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经典中医概论》23

药性与尝药

现在的教材把中药学和方剂学简单且固化了,所有的药物按照功效来分类,比如说第一章是解表药,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然后第二章是清热药,再细分为清气分热、清血分热、清湿热、清热解毒等等。再给不同的药物贴上看似有特异性的标记,比如:黄连清心热、黄芩清肺热、黄柏清下焦湿热。

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可以作为入手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整个现代中医的学生表述体系都还是停留于此,临床能力的提升就会裹足不前。但是呢,不少工作多年的资深医生与高校老师,大多局限于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学用很多,没有抓到方药的“本体”。

就像看待一个人,因为你是学法律做律师工作的,我们常常就把他归到律师这一类,他的“功效”就是处理法律问题,然后再根据他的特点,分别放到民事、或者刑事、或者经济类事务的岗位上。对于新手,这样没错。但是,一个律师只是一个表面的功效,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有特定的的气质之清浊缓急,有体力之强弱,性格之勇怯,都在工作之外的特定场合,他可以是勇敢的战士、圆滑的说客、敏感的艺人、高超的厨师、严肃而有推动力的管理者。

所以,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功效,也不是一个人的职业标签,重要的是这个人的身心特质。药性,如同人性,如果这个人在做医生,就会以医师这个角色,表达他的人性,如果有一天他去做厨师,炒菜炒饭,他还是在表达这个东西;扫地,也是一样,所以重要的是这个人、这个药内在的本性。

没有人会愿意当做某种功效的固定角色,因为这样既限制了此人的全面能力发挥,也限制了机构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的实现。

对于中药的认识,需要从这里入手来理解和学习。

前面谈到,药性的厚薄清浊、虚实开阖、刚柔动静,就是每个药物的潜力,在不同的气机格局里,帮助人体不同层次的气血,调整到合适方向,达到平衡和调的状态。古人用“酸苦甘辛咸,寒热温凉,升降浮沉来概括药性。

就像传统文化重视个人心性的训练,有句话叫“君子不欺暗室”,这是对自己真诚。不管知不知道,不管事情大小,所有都是这个人本性的外现。对于药物,传统的医学也是这么考虑的。

所以,对于中药和方剂的深入学习,要把药书上的功效和治疗范围当做古人的举例说明和回溯反证的线索。先从尝药开始,熟悉每一味药的气味、质地,体会进入身体后自己身心的感受。这个不难,跟品茶、品香一样,甚至跟吃饭、喝酒后的体会感受一样。

参考药书,可以先从《神农本草经》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开始。《本草纲目》的内容很全面,以时间为轴,把各代医家关于每一味药的记载都录了下来,有时看似观点不同,但其实是个更多方位的参考。它的第一条就是《神农本草经》,然后有唐代的孙思邈或者陶弘景的观点,接着是宋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张元素等人的经验。这样看起来很方便。

有很多年,我每天都会随手翻看《本草纲目》,有时候白天看病的时候觉得这个病需要一味药,味道最好淡而无味,这样不偏入血分,也不伤胃气,还得能通行表里之气,于是,看了一通之后,会挑出几个还不熟悉的药,第二天去药房买来10克,尝尝看。

威灵仙这味药就是这样找到的,记得有一周的时间,每天早上到了办公室,我就泡一杯威灵仙喝,放得不多,和泡茶一样。这味药味道很淡,刚喝下去,觉得全身上下的气机有微微流动散开的感觉。第一天,从9点到11点去了很多次厕所,这是利水。而且全身皮肤肌肉都会有轻微酥酥麻麻的感觉,这就是通行经络的作用。后来还发现它有帮助肠胃运转的力量。

尝过之后,再看原文《纲目》就好理解了: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多次尝服之后,再用在病人身上,就心中有数了。用的时间长了,更会体会到这味药在不同身心特质和气机格局的人身上不同的作用方向、深度与广度。

附子这味药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尝的,此前已经用了很多年,也解决了不少适合使用的病情。当时在学校,常常锻炼,还练过三个月健身,阳气本来不虚,再每天泡一杯熟附子汤,从早喝到晚,记得喝到第三天的时候,嘴里的粘膜就开始充血破掉了,接着又喝了2天,牙龈也肿了,舌头发麻,于是停下。这么体会过,以后再用在病人身上,就会务实一些。

上药、中药、下药

《神农本草经》很薄,这是中医四部经典之一,另外三部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这几本经典深入学习了,很多道理就容易明白了。

根据药性,《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成了上品药、中品药和下品药三类。我们可以看一段原文: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

上药可以作为一个方子的君药,养命以应天,久服不伤人。所谓“应天”,是这类上品药与清净的天气相感应,帮助人的神稳定,通达苍天清静之气,因为这两者是互通相应的,《黄帝内经》里有“生气通天”之论,现代人久居雾霾,确实会增加内心的雾霾的;上品药稳定神气格局,帮助人体收固精气,所以上品药有助于不老延年,长寿。

中药,养性以应人,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上品药滋养生命的根源,中品药养性。命是先天的,得之于天,性是人体的特性、偏性,虚实寒热都是偏性。“中品药”它能遏制病情,还有补虚,有补有泄,但它没有说去疾,它不是直接去治那个已经形成的病,而是在气的层次进行调整。

“下药”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主治病以应地。天为阳,地为阴,天气清静,地气厚浊。这就是有形的病了。

这是三品药针对的三个不同的层次。

看《神农本草经》你会发现有个规律,上品药很多都是延年益寿、安神定志、补益精气的。前面谈到关于神气清净的重要性,故宫有“乾清宫”,还记得吧?这是一个道理,乾也代表神气,上品药很多都有治神的作用。

上品药里的朱砂,在道家是非常重要的药,又叫丹砂。

朱砂的原矿是不溶于水的硫化汞,需要加工后才会得到汞。不少媒体的报道将两者混淆。硫化汞和汞单质是不一样的。汞有毒,会导致肝肾等器官损害。而硫化汞是极难溶于水,很难被人体吸收。

古代医家有很多记录:“朱砂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朱砂里的硫化汞需要在坩埚等耐高温的容器,加热到一定的高温,里面的汞才会析出。

我们水煎的汤药,温度都在100度之内,常用量也很微小,也不需要长期服用,所以对于人体是安全的。而且,朱砂对人体的有效并不是它的物质成分,而是信息,一种类似阳光一样温暖而稳定的保护性信息场。

但现在关于朱砂有很多负面说法,常有人问:朱砂不是有毒的吗?我有点无奈,有时我就这么说:即使直接吞服朱砂末,您肚子里的温度最多也就42度吧,那还是发高烧的状态,即使是这个温度还是不能把里面的汞提炼出来。如果0.1克入汤剂,放在水里煎煮,最高也就100度,汞还是析不出的。

道家有服食朱砂或者含有汞等重金属的特别修炼方法,有特殊的加工工艺和特定的修持方法的,仅仅适合很少的一批经过修炼,身体清净,气脉通达的人,还需要有老师指导,非常人思维能知晓。

如果用我们有限的所知来揣度妄议,恐怕不太明智。没有实地的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过多看看书,能减少我们的浅陋鄙薄。

前些年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书,是一位美国人在印度和尼泊尔多年学习的记录。阿育吠陀医学是该地区的传统医学,也有千年的历史,里面有很多关于气脉、明点、矿物药,包括朱砂的特别制作方法。现在在印度还有专门的阿育吠陀医学院和医院。
--------------------------- ? 
 主讲人:李 辛 
 地点:北京 辛庄师范 
 文字校对:甘露泉 青莲 甘草·巴比 奕阳 
 文字整理:定鱼知楽 昨夜西风 庞贝之石 蝶儿 采三影 窗外别名 鼗 黑猫 三界 蓝色玫瑰 
 编辑:光明丫 
 校对:李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