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下的沈阳端午

文人笔下的沈阳端午

文/李东红

端午,源于夏至的习俗,也有人说其来源就是古代的上巳节,也就是延续至今的三月三“泼水节”。

从今天的端午习俗来看:龙舟赛、抓鸭子等游戏,都是与水有关。就此来说,这当是一个水的节日。我们今天吃的粽子,那时它只是用来祭祀水神的食物,所以,又有避蛟龙一说。在古代,人们认识自然之力是有限的,为了祈福祓禊,人丁兴旺,自然就会有大型的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

《端午》/李人毅绘

随着中原地区经济的发达,人口的自由流动,其生活习俗,也带往了各地,并渐渐的与当的风俗习惯相融合,从而衍生出了别样的节日景象。比如:戴香囊,插桃枝艾蒿于户,门悬“把门猴儿”(艾人),头带菖蒲,饮菖蒲酒、菖蒲茶、浴菖蒲汤等等,虽然形式有所增加,但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拂除不祥。在清初流放于东北的文人中,就记载了沈阳与中原不一样的端午。

李永绍在他的一首《端阳》中这样写道:“也有榴花强自吐,更无龙桨出江浒。可怜於菟满山林,时样何须制艾虎。”

李永绍,山东烟台人,生活在清初的顺治及至乾隆年间。始为浙江乌程知县,官终工部尚书。他眼中的沈阳端午是石榴花刚刚绽放,虽然有浑河,却没有赛龙舟的活动;诗中的“於菟”,指的是老虎,山林里到处都是虎的痕迹,人们也无需再制作艾虎佩饰以辟邪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时沈阳的生态环境,还是可圈可点的。

再有黄鷟来的《沈阳午日同诸公郊园小集即事有赋》:“细草东郊路,翻飞沈水风。胜游当午日,宴赏及群公。园静林阴密,云飞天汉空。酒阑还角射,顾盼自生雄。”午日主题赋,作者共写了两首,这是其一。这首诗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端午日。那天他同自己的好友陈梦雷与盛京的许多官员在东郊园林雅集宴饮,即兴而作。

诗作中的沈水,又名五里河,其下游入浑河。在酒宴快结束之时,众人又乘着酒兴,进行了射箭比赛,射箭的对象,亦或是杨柳吧。一位南方世子,如果没有北地的生活,他是写不出这样具有北地特征的诗作。

黄鷟来(1649-?),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因乡试未中,绝意仕进。于是远游四方,交游颇广与陈梦雷关系最近。康熙二十四年,北游辽沈,在沈阳住有年余。其间还为陈梦雷的《闲止书堂集钞》作序,其后陈梦雷刻印《松鹤山房诗文集》时,又为之作序。

陈梦雷(1650-1741年),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因福建耿精忠举兵反清事件,被拖入无力自拔的政治斗争旋涡中,此后,屡遭流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谪贬奉天(今沈阳)达16年之久。在沈期间,受奉天府尹董秉忠之请,编纂《盛京通志》。康熙帝东巡至沈阳后,被赦免召回京城。后奉命编辑《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元年(1723年),陈梦雷再度被流放到黑龙江戍所,乾隆六年(1741年),在戍所辞世,享年72岁。

在端午日,写下些许文字,感谢那些曾在沈阳生活过的文人们,如果没有他们的记述,今人是很难想象,在沈阳历史不同阶段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