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敌》:时而黄志忠 时而易卜生

《人民公敌》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82年创作的散文剧,放在人艺的舞台上,是黄志忠和胡军两个“手艺人”的较技——当演技成为“手艺”,观众才能透过故事之内的表演,看他们驾轻就熟看他们纵横捭阖看他们嬉笑怒骂看他们把戏当歌,在一百多年前荒谬怪诞的社会现状中,在幕后台前的调度排练中,看出享受来。

显然,演员也同样沉浸其中享受着这出话剧的演出,剧本当作道具被演员带上了舞台,这是所有话剧不曾有过的形式,这为演员的表演打开了所有限制和禁忌,尽管如此,当黄志忠突然跳出戏外,举止夸张的再一遍诵读台词的时候,现场观众第一次爆发出了笑声,也第一次开始产生了怀疑——舞台上这一幕幕的戏剧到底是不是一场真正的演出,亦或只是逢场作戏,给观众一场尚未排练成熟的半成品?这种怀疑一次次在“排练”与“演出”,“严肃”与“随机”,“认真”与“戏谑”的转换中调整,跳跃萌生或震动幻灭,光是亦真亦假的猜测已感受到演员表演带来的愉悦。而黄志忠也因为一次次改变自己舞台上的站位、动作、情绪,呈现出不同的表演状态,让这出经典的话剧在演技的爆发中,耐人寻味起来。

黄志忠在舞台上与他在影视作品中的状态有着细节上的差异,毫无疑问,在各类表演形式中,话剧最为考验演员实力,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表演功力才能自信的站在话剧舞台上,才能信马由缰,才能游刃有余。因而,尽管你可以在《金水桥边》在《生命中的好日子》在《暴雨将至》在《四十九日·祭》在《新亮剑》在《中国远征军》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大明王朝1566》中看到形象鲜明不同的角色人物,但绝不是话剧舞台上,那个神采飞扬不假外求带着“工匠精神”的“手艺人”黄志忠。

“精神”,人性的光辉和人道主义关怀,是演技背后的个人修为。

除了剧本,黄志忠上台的时候还带了礼帽和权杖,作为剧中的“市长”一角,这两样道具不但象征这“法律赋予的权利”,更让他在舞台上风度翩翩,成了所有人中着装表现最时尚的演员——还有他的西装,让观众在其他演员随意的穿着中,得到一丝不太敢确认的信息——这场戏肯定是真的。

也正因如此,黄志忠的表演总能牵扯观众的视线,或“声情并茂”的在桌边来一段即兴,或单手插兜一溜小跑的登台又甩手转身下场,再或者干脆在舞台中央蹲了下来,等着用一场“假摔”来引发观众的又一次大笑——如果说胡军负责舞台上演员的调度,那么黄志忠则负责观众的情绪——或侃侃而谈或仗势欺人或愤怒咆哮,他所扮演的角色,既制造“人民公敌”,也揭露人性中的阴暗——这是表演以外的,这个时候,他代表这出话剧的作者“易卜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