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米黄色哥窑瓷分析
1.清代以雍正朝所做的米黄色哥窑瓷最为典型,其它朝所做的或釉质太薄或波浪釉已不能很好体现宋、元米黄色哥窑瓷特征。雍正是下了大功夫模仿宋、元米黄色哥窑瓷的,如雍正时专管造瓷的官员唐英在其《陶成纪事碑》中记载有:“一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均为雍正御制,而米色为首,所以在仿的颜色或纹路上尽力地体现宋、元米黄色哥窑瓷的基本特征。用行家的话说,有点味道,甚至有人竟当作了宋代米黄色哥窑瓷。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但雍正朝的这种学习摸索尝试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雍正米黄色哥窑瓷造型极力模仿宋代,讲究比例线条,做得十分精巧隽秀准确。器物一般在20厘米以上。
2.雍正米黄色哥窑瓷胎厚3毫米多一点,釉层为0.6—0.8毫米,和明代类似,也属于胎厚釉薄型。釉色为米黄色中略含桔红,釉层表面整体平,但有细小的桔皮皱纹。在30倍放大镜下可见表面分布有麻粒般的鼓渣和凹纹。有一种仿出来的明显的酥油光。釉中汽泡极微,30倍放大镜看不清,80倍放大镜下如煮烂的小米粥,可见中间一些小汽泡。 开片比宋、元都小,金丝铁线做得十分明显清晰秀气,铁线血黑、褐黑,金丝桔红、桔黄。铁线打弯或打旋。铁线金丝为在一个短时间内先后做成,金丝数量不比铁线少。胎内无明显老窑红颜色素影响渗透,工艺较独特。
3.清代哥窑瓷胎颜色一般为白胎,雍、乾两朝也有少量黑胎,但雍正朝米黄色哥窑瓷却使用澄泥浆胎。这种浆胎土质极细滑,颜色偏黄。这种黄色不同于宋、元两代的黄,而且这种胎土很轻,做成的胎重量也轻,样子松驰,但上手时却感到还是有一定强度的,也很紧密。 底足为平切,修足极工整,足脚涂黑色釉以示铁足,但黑釉下为偏黄澄泥浆胎土。足墙各个器物宽窄不一,宽者有达9毫米的,窄者6毫米左右。底足胎釉结合处也修得十分齐整平直。有的釉在底足胎釉结合处积得较厚,也有不积釉很平缓的。 由于清代仿米黄色哥窑瓷为有意仿古之器,至今没见到有款识的,当然这和皇帝的要求有关,而且直到乾隆时,这种要求唐英在做有意仿古的哥窑瓷时不加款识的做法仍未改变。比如乾隆十年(1745年)二月初七日,乾隆下旨,直接告诉唐英“仿旧做不要款,如仿得旧更好。”(见《唐英瓷务年谱》)由此可见不加款的原因。但需指出,清代哥窑瓷凡属本朝特征的其它釉色的器物一般均加款,这和米黄色或有意仿古器是不同的。