农民群众投资、投工投劳参与开发项目建设。
(五)制定实施方案,分步组织实施。规划经过审议通过后,按照任务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开发项目建设工作。
(六)健全考核机制,扎实推进工作。成立由省政府办公厅开发项目建设办公室牵头,县扶贫办负总责的密告村开发项目建设监督考核小组,具体负责监督考核工作,制定考核办法,将开发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以此推动开发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密告村支部委员会
2011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